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国家赔偿法》实施以来,确立了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多年来各级法院审理了大量的赔偿案件,应当说,对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良性的社会和法制环境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赔偿法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反映出来,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是“口惠而不至”。尤其是司法赔偿程序中的确认问题,成为国家赔偿的“瓶颈”,是国家赔偿法执行过程中极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国家赔偿确认制度的现状谈起,指出赔偿确认制度存在的价值和问题,认为:保留现有的确认制度,把它和先行处理程序合二为一,确认成为先行处理程序中一个初步审查阶段。先行处理阶段得不到解决的案件,直接申请上级机关复议确认或者申请法院进行确认并一并进行赔偿。  相似文献   

3.
唐明  王颖 《山东审判》2012,(3):62-66
2010年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取消了关于国家赔偿确认的规定。但确认仍然是必要的,只是不再作为"国家赔偿前置程序",不再实行由赔偿义务机关的上级机关终决且缺乏司法监督制约的确认制度,而是实行在国家赔偿程序中解决确认问题的"确赔合一"制度。  相似文献   

4.
丁梅 《行政与法》2007,(10):94-96
在我国,制定国家赔偿法是落实宪法的需要,有助于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与履行职责。国家赔偿程序是进行国家赔偿活动所经历的一个过程,是赔偿请求人依法实现取得国家赔偿权利的途径、手段和保障,也是有关国家机关办理国家赔偿事务的规程,对有关国家机关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国家赔偿法》包括实体与程序的规定,仅有实体不能反映国家赔偿的正当性,赔偿程序在整个赔偿制度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行政赔偿程序和司法赔偿程序的缺陷及如何完善几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国家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实现国家赔偿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只有在确认行使公权力的行为构成违法侵权情形下国家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国家赔偿违法确认是国家赔偿制度的核心,是赔偿得以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国家赔偿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家赔偿法典,是我国人权保障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由于立法之初,受国家经济条件及思想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造成该部法律关于确认违法程序、赔偿范围、标准、数额等方面的规定存在缺陷。本文仅就确认问题,做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8.
《国家赔偿法》在赔偿程序和机构设置上的规定存在严重缺陷。人民法院应当设立国家赔偿审判庭,适用诉讼程序解决国家赔偿案件,现在相关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9.
一件非刑事司法赔偿申诉案,由于法院启用确认程序,致使案件七年未能进入赔偿程序。律师代理申诉,仍被确认程序所阻,我们感到对司法赔偿中的“确认程序”有必要深入认识和探讨。一个体运输户,欠一水泥厂货款,1991年法院判决运输户应偿还此款及承担诉讼费。1992年法院强制执行,扣押了个体运输户的一辆五吨货车,扣押过程中没有基层组织人员参加,没有制作扣押财产清单,有一份执行笔录,其结尾注有“被执行人拒绝签字”。扣押汽车后第四天,运输户去执行法院交款取车,法院不收,过几天又去协助执行法院交款,协助执行法院也不…  相似文献   

10.
受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要求赔偿。我国立法只确认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公民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政机关的赔偿责任。我国的刑事赔偿是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的赔偿委员会最终解决的。行政赔偿程序的最大特点就是押在引起行政赔偿程序发生的方式上,允许两种方式——“单独式”和“一并式”并存。  相似文献   

11.
民事司法确认程序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司法确认程序,是不同于现有的诉讼程序、非讼程序以及特别程序的一项独立的司法程序。该程序在设置上不仅确认的范围及其案件类型应当有所限制、审查的方式应当是开庭审查与书面审查同时并行、审查的形式应当是公开审查与不公开审查并行、审查的类型应当是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并行,以及法律文书应当采用"确认书"的形式,对于案外人的救济,应当采用向原确认法院提起诉讼的救济方式。这种基于我国解决纠纷的现实需要创立的新的程序制度,是近几年来民事司法改革的一个显著亮点,对于促进我国民事纠纷的解决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阎妍 《行政与法》2010,(5):100-103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问题既是一个有待深化的理论命题,也是困扰着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公有公共设施的概念界定出发,反思我国当前关于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问题的理论及制度,建议通过完善《国家赔偿法》的方式将公共设施侵权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责任范围。  相似文献   

13.
王麟 《法律科学》2006,24(5):130-133
国家赔偿法的实施几近陷入被称为“国家不赔法”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赔偿法制度设计本身的问题,还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法治观念、执法环境等因素。其中,在当初立法时并没有重视,学术研究中也往往被忽视,但却成为国家赔偿法顺利实施梗阻的是赔偿经费问题。修改国家赔偿法,必须对赔偿经费的设立、管理与支付制度作出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4.
《国家赔偿法》属于特别私法,因而完全可以从私法的角度对《国家赔偿法》的修改进行考察。在修改《国家赔偿法》时,应当以私法的理念为指导,对国家侵权进行“两分”,分清国家侵权行为和国家侵权事件,抛弃“违法归责”这个不科学的概念,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国家赔偿和错案追究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当解决该部法律名实不相符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廖中洪 《现代法学》2002,24(5):63-70
本文对以国家本位为我国民事诉讼立法指导思想在法律规定上 ,诉讼体制上 ,以及司法观念上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在对这一指导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体制 ,政治理论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修改、完善民诉法应当采用的立法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谦 《法学研究》2007,29(2):53-62
恢复社会正义理论、权利的公力救济理论、利益权衡理论与效益价值理论等是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基础。在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刑事立法应当在遵循取得公理和公平待遇,以犯罪人赔偿为主、以国家补偿为辅,国家补偿的有条件性,国家补偿程序的公正性,补偿的力度与损害的程度相适应等原则的前提下,就接受补偿的主体范围、补偿的对象和限度、补偿的决定机关、补偿程序等问题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争论较大,对这些争论进行归纳、分析后,认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应从被害人权益保护角度出发来设立,补充性原则不能绝对化;补偿对象和条件应主要根据被害后果和被害方生活困难的情况而定,以家庭为单位一次性货币补偿;在我国的监狱罪犯劳动收入分配体制下,国家财政理应成为被害人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补偿机构的确定要足以实现对不同阶段被害人补偿。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公平的国家赔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江  王中美 《行政与法》2005,(11):66-69
国家赔偿法不能单从公平的角度理解,在大多数时候它涉及再分配的效率问题。在中国,完善国家赔偿制度,必须防止两种极端:一是仍然有传统官本位思想作祟,不重视国家赔偿的意义,将国家赔偿视为不得已的应付之举,表现为条件过于苛刻和繁琐;二是过度强调个案的绝对公平,将国家与公民个人权利对立化,表现为条件过于宽泛理想化和条文原则化,不具有可操作性。本文从国家赔偿法的价值取向出发,深入分析了归责原则、举证责任、损害赔偿范围、确认程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交通事故认定是否具有行政可诉性,法院能否作为行政案件受理,一直是学术界和行政审判实务界存在争议的问题,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争议更大,这直接影响了司法统一性和行政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表面上来看,交通事故认定行为是民事争议中的裁决行为,起着一种证据的作用。但实质上,交通事故认定行为是一行政确认行为,当事人对此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20.
国家赔偿制度的成长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建立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没有形成国家赔偿理念.直到20世纪上半叶,国家赔偿理念才普遍得以确立.这与西方市场经济扩张、民主政治发展、人权保障意识兴起以及普遍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随着国家赔偿理念的成长,国家赔偿责任开始宪法化和制度化,赔偿程序呈现出理性化的特点,赔偿范围也随着人权价值的普遍确立呈日益扩大化的趋势.我们应该理性认识国家赔偿理念和制度架构的共同规律以及各国有关具体规范设计与适用方面的不同点,完善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