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姿,种类异彩纷呈,是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精神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遵循保护的规律和原则,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注重保护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非物质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2.
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存在诸多问题。笔者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对策性建议,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表现形式丰富、艺术价值高,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乐山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重申报轻保护发展、线路设计内容较为单一、部分地方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缺少高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为非遗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突出乡村非遗旅游重点区域打造,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大力开展"互联网+非遗旅游",促进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4.
商标权保护模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一种,利用此种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其他模式没有的优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权保护制度建构的探讨,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补充与完善,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实现和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历史和艺术诸方面均蕴含巨大价值。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应有的责任,出现了政策消极、保护意识薄弱、观念畸形等问题,以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陷入困境。如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重构政府相关责任体系。从宏观角度,政府应当落实并不断优化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职能。从微观角度,政府应当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传承和保护,形成体系化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6.
产业化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实现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济价值,调动项目传承人的积极性,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激发人民群众的保护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使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时代意义和新的历史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一是应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二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三要要始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也比较滞后,法律适用水平较低,各省保护不平衡,互相缺乏联系与沟通,保护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欠缺、整体性与系统性不足。对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研究不仅为了解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现状,建立符合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法律保护机制和提高法律适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增加西北地区的文化认同感、维护西北地区共同的文化生态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定位、立法概况和法律体系的建构等方面论述如何建立符合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特点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8.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锻炼他们的意志品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培育他们的审美意识.因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果措施得当,既能通过大学的教育功能充分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又能让“非遗”自身蕴含的特征与价值吻合大学教育功能的充分释放,从而使二者合目的地协调发展,最终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教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有形文化遗产保存与保护的社会主体——现代信息化博物馆,在社会无形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中,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作用。笔者根据几年来亲身感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略谈一点自己的拙见:首先总结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的一些代表与工作开展,其次讨论了如何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巨大经济价值,再次分析了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探究了博物馆信息化技术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中重要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如何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难题,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大背景下,对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路径进行探析,以期对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属性和工作原则,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好传承人、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基础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问题是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理论基础,它关系到研究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学界广泛接受的是公私法结合的模式,并从主体、客体、属性、特点、涉及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得出了无法单一地利用公法或私法对它进行保护的结论;学界讨论的另外一个焦点是在私法领域内利用知识产权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主要有支持和反对两种观点。支持者可分为两类,一种观点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依靠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另一种观点主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制度中适合的部分要利用,不适合的则另用他法。  相似文献   

13.
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然而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文中从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出发,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宣传、资金、人员、开发等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使洛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博物馆的主要职责与功能,它有着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抢救、保护、创新和发展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许昌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保护利用意识上的不到位以及经费和人力的严重不足,许昌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保护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市县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视,建立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工作队伍,构建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机制,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和利用等.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是一个地区进行"非遗"保护的重要途径。面对多样化与多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博物馆在展览模式、展览空间、感官体验、历时叙事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中的价值,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从博物馆展览模式的探索、主题展览的设定、策展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入手,辩证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博物馆展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山西四大梆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生存现状、发展问题及改革思路的提出和研究,为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我国戏曲艺术的繁荣和梆子腔剧种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遗产概念体系的生成及日趋成熟,遗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日益突显,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也不断升温。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我们要深刻学习和领会这一论述的要旨和指向,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度,拓展传承利用途径,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属性决定了仅仅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应尽早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般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既要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又要强调民间的广泛参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监督方面,应确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以更好地规范和保障政府权力;在法律救济制度方面,应引入公益诉讼制度以有效地保障公民维护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丽江纳西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在国家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代背景下,丽江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采取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丽江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