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08,(9):49-49
唐健在7月9目的《党史信息报》上介绍: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一次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该报副总编辑陈锡添采写的长篇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0多年过去了。现在再看,陈锡添坦言这篇文章有一个“最遗憾”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刘明钢 《党史纵览》2009,(11):44-44
2009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及《共同纲领》制定60周年。最近,笔者看了一些相关的论著,发现许多作者都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为“新政协”或“新政治协商会议”。比如,杨亲华的文章《新政协诞生纪实》(《党史天地》1994年第8期)、吕虹的文章《论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鲁振祥的文章《毛泽东与新政治协商会议》(《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3期)等。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那些“另类”、“美女”、“武侠”和“戏说”类的小说充斥书店书摊,离文学作品教育人娱乐人的宗旨差之十万八千里。最近有幸看到宗安、宗勇两位作者合作的长篇小说《良心的呼唤》,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看完之后,感到这是一本真正的严肃小说,是启迪人、教化人的好作品。我说这是一部好小说,主要理由是小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大问题,这就是“良心”。小说的提法和写法不寻常。按传统规范,小说创作应当情节离奇、寓意深藏,让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良心的呼唤》却一反传统,它不仅保持了动人的故事情节,又能直宣主题,令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4.
苏勇 《当代党员》2011,(8):62-64
涪陵区商委原副主任刘西尧之所以栽倒在59岁,除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最后捞一把”等“59岁现象”主体的共同心态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法纪观念十分淡漠,正如他在《悔罪书》中所反省的那样,“是罪而不以为罪”、“有罪而不认为是罪”,到锒铛入狱时才大梦初醒。可惜为时已晚。为了从刘西尧一案中吸取教训,本刊特别编发这篇分析报道和刘西尧的《悔罪书》,希望能起到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湘西这块被称为“蛮荒”的热土上,孕育出了两位名扬中外的当代文学大师;一个是丁玲,一个是沈从文。自本世纪20年代始,这两位热血青年,在共同的生活、学习和创作中结下了深情厚义,这种友谊又在腥风血雨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可是,这两位文学大师的友谊终于在半个世纪后悲剧性的埋葬了。其公开表现是丁玲《也频与革命》一文的发表,这篇刊登于《诗刊》1980年3月号的文章,将沈从文的《记丁玲》一书称为一部编得拙劣的“小说”,并斥责沈从文“对革命的无知、无情”,乃至“对革命者的歪曲和嘲弄”。 沈从文对这篇文章所作出的反应,则是在编定十二卷本《沈从文集》时,断然抽出了《记丁玲》以及《记丁玲续集》两书,并在他1980年7月2日致徐迟的一封长信中指出:  相似文献   

6.
曾和许多朋友说过喜欢杨打铁最初的一篇小说《白蝴蝶》。后来这篇小说易名为《铁皮屋顶》,修改后发在《北京文学》98年第9期。杨打铁是贵州有潜力的青年作家之一,1991年以来发表了《远望博格达》、《无人落水》、《全家光荣》等为她带来声誉的作品。不过,在她的作品中,我喜欢的却是这篇今年才正式发表的《白蝴蝶》也即《铁皮屋顶》。 “白蝴蝶”与“铁皮屋顶”两个名字中,其实我更倾向于前者,这与小说内质的轻盈灵巧相一致。而后者看上去像是作者为了使小说显得更为厚重的考虑。我想这没什么必要。 喜欢“白蝴蝶”这一名字的更深层的原因,是觉得它具有超越的征象,很有诗意。而在我看来,诗意之于小说,乃是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7.
互动平台     
《军队党的生活》2013,(3):92-92
93453部队政治处马慧鑫: 我最喜欢的栏目:《党委纪实》 我最喜欢的文章:《李贤玉:丹心巧手织“剑网”》 理由:《党委纪实》栏目讲述各部队党委工作实际情况,将优秀党委工作经验介绍给广大读者,为大家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李贤玉:丹心巧手织“剑网”》一文讲述了一名奋斗在一线的普通工程师在平凡的岗位做着不平凡的事情。她的事迹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鲜明的导向。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默默奉献,也许没有被表彰,但是他们为了我们的祖国一如既往。  相似文献   

8.
一个曾经参与綦江铁路建设的小兵、现在已是77岁老人的蒋文豪,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重庆解放60周年之际,含着热泪,抱病完成了这篇“感恩”的文章。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致信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本刊编委会主任何事忠同志,表达感恩之情,得到何事忠同志亲笔批示:“请荣昌县委宣传部陈瑛同志组织人员协助蒋文豪同志整理《綦江铁路纪实》一文,成熟了可送《红岩春秋》刊发。”  相似文献   

9.
今年第2期《党员文摘》封二“世界传世纪实摄影作品”栏目刊登的《没有喜悦的丰收——芹菜之痛》新闻图片,是一幅情系农民、纪实写真的摄影佳作。我看了这幅图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慨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0.
林彪在历史上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对于“文化大革命”中的林彪,有不少文章作了述评;而对于从南昌起义到中央苏区的林彪,人们则还缺少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本期开始,我刊将陆续刊登中共中央党校黄少群教授撰写的《从南昌起义到中央苏区的林彪其人》的系列纪实文章。该文从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途中的林彪、一纵队留守闽西的真相、林彪坚持运动战反对李德的“短促突击”、林彪为什么发表《论短促突击》等若干侧面,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这一时期林彪的是非功过,作了述评,并揭示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  相似文献   

11.
《唯实》1994,(9)
自从“文人下海”成为时髦,就没给哪家企业写过记述性文字.倒不是自命“清高”,实在是难以落笔,尤其是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这支“国家队”.今年《唯实》一月号发表了一篇题为《国家队,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的纪实文章,说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陷入严重的亏损困境,疾呼知困而奋起,挽狂澜于既倒.编发之余,心中忧思久久不能散去.  相似文献   

12.
提起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名著《青年近卫军》,很多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部纪实长篇小说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苏联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几代人前进的动力。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记者不久前亲临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地,却感受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惆怅。  相似文献   

13.
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媒体信息环境既要靠传媒业的自律,更要靠法律的规范。现行的媒体管理法规效力层次较低,责任方式单一,责任形态较轻,缺乏配套的系统对策,报刊、音像、网络等各媒体分别立法,既浪费法律资源也不利于消除各法规在执法、适法方面的冲突,更容易出现法律调整上的死角和某些制度上的遗漏,无法担当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任。有必要制定一部调整所有媒体信息的《媒体信息监管法》,着重对媒体的不良信息过滤措施,媒体经营者的法定义务与法律责任作出详细规定。建议《刑法》新增“媒体传播有害信息罪”。  相似文献   

14.
为官之道     
陈克鑫 《湘潮》2008,(10):48-49
读毛泽东阅明笔记小说作的两条批示悟做官之道。沈廷松的《明人百家小说》收录了方大镇的《田居乙记》,其中记录了战国时魏公子牟东行时送穰侯的一段话:你知道,“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平?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与亡期而亡自至乎?”穰侯说:“善,敬受明教。”毛泽东欣赏,  相似文献   

15.
赵宪章 《唯实》2003,(6):87-91
“美食家”一词源自陆文夫的同名小说 ,据说是从外国语中移植过来的 ,现已成为正规汉语的常用词。这一事实不仅肯定了《美食家》的首发之功 ,而且意味着《美食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陌生语词的使用。本文采用形式美学的方法对《美食家》的语词展开文本调查 ,试图通过部分高频词的分析发现隐含在小说文本背后的意义以及作家通过叙说者“我”所泄露出来的潜意识  相似文献   

16.
刘统1951年生,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中原解放战争纪实》、《唐代羁縻府州研究》等书。内容概要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在北 上与南下的战略方针问题上,党 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一场激烈的 斗争。毛泽东称之为他一生中 “最黑暗的时刻”。本书真实地披 露了长征途中这一段极其复杂 而难忘的历史。 书页片断 一、四方面军会宁会师后, 四方面军还没有来得及休整补充,双方领导人也没 见面,四方面军主力便匆…  相似文献   

17.
子舒 《党史纵横》2002,(4):9-13
《刘志丹》是一部描写刘志丹革命生平的长篇小说。关于小说的内容,阎红彦提出异议,认为小说涉及了“许多原则性问题”,上书中央和康生等人。康生还没看小说,就为其定了性:“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文艺的写作问题,看来是带有政治倾向的。”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07,(8):57-57
邓聿在7月2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前药监局局长郑筱萸一审以受贿、玩忽职守罪被判死刑后。很多媒体的时评文章以及网上评论都用了诸知“处死郑筱萸表明了中央反腐决心”、“人民利益保卫战”、“不杀郑筱萸不足以平民愤”等比较激烈的语言为法院的判决叫好,不但媒体是这样,一些法学家也持这一看法。郑筱萸该不该杀呢?  相似文献   

19.
夏瑜的自觉     
余杰 《唯实》2003,(7):88-89
191 9年 4月 2 5日的鲁迅日记写道 :“夜成小说一篇 ,约三千字。”这就是短篇小说《药》。就在写完这篇小说之后的一个多星期 ,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也许不是一个巧合。历史强大的脉搏从遥远的地层下传来 ,被敏感的鲁迅先生感觉到了、捕捉到了。《药》是为了纪念那场已经逝去的革命 ,以及在革命中殒身不恤的先驱。而鲁迅选择这个特殊的时刻进行自己的纪念 ,显然是“别有用心”的。有人说 ,《药》是鲁迅为作为同乡的“鉴湖女侠”秋瑾而写的———从汉字本身复杂的影射功能来分析 ,“秋”对“夏”、“瑜”对“瑾” ,简单而明了 ,无须再作进一步…  相似文献   

20.
适逢张闻天同志诞生八十五周年之际,《张闻天选集》出版问世了。二十六年前他的《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以下简称《发言》),长期以来鲜为人知,横遭错误批判。今天,人们惊奇地发现,这篇长达一万四千字的发言,原来并非什么“反党”、“反毛泽东思想”的“右倾机会主义”的“罪词”,而是闪烁着真理光辉、批判“左”倾错误的警世之作,是党和人民的一份宝贵精神遗产,是难得的最珍贵、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