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俳句与周作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周作人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近现代中国人中从事日本研究的中心人物。“五四”时期俳句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盛行的小诗以巨大的影响,其中郭沫若、周作人所受影响最为明显。周作人热心致力于日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概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远 《德国研究》2003,18(2):54-59
中国学者对中德文学关系的系统研究 ,在 2 0世纪 30年代由陈铨先生开其先河 ,80至 90年代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成果体现在卫茂平的中德文学关系史的系统研究、杨武能的歌德与中国的研究 ,以及许多学者对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等方面。通过这些研究 ,中德文学关系中的基本史实得到梳理 ,中德文学各自的民族特色在比较中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于1988年4月22日,是北京大学跨院系(所)、综合性的日本研究机构。中心的宗旨是,加强和促进北京大学的日本研究;推进中国日本研究的发展,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与互了解与理解;促进中日两国社会的繁荣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中心的任务是,协调和组织与日本学相关重要课题的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出版;举办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编辑出版学术论文集《日本学》;组织和推进同校外、国外日本学研究机构以及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中心的成员由北京大学各院系(所)从事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语言、文学和思想等各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组成;同时亦聘请国内外知名人士担任顾问,邀请国内外学者担任特约研究员。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思想、文化由朝鲜半岛辗转流传入日本,经由日本民族吸收改造,呈现出崭新的形态。在中日思想比较研究的领域中,日本学者沟口雄三以概念比较为切入点,结合两国文化、社会发展的客观史实,通过文献、语源、社会调查等多元化方法,对中日哲学思想中的"天""公私""理"等概念作出了比较。通过比较,探讨了中日思想概念在文化语境中的不同诠释方式,并以此为基础,试图重新建立起对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认知,同时,也提供了跨学科、跨领域文化比较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杉婵 《当代韩国》2011,(3):123-126
朝鲜文学是世界文学,特别是亚洲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一样,朝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其文学艺术作为镶嵌其中的瑰丽宝石亦散发着夺目的光彩,正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学人所瞩目。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断积累开拓,特别是近30年来,朝鲜文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在古籍整理考证,还是在文本细读研究上均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价值的研究专著和论文不断问世。伴随而来的重新系统整理、总结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反映当前学术研究动态,并为后学者指明学科研究发展方向的任务,便摆在学界面前。我国朝鲜文化、文学研究专家李岩先生顺应学科发展需要,勇挑重任,与其门下徐健顺、池水涌、俞成云历时数年、潜心撰写、反复研改的《朝鲜文学通史》终于面世了。这是一部涉猎广泛,内容丰富,评述精深的研究型朝鲜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东北文学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的大前提,对日本文学中关于以中国东北(主要指伪满洲国)为题材的作品予以界定,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1.日本作家以不同身份在中国东北生活期间所著述的文学作品;2.日本作家以各种理由来中国东北短暂滞留期间撰写的作品;3.日本作家在归国后,基于在中国东北的经历或体验,所著以中国东北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后一类作品中,较早问世、且具有一定影响者,首推长谷川四郎的《张德义》。短篇小说(张德义)发表于1952年第8期的《近代文学》,后收入作品集《鹤》。小说根据作者的切身经历,以日…  相似文献   

7.
韩国和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交流史。韩国文学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颇深,20世纪初新文学形成以后,韩国文学也开始译介到中国。韩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译介到中国的韩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急剧上升。那么,建交以后究竟有哪些文学作品、在什么时期、怎样译介到了中国呢?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本论文收集整理了1992~2008年初的这段时间,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中译本,并筛选出其中真正能代表韩国文学水准的纯文学(严肃文学)进行分析,以“中韩建交以后中国文坛对韩国纯文学的译介研究”为主题,考察了翻译事实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195 8年 ,克洛德&#183;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183;布勒东》、《与安德烈&#183;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得“反文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今天文学批评家们在使用“反文学”这个词的时候 ,几乎没有人再对它的意义和起源作任何解释了。克洛德&#183;莫里亚克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反文学”理论家 ,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反文学”实践家。除了发表四卷本“反文学”小说《内心对白》和多卷本回忆录小说《静止的时间》,他还写过“反文学”戏剧《对话》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反文学”电影剧本《遗忘》等等。在《当代反文学》( 1 96 9年版 )这部论著里 ,克洛德&#183;莫里亚克对卡夫卡、贝克特、亨利&#183;米肖、巴塔耶、罗...  相似文献   

9.
作品译介是文学互鉴与对话的重要路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学影响力的主要尺度。目前,学界对于日本近代翻译、改编中国文学典籍的整体把握与个案挖掘尚有待提升。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的13篇译作及翻案作品共涉及38个中国古典文学文本。毋庸置疑,这些译作及翻案作品为日本民众阅读、接受、传播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扩大其影响起到促进作用。作为文学互鉴与对话的个案之一,细勘泉镜花翻译、翻案作品对于完善明治、大正时期的中日文学交流状况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西学东渐是近代西方文化对东方文明的一次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这影响首先是从作为文化交流的手段——翻译开始的。一直以来,中韩两国学者都认同西学东渐对本国翻译发展的影响,但现有的研究在探讨近现代翻译时大多以本国为界,很少谈及两国比较和交流。而实际上,虽然因为国情不同,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近现代翻译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同时也有很多相似点和联系点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将从翻译史视角出发,窥探西学东渐时代潮流下中韩两国文学翻译史的面貌,比较两国文学翻译实践的共性和个性,发掘翻译实践背后的历史信息,最终达到还原两国文化(文学)交流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陈虹嫣 《德国研究》2011,(2):52-61,79
1953年创刊的《世界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刊物。50余年来,《世界文学》积极致力于外国文学的译介,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选取《世界文学》(1953-2008年)为研究对象,视德语文学翻译为一整体,通过运用描述性译学的研究方法,力求展现德语汉译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译介状态,揭示其成因并说明其嬗变。另外,通过对《世界文学》中德语文学翻译的梳理,也可以对德语文学在新中国的汉译发展轨迹有一个初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区后,在悠久绵长的千年历史中扎根藏地,逐步成为藏族人民耳熟能详的外国经典故事.中国藏区的罗摩故事形态受到印度和藏区本土的历史语境、文化氛围、宗教传播及译介主体等多种现实因素的限制与影响.长期以来,由于《罗摩衍那》的印度教文本属性与藏区的藏传佛教信仰,藏族学者的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过滤与变异现象.20世纪初,《罗摩衍那》的藏译与接受现象迎来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变迁.藏族学者筚路蓝缕,抛弃了狭隘的宗教派别偏见,力求探索真知,开创了《罗摩衍那》在藏区译介与接受史的系统化、全面化和多元化局面,呈现出全新的文学景观.以根敦群培为代表的藏族学者开始跳脱佛教神学观念藩篱,以人文史观与实证考察的学术方法开启对《罗摩衍那》的评判与研究.这与当时藏族学者学术价值观念的剧变紧密相连.此外,罗摩故事与藏戏表演艺术的密切结合使其根植于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纷繁多样的藏戏流派因地制宜,基于地方性知识与各自独特的表演模式进行阐释,衍生出丰富各异的罗摩故事样态,进一步强化了藏族群众对这一古老外来题材的文化认知.可见,印度罗摩故事已深入当代藏族本土语境,成为藏族民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  相似文献   

13.
七七事变以后,战争空气日渐浓厚。而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本思想文化上的国家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于人道主义文学也遭到了打压和否定,部分左翼作家被强令禁止创作。大部分作家作为战地报道员被派遣到各个战地,"国策"驱使之下的"国策文学"应运而生,称颂战争、鼓吹国家主义的报告文学充斥纸面。日本近代以来树立起的文学独立精神已被摧毁殆尽,文学开始失去了自身应具备的独立性,成为政治的"御用"品,作家成了政治宣传的傀儡。本论以石川达三和火野苇平两个作家为例,试图解读日本作家在侵华战争时期的"文学报国",进而对国策文学做一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4.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  相似文献   

15.
由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和韩国中央大学国际大学院联合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协办的“缓和与合作:东北亚国际关系30年”国际学术会议于2002年11月23日~24日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3个国家的8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研  相似文献   

16.
阿兰-米歇尔·布瓦耶是法国副文学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副文学观由单数到复数形态的悄然转变,为我们深入考察该学派对“副文学”这一核心术语的界定、理论推演及其引发的思想冲击提供一个动态视角。他对副文学与文学之间由二分两立到互化交融发展态势的剖析,为总体文学理论研究开拓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于1990年7月,根据中日关系的特点以及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实际,确立了以日本经济和中日经济关系为主攻方向,同时对日本政治外交、中日美关系、中日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综合性研究。中心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行政人员2人,校内外兼职研究员80余名,并聘请日本、美国、韩国等国著名学者、实业家担任顾问教授。中心图书室收藏日文图书杂志  相似文献   

18.
王璇 《法国研究》2009,(4):68-71
20世纪上半期,西方出现了大批文人、学者和作家加入到电影创作中,导致了文学技巧和思维理念等深层次的因素加入到电影创作中,它使得人们从传统的、认为改编意味着单纯从故事到电影的单向流动的视线困境中挣脱出来,认识到电影与文学关系出现多样化的可能性。这种多样化中最能为引人注目的是发源于法国20世纪60年代新浪潮之中的“作者”电影。基于此,笔者分析“作者电影”的核心理念和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9.
《太平经》及其道教的文学观郑在书一、导言《太平经》是同葛洪的《抱朴子》并成双璧的原始道教之最高经典。关于《太平经》的形成、思想内容、价值,中国及日、欧美各国学者都进行过研究和讨论,笔者也曾从研究史的角度试图作概括性的评论,①故在此避免详细论述。只是因...  相似文献   

20.
阿兰-米歇尔·布瓦耶是法国副文学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副文学观由单数到复数形态的悄然转变,为我们深入考察该学派对"副文学"这一核心术语的界定、理论推演及其引发的思想冲击提供一个动态视角.他对副文学与文学之间由二分两立到互化交融发展态势的剖析,为总体文学理论研究开拓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