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对文化发展的价值显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保华 《唯实》2003,(3):67-72
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人的活动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它的发展过程中 ,除与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外 ,同社会文化发展也有着内在的联系。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背后总存在着某种特定的文化模式作为其支撑。思想政治工作对文化发展的价值显现主要表现为对文化的选择、整合、传播和创新四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其程度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活动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现象也不断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政治稳定与改革开放进程。导致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这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力图系统地找出其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所谓政治文明,简单地说,就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1”]政治文明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结构体系:“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2]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多元结构表现为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等等。[”3]可见,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进步状态的目标反映和经验总结,政治制度文明在政治文明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种较高形…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科学取向,也是对当前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的积极应对.和谐社会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自然等各个领域自身及相互的均衡和协调.政治认同作为政治生活的核心,是政治系统最为重要的价值目标,是政治系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共识和聚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社会成员普遍、高度、稳定的政治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政治认同是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政治认同建设中,既要形成、践行共识的政治价值,又要不断推进政治体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建设;既要有效统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合力,又要预防和消弭政治、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政治资源的配置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经济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和利用 ,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和人类文明成果。与经济资源相比 ,人们对政治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显得淡漠许多。为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变化 ,政治体系及其运作过程必然发生变革 ,政治资源的配置机制也逐渐清晰起来 ,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侧重于表述在现代化进程中 ,人们对政治资源配置问题由冷漠到日益关注的转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利益关系、社会结构、个体发展以及政治文化的变动构成了政治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政治发展是少数民族政治生活中的总体性和根本性的变化,它是现实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对整个少数民族的政治生活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目标模式应该是:政治稳定,政治民主,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趋向于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是特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利益关系的矛盾运动结果。政治发展的现代难题主要包括政治不稳定、政治腐败、政治增长的失控、政治不发展等。这些难题的解决有赖于一系列政治与行政制度、权力运行与监督制约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也有待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环境的进步和推动。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勤 《新视野》2007,3(5):78-79
改革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不仅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直面对的一对矛盾。目前中国的治理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私人经济部门和各种民间组织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经济部门之间正在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分工合作的新型治理结构。公民社会的发展就是对当代各种社会问题的适当反应,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推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长期的政治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内容,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围绕一定利益及价值诉求的政治实践活动,是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之间政治实践的交集。政治的认同和认同的政治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政治认同的核心是权利和权力的关系问题,是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政治实践的张力的反映和体现。政治认同在价值取向上总是以利益关系为主导,并以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取向。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提升农民政治参与能力,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农民的政治参与是农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农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不断显现。  相似文献   

12.
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的综合产物,它们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们蕴含一定的社会意义,在于其与社会共存的关系。“流行语”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经济体制改革、科技现代化都在汉语流行的新词新语中得到了反映。这些新词语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轨迹,见证了中国腾飞的脚步,通过解读这些流行语,我们可触摸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消息作为经济报道的重要形式之一,对经济工作,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要报道好经济消息,让经济消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树立"以人为本"的采访、编辑理念。  相似文献   

14.
在近三十年中国农村社会内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强制性或诱致性影响下,生活在农村这一广阔地区的农民的政治文化也进入了重要转型期,呈现出明显的跨时代性特征,如政治关注的浅显性、政治角色的多重性、政治信任的多元性、政治参与的多样性、政治评价的趋理性.这些特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的双重性,既有向上的发展,也有向下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也必然是政治文明的社会,必然是以先进政治文化为价值取向的社会。在我国农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村民自治的民主制度已经实施的情况下,农村政治文化的现状、创新发展等都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社会政治领域,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对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治文化是一种“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即政治文化本身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伦理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文化弥散在更宏大的社会文化之中。社会通过一定的文化机制和一定的文化形态下形成的主体文化沉淀作用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的展开便是政治生活的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变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李云 《求实》2007,(7):55-57
“政治人”是指处于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之中,具有一定政治意识的人。中国“政治人”的政治心理对于党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决策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我国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成败,对于社会政治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消极政治心理的存在已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只有通过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政治关系的深入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力加强,才能促进我国社会政治心理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相比之下,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分析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的现状及其特点,对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同时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根据十六大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我国推进党政关系建设应该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为标准、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标准、以提高办事效率为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