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从民族大义出发促成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确分析中日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从总揽战争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持久战的军事战略,体现了党在政治策略、军事战略和民主建设上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抗日战争的有力引导者和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核心,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2.
党的七次军事战略转变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军的军事战略转变,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是指以战争形式划分战略时期的两个战略时期之间的变化。军事发展的历史说明,军事战略转变既是国家或政党关于战争形式、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建设等发生的变化,也是军队和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全面变革现“象。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创建自己的军队进行革命战争到执政以来的70年间,已进行过数次军事战略转变,人民解放军在这些战略转变中也随之发生了数次变革。一、由国内游击战争到国内正规战争的转变和变革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自己的军队,开展土地革命战争。经…  相似文献   

3.
军事战略,是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军事战略方针,是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总纲领、总原则,它主要规定完成战略任务、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明确军事斗争的重点、主要战略方向和相应的战略部署,是一定时期内或一次战争中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实施的行动准则,是军事战略的主体和核心。  相似文献   

4.
高晓林  周克浩 《党建》2023,(5):69-71
<正>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所著的《论持久战》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毛泽东全面考察国际国内时局,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坚定了全国人民以持久抗战赢得胜利的信心,其所凝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仍然能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发展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70年前的1935年,全中国兴起抗日高潮时,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宣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十年后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壮志凌云的誓言实现了。抗日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抗日战争是在先进的军事理论、军事战略指导下取得胜利的。在全国抗战爆发前后,为提出符合国情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国共两党领导人对此进行了理论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了军事理论和军事战略研究的前列。毛泽东根据中日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基本情况,以及战争性质的进步与退步,国际社会的多助与寡助等特点,1936 年7月16日同美国进步记者斯诺谈话时,即提出了以持久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思想。此后,中共又提出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及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  相似文献   

6.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毛泽东在文中提出持久战战略方针,科学预见战争进程,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念;深刻揭示战争本质,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规划了夺取胜利的军事路径;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掌握了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毛胜 《广东党史》2016,(3):51-56
周恩来为全民族持久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同意和支持毛泽东关于中日战争持久性的估计,并率先在华北抗战中推动和部署全民族持久抗战;大力宣传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基本精神,使之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坚决斗争,维系全民族持久抗战直至胜利。  相似文献   

8.
史桂芳 《前线》2017,(7):78-81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面对强敌,国共两党都认识到只有坚持持久抗战,方能赢得最后的胜利,但是国民党并没有对持久抗战战略做深入的理论探讨,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中国共产党人则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探讨,而且形成了完整、科学、系统的持久抗战战略思想,对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在客观上表现为中日之间的军事对决,其实质则是双方在军事、政治和社会层面总体实力的对比。中共提出全面抗战的政治路线和持久战、游击战的军事战略战术,是对我方军事实力极为弱小的扬长避短,充分挖掘了赢得抗战胜利的军事潜能;中共坚持抗战的民族性、人民性、民主性,寓建国于抗战之中,进行了全民族团结御侮的总动员,凝聚了赢得抗战胜利的磅礴力量;中共引领、培育的抗战精神,构筑了战胜强敌的精神长城。从军事、政治、精神三个维度完整地揭示中共在抗战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可以加深对于中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也是毛泽东战略思想、军事斗争经验、军事指挥艺术等方面的成熟阶段。因此,在中国两种命运大决战中,在战争规模宏大、战斗频繁激烈、作战形式多样的复杂条件下,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辉煌战绩,极大地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现笔者谨就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军事战略思想方面作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1.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也是毛泽东战略思想、军事斗争经验、军事指挥艺术等方面的成熟阶段.因此,在中国两种命运大决战中,在战争规模宏大、战斗频繁激烈、作战形式多样的复杂条件下,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辉煌战绩,极大地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现笔者谨就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期军事战略思想方面作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上任何大规模战争,对立双方必定都有自己的总战略,或者叫基本战略。众所周知,中国抗日战争的总战略是持久战。这个总战略,是由毛泽东提出并加以系统论证的;持久战略也确实贯穿抗日战争始终。那么,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提出并论证抗日战争总战略?这个历史过程是怎样的?在国民党没有抗战总战略情况下毛泽东思索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军事战略是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与实施的根本方针,主要内容就是解决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的问题,从而正确解决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主要战略方向等重大战略问题,以增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现实针对性。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军队的两位重量级人物——总参谋长罗瑞卿和国防部长林彪在军事战略问题上发生争论,在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主要战略方向等问题上各执己见,直到毛泽东介入。  相似文献   

14.
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力量建设是应对战争威胁、制定军事战略的两个基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发展利益和安全面临的需要,适时调整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力量建设基点,推动军队建设由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现代化建设轨道,走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道路,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则由应对全面战争转变到应对机械化的局部战争,再转变到应对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进而转变到准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是中国所有政治力量中最早对日宣战的,她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是最早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力量。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摒弃前嫌,积极倡导、促成、维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坚强领导核心。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军事斗争准备,自觉根据时代演进不断创新军事斗争准备的思想与实践内容,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包括:军事斗争准备攸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是维护和平、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军事斗争准备要立足于最困难最复杂情况,切实做到"实备""全备""强备""快备";军事斗争准备需作物质与精神上的全面准备,有效整合物质力与精神力,形成压倒强大对手的综合力量优势;军事斗争准备要审时度势,依据安全形势变化、世界军事革命发展、各个战略方向消长等及时调整。这些经验,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的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迪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1938年抗日战争一周年之际,毛泽东于5月26日至6月3日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了著名的长篇讲演,它就是《论持久战》。《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精辟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严厉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的又一篇最重要的军事著作,它语言通俗,道理深刻,广泛传播,深入人心,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具体道路。———编者  相似文献   

18.
正《论持久战》的形成,离不开毛泽东对此前国内革命战争中以弱抗强条件下持久战、游击战的经验总结,朱德是对形成持久战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军事领导人。《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的军事代表作。它的形成,离不开毛泽东对此前国内革命战争中以弱抗强条件下持久战、游击战的经验总结,离不开毛泽东对古今中外以弱抗强军事智慧的汲取,也与毛泽东集中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持久战智慧密切相关。朱德是对形成持久战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军事领导人。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抗击日本侵华战争的中流砥柱。日本侵略者对之极为仇视并妄图扑灭。为此,日本政府、军方乃至于一些民间侵华机构长期搜集相关情报并据以作出叙述、分析。这些资料所涉及的大量史实及当时日方的态度,在今天反倒成为历史见证,充分反映出这样的历史事实: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是东北抗战的主要发动者和领导者,广泛发起并有力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而在七七事变爆发后促成了全面抗战的局面,围绕抗日战略提出了持久战这一正确指导方针,大力动员和组织民众,领导军民英勇奋战,建立和不断扩大抗日根据地,同时坚决反对投降及消极抗战,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作出了伟大贡献。从上述资料中还可看到,日本在其侵华战争败局开始显露之时,已有人预感到中国的未来将由中国共产党来肩负。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抗击日本侵华战争的中流砥柱。日本侵略者对之极为仇视并妄图扑灭。为此,日本政府、军方乃至于一些民间侵华机构长期搜集相关情报并据以作出叙述、分析。这些资料所涉及的大量史实及当时日方的态度,在今天反倒成为历史见证,充分反映出这样的历史事实: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是东北抗战的主要发动者和领导者,广泛发起并有力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而在七七事变爆发后促成了全面抗战的局面,围绕抗日战略提出了持久战这一正确指导方针,大力动员和组织民众,领导军民英勇奋战,建立和不断扩大抗日根据地,同时坚决反对投降及消极抗战,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作出了伟大贡献。从上述资料中还可看到,日本在其侵华战争败局开始显露之时,已有人预感到中国的未来将由中国共产党来肩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