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0,(6)
1995年5月8日,一代歌后邓丽君于泰国清迈的湄宾饭店香销玉陨。15年后再回首,数十年岁月不过浮生掠影般短暂,但她的歌声,却仍然萦萦入耳。因为她的歌声,两岸歌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岁月:多少人听着她的歌声长大,多少人以传唱她的歌曲而闻名,多少人从她的歌声中得到慰藉……邓长富,邓丽君的三哥。近来以"邓丽君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身份,穿梭两岸之间,联系安排并筹办各项纪念邓丽君的活动,对其胞妹离世15年后两岸仍有那么多的热情歌迷怀念邓丽君,他不胜感慨。  相似文献   

2.
邓丽君     
《传承》2010,(13):3-3
<正>1995年5月8日,一代歌星邓丽君在泰国清迈因哮喘发作猝逝,年仅四十二岁。改革开放前,邓丽君的歌曲曾一度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止。改革开放的后,随着录音机进入寻常百姓  相似文献   

3.
文化快餐:量大吃不饱刘宏森(上海《青年学报》杂志编辑)如今30岁左右的人或许还记忆犹新:邓丽君的歌是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代表身份进入当代大陆青年的生活之中的。在邓丽君登陆之前。大陆青年,总是被告知大寨老英雄贾进才的那碗“冰碴饭,”或是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归结起来就是一条“斗争!”这似乎构成了那个时代大陆青年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当这样的青年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时,一些人震惊了。邓丽君告诉大陆青年的是:生活不应该是“冰碴饭”和“斗争”,而应该是“美酒加咖啡”和“爱自己、爱他人”的“小城故事”。邓丽君的歌所以能在大陆青年中独领风骚好几年,并成为今天青年人争相抢购珍藏的经典,根本原因就在于邓丽君的歌带给当代大陆青年把握生活的新的方式。以邓丽君的歌为代表的港台文化对当代大陆青年的影响是深刻的。然而,这种影响在邓丽君之后却消弱了。大多数港台流行歌曲基本上都是对邓丽君的重复和摹仿,是“美酒加咖啡”的更为拙劣的翻版;被翻来覆去唱了10多年的“爱”,似乎也越唱越少了“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清纯和“小城故事多”的温馨。在邓丽君之后,港台文化提供给大陆青年的主要是量的积累:铺天盖地而来的永无休止又曾似相识的“肥皂剧”,有病  相似文献   

4.
安东 《台声》2010,(6):86-96
六月一日 1961年6月1日,台当局开始查禁流行歌曲。 台湾“戒严”时代的1949年、1961年、1975年,当局曾3次大规模查禁流行歌曲。1950年,台当局“新闻局”召开“台湾省歌曲影剧书刊审核查禁委员会”第七次联席会后,即宣布将122首歌曲列入禁歌。此次查禁的歌曲多半被视为“黄色歌曲”.且多以上海传进的流行歌曲为主。  相似文献   

5.
漠然 《两岸关系》2010,(5):69-69
15年前,一代巨星邓丽君在泰国香消玉殒,震惊了整个华人世界。中央电视台新闻中首次公开报道邓丽君的消息,即是这位巨星抱憾西去,令人扼腕感叹。15年过去了,人们对于邓丽君的怀念从未停止过。从她的歌曲,她的人生,她的爱情,她的死因到她一生的遗憾,总是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天使歌神无穷的追忆。  相似文献   

6.
媚俗对高贵的胜利张卫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讲师)大陆青年的时髦行为大都可以从港台流行文化那里找到源头。从80年代初的邓丽君到现在流行的文化衫,港台文化总是以它的温情(换句话说是人情味)在大陆找到着陆点.在这轮文化的攻坚战中,流行歌曲充当了先头部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武器能够对付它的软软的装甲。这种极韧的东西象水一样渗过了意识形态的防线。我无法忘记早年听邓丽君时的感觉:那种羞羞答答的气声却唱出了赤裸裸的爱情表白,那种撩拨和拦阻,使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顿失魁力。现在,邓丽君已经过时了,更多的歌星涌进来,连邓丽君的欲言又止也成了“古典”。人们开始选择更为直白的方式:让我一次爱个够──不知道这句话是调侃还是认真,反正语义上的含混淹没了语法的正确表达。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语言陈述。它指向各种可能性:潇洒、狂放,甚至执着。它适应于各种各样的人。它使真诚去爱的青年发现了爱的坚贞,又使偷情者发现了偷情的火爆。的确,没有理由不喜欢那些歌星,那些温情脉脉的话语:“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何不潇洒走一回”。况且那些歌星们风度翩翩,他们随时不在讨好观众,一曲歌罢,总要柔声细语地对观众说:“谢谢!”这给观众们一种“主人”的感觉。这  相似文献   

7.
《台声》2009,(3):92-93
在许多人的童年时代、少年时代,还有大学时代,许多台湾流行歌曲都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记忆内存。历史永远向前进,但艺术却允许人们向后看,当我们目光回望,曾经听过、唱过的那些歌曲,仿似依旧在耳边萦绕,依旧值得我们用心去聆听。  相似文献   

8.
走向华人文化的“共生圈”陆新和(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师)港台文化对大陆青年冲击的第一波是1978年、1979年。中国当代的城市青年文化也正是在那时萌生根芽的。其主要象征是长头发、喇叭裤、花衬衫,以及如此打扮的年轻人手提“四喇叭”(录音机),高声播放着邓丽君小姐的甜蜜歌声,在夏日的街头来回溜达。他们是最早的港台文化传播者。这些人或多或少有着一些曾经令人胆战心惊的海外关系。作为港台流行文化的代表者,邓丽君最早对大陆青年进行了“改造”,这是从他们的“音乐耳朵”开始的。紧随其后的是刘文正、侯德健、罗大佑等人的校园歌曲。清新悦耳、充满乡土气息的校园歌曲和邓丽君小姐的甜歌蜜曲一起培养了大陆大年第一代“歌迷”。在以后的10年中,他们中的杰出者成长为大陆第一代的独立音乐人和大陆自己的歌星,创造出真正属于大陆的流行歌曲。他们还培养出今后来的港台明星们兴奋不已的大陆“追星族”,构筑起整整10多年大陆青年流行文化的基本框架。几年以后,又一位香港明星在上海掀起了一阵波澜,此人就是周润发。电视剧《上海滩》的播出,引得全上海的时髦小伙们一个个全戴上了礼帽,穿起了长大衣,互相间称呼起来也一个个“文哥”、“阿力”的,连拿香烟的手势也改成  相似文献   

9.
林毅 《台声》2013,(11):83-84
邓丽君,无疑是华语乐坛最闪亮的一个名字。正如作词人庄奴先生所言:“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1995年5月8日,年仅42岁的邓丽君不幸在泰国清迈逝世。自她殁后,时至今日,每年1月她出生的月份和离世的5月,依然有人在谈论她,在怀念她。令年是邓丽君冥涎60剧年,不论是海峡两岸,抑或世界各地,人们都在思念着她和她的歌声。  相似文献   

10.
赵辉 《台声》2010,(6):62-65
1995年5月8日,一代歌后邓丽君于泰国清迈的湄宾饭店香销玉陨.15年后再回首,数十年岁月不过浮生掠影般短暂,但她的歌声,却仍然萦萦入耳。因为她的歌声,两岸歌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岁月:多少人听着她的歌声长大,多少人以传唱她的歌曲而闻名,多少人从她的歌声中得到慰藉……  相似文献   

11.
诗意的生活     
诗几乎可以表述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人类离不开诗,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诗。汶川地震时,人们最深刻的情感是用诗歌表达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哼唱的流行歌曲也都是诗。诗歌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流泪。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1,(3)
正"恰恰是考古遗址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容易被人丢弃的东西,小到植物遗存、动物粪便,拿到实验室之后,都能够给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南昌海昏侯汉墓,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以来出土2万余件文物,其中尤以数量惊人的"金器堆"轰动一时,被称为"黄金大墓"。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08,(6):44-48
白衣天使,这几乎是世间最美丽最圣洁的称呼。每一次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总是他们如同天使降落人间,抚慰人们的痛苦,疗治人们的创伤,他们妙手与仁心同在。"非典"如是,大地震如是。然而,我们容易忽略,忽略了在灾难面前,他们的生命与我们的生命同样脆弱,他们其实与我们一样也有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只是,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为着一份神圣的操守,他们勇敢担当。请记住他们,那些在灾难中,对生命不离不弃的白衣天使,那些带给人们生的希望的白衣天使。而记住他们,不只是在抗震期间,不只是在灾难期间。对于他们,我们要与遗忘作战。  相似文献   

14.
周琼 《人民公安》2013,(4):53-53
王菲从小就是邓丽君的歌迷,并靠翻唱邓丽君成名。从1985年的《风从哪里来》开始,王菲至少出过4张翻唱邓丽君的专辑,其中最出名的是1995年推出的《菲靡靡之音》。在这张专辑中,王菲全盘翻唱了《但愿人长久》《初恋的地方》《南海姑娘》等13首邓丽君经典歌曲。王菲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我没有想过,也不认为自己可以超越邓丽君,她是我从小的偶像。"1995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历三十年时间,这三个十年同时也是中国青年走向社会舞台并逐步彰显自身文化价值的一个演进过程.流行歌曲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类型,它的兴起与中国当代青年现代化的逐步自觉是同步的.本文以新时期流行音乐的发展为坐标,分别以三个十年为界将这段历史划分为三段,意在揭示新时期三十年在社会层面上中国青年思想文化的演变历程,以期对当下的青年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1978——2008,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多少辉煌的伟业被铸就,多少铿锵的进取被记录,那些浩大的风云涌动,让这段历史超乎寻常;同时,这30年,也有无数微末的人世变迁,让人们的记忆轮廓清晰,细节丰满。其中最重要,也最突出的,便是与女性相关的那些变化、变迁……为纪念改革开放走过30周年历程,《中国女性》杂志特别推出本期特别策划——  相似文献   

17.
《黄埔》2017,(1)
正自序给大陆同胞的真情告白一亲爱的大陆同胞们,你们好,我是王炳忠!同样的话,25年前出现在金门,只是最后的三个字不一样。1991年,台湾本岛已解除"戒严"3年余,然而靠近大陆的外岛金门,仍然处于军管状态,位处金门最北端的马山观测站,更被视为是"反共复国"的最前线。就在这里,邓丽君缓缓地朝对岸播音:"亲爱的大陆同胞们,你们好,我是邓丽君!"那亲切柔美的声音,为历史留下了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使人们对传染病有了切肤的感受。同时,传染病防治法——这部出台后不久便被"边缘化"的法律,在经历了由"冷"到"热"的过程后,也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可以说,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非典"促使国人开始学会用法律手段应对各类传染病。从2003年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年,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却取得明显进展。十年来,  相似文献   

19.
李动 《人民公安》2006,(13):37-37
我与邓丽君有缘。首次听到她的歌,我的心就像泡在清澈的水里一样,温柔陶醉。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是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我在山东济南机场当兵,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在军营里听惯了雄壮激昂的革命歌曲,突然听到录音机里传来邓丽君的《小城故事》,我就像身临如诗如画的仙境里。从此,我一有空就打开那个饭盒子录音机陶醉在邓丽君的世界里,躺在床上捧一本心爱的书,许多名著都是伴着邓丽君的歌声读完的。尤其是晚餐后,我有一个人去田野散步的习惯,带上录音机,漫步在乡间小径里,边欣赏火红夕阳下的田园景色,边聆听邓丽君的天外来音,那实在是享受人…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印尼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地球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并引发了雷霆万钧的海啸,灾难殃及东南亚和南亚数十个国家。对那些在海啸中消失于尘寰的生命,人们在心痛缅怀的同时,也为一对首次到泰国普吉岛旅游的香港夫妇生死相守的故事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