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侦羁分离     
吴莹 《法制与社会》2011,(3):156-156
近年来犯罪嫌疑人在被羁押看管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侦羁合一管理体制的弊端,对实行侦羁分离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论证和设想。  相似文献   

2.
“躲猫猫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制度性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躲猫猫事件之所以发生,牢头狱霸现象的存在是直接导火索,看守所归公安机关管理是制度性根源。如果能做到将看守所交给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看守所能够相对保持其中立的立场,就具备了保障在押人员的实体与程序性权利的体制前提。此外,还应完善检察机关对于羁押行为的监督。如果司法工作人员在得知事实真相之后故意隐瞒,应当在刑法上入罪。  相似文献   

3.
闫斌 《政法论丛》2013,(6):115-120
“狱侦耳目”制度被滥用的危害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狱侦耳目”制度作为一项刑侦手段,有可能异化为变相的刑讯逼供,破坏监管秩序,或者引诱犯罪,从而影响司法公正,危及法治的实现和人权的保护.为防止“狱侦耳目”制度被滥用,首先应该在立法层面对此项制度的适用范围作出严格限制;其次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应对由“狱侦耳目”作出的证人证言谨慎对待,最后即使必须使用“狱侦耳目”,也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试,若有违法行为应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4.
正据报道,按照全国人大法工委和国务院法制办的立法计划,公安部已启动看守所法的起草工作。在司法体制全面推进的背景下,看守所制度体制的改革提上立法议事日程,释放出人权司法保障进一步改善的信号。1990年颁布实施的《看守所条例》,在立法理念、制度框架、具体规定等方面显得严重滞后。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看守所是个集羁押机关、侦查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我国司法界、侦查学界对公安机关部分侦查部门实行“侦审合一”的种种不同认识,从侦查程序和实体的角度,对“侦审合一”的程序不当和实体上可能造成的消极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我国现行预审机制的改革和立法调整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躲猫猫"事件发生之后,羁押于看守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监狱内服刑人的基本人权状况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从已有的相关探讨来看,着眼于体制层面的分析较多.比如:有学者论,看守所归公安机关管辖的制度性设计,导致看守所成为后者侦查职能的"延伸机构",弱化了看守所原本的"保护"职能;1另有学者论,以"追诉犯罪"为职能的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存在共同利益,导致其在看守所监督不力,"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不到位".2在此体制层面分析之外,有学者论,看守所或监狱管理人员对"牢头狱霸"某种程度的认可,是"躲猫猫事件"的直接原因.3不可否认以上分析的说服力,本文拟从"斯坦福监狱模拟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分析该类事件,以完善此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债与责任的融合与分离——兼论民法典体系之革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将来我国制定民法典时,债与债权以及侵权行为的体系应当如何安排?对此学者论说不一,作者在本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七点:(一)对近现代民法典将债与责任融为一体的编制体例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根据作了剖析,指出了其历史的合理性与时代的局限性。(二)从现代法律责任概念与理论观察,民法学上强调责任是债的担保的观点,与法律责任的本质属性相矛盾。(三)将侵权行为作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侵权行为责任(损害赔偿)转化为债的观念,已与现代发展了的多种民事责任形式相抵触。侵权行为的本质属性是责任而不是债。为制裁侵权行为,充分保护权利人的民事权益,应当将侵权行为从债的体系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与债并列的独立的民事法律制度。(四)现代民法实践的发展,需要将责任从债的体系中分离出来,建立民事责任制度,构建科学的民事责任体系。(五)我国民法通则将民事责任独立成章,自成体系,有其合理性,但将来制定民法典时,不能照般民法通则的体系。(六)民法通则规定的十种承担民事责任方式有首创性,但也有不严谨之处。本文以民法通则为基础,并借鉴外国民法的有关规定,归纳了五类民事责任,共11种责任形式。(七)将来民法典总的框架分八编,即总则、物权、债?  相似文献   

8.
现行单位刑事责任的立法规定是以单位犯罪是一个犯罪行为为理论前提的,因而存在诸多理不断、剪还乱的理论死结。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单位犯罪的形态结构,理顺犯罪单位与犯罪单位成员之间的罪责关系。通常所说的"单位犯罪"实是一种特殊的犯罪聚合体,具体包括两个犯罪行为:一个是客观实在的由单位成员实施的自然人犯罪;另一个是法律拟制的单位犯罪。即源初意义上的"单位犯罪"。这两个犯罪行为因"为单位谋利"的单位成员行为在法律评价上的双重性而被立法者人为地聚合在一起,但单位责任和单位成员责任在构成和追诉上应当是各自独立和分离的,二者并不牵涉或互为前提。  相似文献   

9.
许可 《新法规月刊》2008,(3):125-130
广东省法院在刑事审判中"赔钱减刑"的做法引起了众多的争议,虽然这一实践操作得到了法律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支持,但至今没有提出富有说服力的理由。对该制度的正当化可以从规范层面和价值层面展开,前者即刑事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完全分离,后者即"矫正正义"在犯罪人、被害人和国家三者间的回复。  相似文献   

10.
虽然权能分离论因受时代的局限而具有诸多缺陷,但却因其内在规定性而能够实现制度上的超越。权能分离论的内在规定性表现在就物权客体所包含的某方面的利益而设定权利,即被所谓权能掩盖的利益支配性质。近代以来的物权立法都坚持严格的物权法定主义,没有为新型物权预留生长空间。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管立法者是否愿意,新的物权都在不断产生,因此,应以解释论来扩张他物权体系的适用范围,以便他物权体系能够容纳非典型物权。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近些年来的频繁发生,不仅给我国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也给人们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健全相关制度;研究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及时科学处理突发事件的同时,有必要从资源与环境;社会;政治;经济;价值观念;涉外安全问题等方面,来探讨引起我国突发事件的构成原因,以便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房多多家族”的连续出场不能引起我们感喟和思索,“房多多”的生成原因或是行政官员借助权力聚敛财富,或是一些暴发户余财投资房产,还有一些或许是行贿受贿的产物,其中也不乏社会监管不力的恶果。因而推进住房信息联网、加强户籍管理工作、提升治理打击力度是我们时下更应该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犯罪发生的文化原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锡海 《法学论坛》2007,22(2):42-48
人是动物性和文化性的统一.人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人的动物性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人的文化性是控制犯罪的重要因素.文化对犯罪的影响表现为:能影响犯罪观,能诱发犯罪的发生,能促进犯罪手段发展.在所有影响犯罪发生的文化现象中,文化冲突最引人注目,它是犯罪发生的最深刻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论判决理由的因果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自力 《法学家》2000,(6):93-97
随着审判方式改革不断深入,人民法院制作判决书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司法公正的价值要求相比,现通行的判决文书又显粗糙、简单,尤其是判决理由部分过于程式化,而疏于制作上的文理、法理,由此无端导致申诉、缠诉以至"执行难".①为此,笔者以判决制作中理由的因果逻辑为题,略述管见,以期司法同仁和学界师长匡正.  相似文献   

15.
刍议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的融资本质上就是通过社会的资金分配制度对其进行社会资金的配给。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途径在于从制度的角度型构一种新的社会资金分配制度。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有政府经济职能的因素,又有银行的因素、资本市场的因素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要建构一个克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体系,应解决以下四个核心的问题:一是要规范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功能;二是要构建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三是依法规范资本市场以保障中小企业融资;四是要构建克服中小企业自身局限性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日本9月7日在钓鱼岛海域对中国渔船冲撞、对渔民抓扣事件在中日两国都引起了较大反响。中国为促使日方停止非法行为,采取了中日建交38年以来罕见的反制措施。日前,外交部要求日方承担赔偿责任,日方则予以拒绝。那么,从国际法的规范性角度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日方的行为以及中国的反制?当前国际法学界对此缺少探讨与回应。  相似文献   

17.
王福友  高勇 《北方法学》2009,3(6):55-63
违法阻却事由与抗辩事由、免责事由系不同的概念,我国侵权法应在承认违法性独立地位的基础上,赋予违法阻却事由以独立意义。应该在坚持“结果不法说”的违法性理论前提下,对侵害他人权益行为进行有限的违法性推定,将属于合法权利行使的部分从传统违法阻却事由中剥离出去。要深刻把握违法性与可责性在传统构成要件理论中的不同价值及内在逻辑顺序,以“结果不法说”为基点,将违法阻却事由适用于全部侵权行为,明确虽具违法性但不具可贵性加害行为的定性,并以此为契机,确立“侵权行为”在现代侵权法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的环境信息公开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谦 《法律科学》2007,25(3):150-158
环境信息的公开不仅是公众环境知情权实现的重要方式,也是公众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产生后维护自身生命健康和财产等权益以及积极有效参与事件处置的前提.要建立和完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环境信息制度,就必须结合这类事件的特殊性,在尊重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共性的前提下,尤其要强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过程环境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19.
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之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伟 《政法论丛》2005,(6):58-60
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故意或过失使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刑法中的行为理论,在原因自由行为中,结果行为不具有刑法意义,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原因行为才应当被认定为实行行为。  相似文献   

20.
曹险峰 《法律科学》2007,25(5):155-163
"多因一果"的侵权行为包括《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3条规定的"直接结合"与"间接结合"两种情形.对于"直接结合"的侵权行为,《解释》的立场应予坚持.而对于"间接结合"的侵权行为,应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具有相当因果关系者单独承担责任,而非《解释》规定的按份责任.对于多数人侵权行为体系的建构,应考量行为、结果、主观与举证责任的负担等四个要素,不同要素的组合与运用深刻影响着共同侵权行为成立的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