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杜风 《学理论》2010,(10):172-174
涂鸦壁画在中国是一种比较新鲜的壁画形式,尽管历史并不太长,但它发展迅速,在今天几乎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开放的,开放的城市在艺术上的认同,会理性地容纳这一充满活力的视觉艺术形式。诸如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发达的城市,其创意文化产业己经成为城市本身的第一象征,涂鸦艺术在这些城市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广泛的认同。正如重庆市对于四川美术学院附近的老城区整改,并没有选择大规模的拆迁与改造,而是选择了创意文化的方式来改造整个区域,用涂鸦壁画的形式来重新装扮旧城区,使整个公共空间产生了新的活力和文化气息。这种手段既没有切断原本的城市脉络,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改扩建资金,成为旧城区改造一种新型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于2012年5月调查了安徽某高校的厕所涂鸦。通过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有关厕所涂鸦的9类内容中,性是最突出的主题,涉性信息占总数的53.8%,超过其他所有内容的总和。借助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视角,本文试图解读高校男厕涂鸦中性与性别的表达。研究发现,男厕涂鸦中的低俗性主题和厕所的特殊空间性相关;厕所涂鸦中呈现出来的性别形象和男大学生的性别气质建构密切相关;厕所涂鸦中呈现出来的性别秩序和主文化的性别秩序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印度尼赫鲁大学的校园文化素以左倾著称。学生组织在教学区、图书馆及行政楼等区域绘制巨幅涂鸦以表达其立场,这些充满嘲讽意味的现实主义涂鸦反映出当代印度的社会矛盾以及青年学生的政治关怀。通过内容分析,这些涂鸦可以被归纳成若干类别,主要包括:废除种姓制度,提倡阶级平等;捍卫女性权利,倡导性别平等;强调学生权益,要求公平的受教育权;反资本主义;纳萨尔运动;革命与解放;批判新自由主义与民主制度;克什米尔问题以及环境保护和宗教冲突等。校园民族志是观察、了解异国社会和文化的一条相对便捷的研究路径,它能够以微观的校园生态反映和理解宏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瑞兮 《侨园》2016,(4):10-12
正两三岁就画画朱宇辰,1991年6月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父母都是普通职工。他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两三岁时就开始拿着笔涂鸦。他的两个舅舅喜爱艺术,擅长书法、篆刻,对他影响很深。5岁的一天,二舅对正存玩耍的宇辰说:"今天舅舅带你去一个好地方,你一定喜欢。"宇辰兴奋地闪着大眼睛:"什么地方?"舅舅笑了,亲昵地捏着他的小脸蛋说:"今天,舅舅带你逛书店,你可以看到很多好玩有意思的书。"来到新华书店,宇辰就  相似文献   

5.
万靖 《学理论》2010,(14):53-54
凡事应从根本上把握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德育教育亦是如此。人生来好比一张白纸,其成长的过程是众多画笔在其上涂鸦的过程,家庭、社会、教师的书写将决定着一个人最后的形态。解决好这几个根本问题,是德育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6.
锦句     
请不要和同车乘客打招呼或维持目光接触两秒钟以上,请尊重城市人的孤独。——伦敦地铁涂鸦中的一句话 一旦排场比用场大,再多的热心和善良,都可能适得其反。——韩寒  相似文献   

7.
近来,干部出书热成了新时 尚。按理,党政干部不是不 能出书。一些有真才实学,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将真知灼见总结出来,写成书也是一件好事。问题是有些热衷于出书的人,胸中没有多少“墨水”,或请人捉刀,或自己涂鸦,皆为了出名,为了牟利。据了解,出一本书的收入少的几千元,多的数万元,收礼受贿要冒违法违纪的风险,而出书尽管书号是公款买的,内容是拼凑的,文章是别人捉刀的,销售是凭权力的,但未听说有哪位受到查处。这个问题必须引起纪检监察部  相似文献   

8.
吴玉明 《学理论》2013,(33):254-25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多媒体教学艺术间的有机协调。要做到多媒体教学艺术间的有机协调,不仅要完善其形式艺术,更应完善其理念艺术。这方面的完善主要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教学理论转化为育人理念的艺术。二是将课程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的艺术;三是将理论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刘巍 《学理论》2010,(19):184-184
宗教与艺术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艺术无疑是宗教与艺术区分及联系的枢纽。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艺术创新素质培养是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院校人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艺术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新素质培养是艺术素质教育的新课题.要从艺术创新的高度充分认识并发挥艺术素质教育的美育功能,处理好模仿、借鉴和艺术创新的关系,加强大学生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5)
艺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所要具备的素质,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艺术素养是最基本的素养要求,加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对策:注重艺术实践活动;以人为本通过艺术渗透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加大人力与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2.
王丙珍 《学理论》2010,(7):120-120
艺术的产生和存在与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美学研究美和美的艺术,但艺术有它独特的使命,从古代的追求普遍永恒到当下的求新求异求丑。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因古希腊文艺女神而浪漫,因古罗马的奥古斯都的雕像而至尊圣大,变化的是艺术的概念,不变的是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3.
闵靖阳 《学理论》2009,(9):136-137
卡尔·考茨基是第二国际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尽管考茨基晚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但考茨基的艺术观始终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财富。《艺术和自然》是考茨基的艺术观的集中表述。《艺术和自然》论述了艺术的三个维度:艺术的本质;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经济。考茨基认为艺术是有意识的活动,艺术是融汇多样化的和谐整体。他站在唯物主义立场提出艺术要向自然学习。考茨基在文章中着重论述了艺术和经济的复杂关系。研究考茨基的艺术观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艺术思想的演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政治艺术论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政治艺术是一个深受从政者特别是政治家所重视的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被普通老百姓经常津津乐道的话题。历史学、管理学、领导学中也不乏政治艺术研究的论述 ,但在政治学中 ,政治艺术却一直未能受到政治学者们的青睐 ,这与政治艺术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不相称的。作者认为 ,政治艺术是值得政治学拓展的一块与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并驾齐驱的政治学研究领域。本文就政治艺术的内涵、政治艺术研究的意义、政治艺术的类型、政治艺术的评价、政治艺术的共性与个性等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陈伟  王峰 《学理论》2010,(16):66-67
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就会追问宇宙和人生的意义,艺术、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追索这类问题的途径。所以,艺术和宗教与哲学一样,是真理的负载者。一旦艺术开始拒绝思想和真理,它就开始在拒绝自己了。即使不把艺术视为赚钱的生意,但完全不知道艺术需要哲学和思想,而以为艺术就是技巧操练的问题,艺术还是一样会衰退和死亡。  相似文献   

16.
曾润 《各界》2007,(6):145-146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最初来源于后现代主义建筑,也同属于后现代主义范畴。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艺术最重要的还是思想,思想性是艺术的根本,装置艺术也不例外。总之,笔者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思想,所有具有艺术思想的装置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  相似文献   

17.
王庄林 《侨园》2012,(8):20-21
街头练摊 如果说,作画是我童年时的梦想,那么,去曼哈顿街头卖脚绘画就是我成年后的愿望. 在曼哈顿第五大道旁的一条横街上,我看到在郁郁葱葱、春树绿枝的掩映下,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展台”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大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我兴奋地穿梭在画摊中,不同肤色、不同口音的艺术家们自豪地站在自己的作品前,客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买或不买,都怀着对画家的尊敬,对作品的欣赏.我想起箱子里我的涂鸦,那是准备送人的礼物,我何不拿来展示?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31)
目前中国人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游客在景区涂鸦这种公共空间意识淡薄的事件层出不穷。中国人目前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有其历史渊源: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主要是等级森严的熟人社会,公共空间极其狭小。等级森严的熟人社会文化使中国现代文化缺乏平等博爱的公共空间意识基因。此外,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阻碍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分化。目前中国社会个人主义盛行,整个社会过分重视对经济资本的追求,忽视了对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一种系统的公共空间意识的生产,学校、公共机构和国家制度各负其责。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中国艺术批评公共性的缺失,建构真正的、文化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公共领域,是当今知识分子急需直面的问题。艺术批评以自己的方式介入生活世界,艺术批评的公共性,是当代艺术保持独立与自由发展的重要前提。自主的艺术空间的特点是在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和理解。这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异质同构。主要侧重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的发展研究,以期从文化的公共性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艺术批评。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哲学美学中的"艺术终结"问题成为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的一个预言,一些重要理论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艺术终结"的预言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成为了当代关学和艺术哲学的热门话题.探讨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可知,"艺术终结"问题是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发展的不同诠释,体现的是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阐释的开放性,而不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艺术的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