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事测验题     
l、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自3月18日开始,对美国进行美新政府执政后中国领导人的首次访问。21日在与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会谈中,钱其琛要求美国慎重处理——问题;22日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布什表示美国支持中国早日加入 。 2、3月21日,美国政府要求近——名涉嫌从事间谍活动的俄罗斯驻美外交官员离开美国。3月23日,俄罗斯外交部宣布,俄决定驱逐从事与其身份不符活动的——名美国外交官。 3、叱咤风云15年、为人类航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俄罗斯“——”号空间站于3月23日平安坠落于——指定海域。 4、主跨径为628米、在同类桥梁中居国内第—…  相似文献   

2.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1996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召开前后,中国高层领导频频出访,先是李鹏总理出席在曼谷揭幕的亚欧首脑会议,稍后又首途欧洲花都巴黎。乔石委员长访问乌克兰、俄罗斯、希腊、古巴和加拿大5国。5月8日,江泽民主席开始肯尼亚、埃塞俄比亚、马里、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等非洲6国之行。紧跟着江主席飞出国门的是朱鎔基副总理,他应邀参加雅加达印尼高级经济论坛会议后还将访问印尼、泰、马3国。至于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则更是翩翩环球行,  相似文献   

3.
刚柔相济的外交家钱其琛李伟决策多思执行高速时间对于钱其琛,更多的时候是以“分”而不是用“时”来计算的。我们不妨看看1990年11月22、23日。22日下午3时,钱其琛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始同“六·四”风波后西方国家第一个访华的西班牙外交大臣奥多涅斯举行会...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北京1994年3月3日电: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在今天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应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的邀请,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将于3月11日至3月14日访问中国。访华期间,两国外长将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意见。 据西方外交界人士透露,1994年1月24日,钱其琛在巴黎与克里斯托弗见面时向其发出邀请。2月中旬,克里斯托弗国务卿曾致函钱其琛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表示准备在3月中旬访华,中方表示同意。钱其琛希望通过访问达成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协议。 据港台报纸未经证实的报道称:3月初,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吴建民打破外交惯例,主动透露中方曾因“时机不宜”,敦请克里斯托弗暂缓北京之行……  相似文献   

5.
靖国神社坐落在日本东京千代田区九段,原名为“东京招魂社”,始建于1869年(明治二年)6月29日。1879年(明治十二年)6月,在明治天皇倡议下,改为“靖国神社”。“靖国”是“镇护国家”的意思,每年4月21至23日和10月17至19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春秋两次“大祭”。靖国神社中祭祀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1969年 9月11日 ,周恩来和柯西金在首都机场会晤。对其来龙去脉,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一)“ 1969年9月11口,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从越南河内参加胡志明主席的葬礼后,突然直飞北京,在首都机场同周恩来就中苏关系的紧迫问题,尤其是缓和边界冲突问题进行了坦率的会晤。”(杨明伟、陈扬勇:《周恩来外交风云》,解放军文艺出版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航行。5月15日至9月23日,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进行了环球航行访问。 二、美国推出“先发制人”战略。9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向国会提交《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先发制人”战略。 三、印尼巴厘岛发生系列恐怖爆炸。10月12日,印尼旅游胜地巴厘岛发生系列恐怖爆炸事  相似文献   

8.
1955年4月23日下午1时30分,万隆。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的中、印、巴、缅、锡(斯里兰卡)、泰、菲、印尼八国代表团团长举行会议,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周恩来总理在席间发表声明: “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 “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  相似文献   

9.
印尼专业集团成立于1964年10月。还在苏加诺实行有领导的民主制时,为了牵制政党,吸收了叫专业团体的代表参政,从此专业团体就获得了参政的机会。1964年10月,印尼军人为了对抗印尼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团体,成立了“专业集团”,由几个受军人控制的职业团体参加。到1969年,专业集团已吸收了270多个专业团体参加。这些团体包括军人、退伍军人、政府公务员以及工、农、商、学和宗教界等各行各业的团体。专业集团既吸收以团体名义参加的成员,也吸收以个人名义参加的成员,条件是:只要承认和接受专业集团章程规定的条例就可以了。专业集团成立之初的名…  相似文献   

10.
1965年,印尼发生“九卅事件”后,对华反目成仇,中国和印尼两国关系从蜜月外交跌入冰点,恶性冲突事件不断,在历时两年的抗议照会战后,两国断交。直至1990年8月8日恢复外交。当时,笔者刘一斌主管印尼事务,经历了两国关系恶化、断交的全过程,对其中的重要情节,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