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甘忠涛 《学理论》2012,(19):274-275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及时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准确把握大学生舆情动态,引领大学生舆情方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研究领域。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探讨其特征,针对其带来的影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以期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徐中慧 《学理论》2014,(15):278-280,296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网络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新的生活方式,高校网络舆情正悄然兴起。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进行研究,从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入手,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以安徽某高校校园管理类网络舆情为例发现网络舆情话题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相似文献   

3.
徐建勋  王燕晓  罗慧 《学理论》2012,(25):158-159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舆情走向。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高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湖北工业大学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引导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胡婷 《学理论》2014,(2):281-282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数字时代,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最主要群体之一,所形成的校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各种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是高校近年来面临的挑战。从校园网络舆情的界定、构成要素为出发点,分析研究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如下:加强对大学生普遍关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加强学校与教师在网络的参与度;加强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6)
目前,高校常常成为网络舆情事件重点传播区域,甚至是发源地。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剖析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工作对策和建议,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澜波 《学理论》2013,(29):322-323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真实、及时的反应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诉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阵地。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仍存在重视程度不高、投入不充足、缺乏主动性和管理经验不丰富等问题,面临严峻的考验。要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作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规避网络舆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应积极开辟网络阵地、占领网络阵地,建立舆论评论队伍、培养舆论"领袖",引导网络舆论。同时,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采集、研判、上报体系,制定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完备的应急预案,将网络舆情有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邓欣  秦宏毅 《学理论》2015,(1):119-120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引领高校网络舆情步入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以大学生为主,具有专业性网络舆情主体和散步式网络舆情主体的双重特点,在监测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难度,预警存在盲区。为此,高校亟须提高网络舆情生态意识,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技术水平,避免和缓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35)
加强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唱响网上主旋律"等战略任务的客观要求。开展自媒体时代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应在深入了解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在舆情的科学研判、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高地、整合高校资源、培养意见领袖、疏堵并举等多方位形成合力,建立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长效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平台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谌明举 《学理论》2010,(22):280-281
网络迅猛发展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受到网络中负面环境的冲击,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网络对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科学合理地利用好网络平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网络民粹主义是由社会转型矛盾诱发的蔓延于网络舆情的一种立场、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既开阔文化视野、促进政治参与、激发了爱国情怀,又曲解正确认知、冲击科学信念、加剧了极端行为。为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引导网络民粹主义的着力点应在于:管好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管好阵地,以高校意识形态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管好队伍,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李晨  李平 《学理论》2014,(2):192-193
近些年,随着新兴传播媒介手机网络的迅速崛起、校园舆情的极速社会化以及草根舆论领袖的兴起,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已经被迫纳入社会舆论的关注范畴,高校网络舆情可直接引发危机事件并影响危机处置过程,左右危机管理走向。使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开始关注,校园危机传播管理与沟通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25)
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大学生表达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首选平台,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的晴雨表与思想动向的方向标,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网络时代影响大学生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高校或社会热点话题和敏感问题表达个人情绪、态度、政见等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当前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监管和引导难度加大、监管和引导方式滞后、监管监测机制不健全、群体极化导致网络舆情难控。积极应对挑战,需要强化官方平台对网络舆情的引领,舆情发生后官方要快速发布权威解决方案,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机制,发挥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0)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无束缚网络行为、网络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和网络舆情处理无固定模式都对高校增强舆论引导力提出了挑战。高校的舆论引导要坚持及时、真诚、平等和落实的原则,通过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完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和加强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占领网络舆论高地,获取广大网民的价值认可,提高自身的网络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11)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了全媒体时代下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的阻力与助力;基于羊群效应、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等效应分析理论分别探讨了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预警、引导、管理、处置流程优化机制以及网络舆情应对技能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在反映社会舆情方面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大学生是特殊的知识群体,思想正处于不成熟阶段,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在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大环境下,网络舆情的正负面影响严重左右着大学生.因此,分析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并且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显得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催生了自媒体的“迸发式”繁荣,萌生于社会话题的各类网络舆情层出不穷,且呈现出了点多、线长、面广等特征。特别是对于高校而言,网络舆情的“蝴蝶效应”极易威胁或影响其教学管理秩序、社会公共形象、人才培育质量。因此,规避或化解高校网络舆情中的“蝴蝶效应”,已成为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在全民发声的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微博、微信、网络社群以及高校论坛等的交流与互动中。面对青年学生思想行为方式的转变和舆情传播方式的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就必须站在舆论传播的制高点。为此,要深入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和机制,探寻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网络新平台紧密结合的模式和策略,积极利用网络传媒力量,巧妙运用受众流行语境,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从而有效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现代网络的技术的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好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发展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并提出了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