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不是新问题 ,古今中外都有人论述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 ,回答也各异。在古代中国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以“礼”“法”关系的形式表现的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则表现为宗教与世俗法的关系形式。学者们有的主张法治 ,有的主张德治 ;有的主张德主法辅 (我国古代法即刑法 ,可以表述为德主刑辅 ) ,有的主张法主德辅 ,还有的认为德与法无主辅之分 ,两者相辅相成。本文拟从对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的分析入手 ,就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以及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大方略过程…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进行了多次论述,其基本思路是强调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法并举。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习近平总书记德法并举思想是对传统社会这一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德法并举思想也是道德与法律关系原理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3.
<正>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等是古人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见解,此观点有失偏颇。所谓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指的是法律与道德这两种规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作为手段或策略的道德教化手段与法律惩罚手段之间的关系。这两种规范在其产生过程中如何相互影响?其在使用过程中又如何相互影响?两者冲突时应如何取舍?这是法律和道德关系问题应该回答的。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诸子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治国方案,德主刑辅、礼乐教化、修身克己、为民制产、选贤任能、与民同乐是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从总体上看.儒学是先秦儒家诸子构建和论证其治国方略的哲学基础。透过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求贤》2014,(12):58-61
开栏语: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许宸威 《学习论坛》2002,(10):54-55
中国是礼义之邦 ,“德治”思想源远流长。从周公的“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民心无常 ,惟惠之怀”、“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到孔子的“德政”和“德教”再到荀子的“德主刑辅” ,这种绵延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德治”思想和道德教化 ,经过时代相递 ,逐渐积淀成我们民族特有的理想人格———“君子”。君子观念形成后 ,不仅在历代仁人志士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印痕 ,而且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其深远。就当前而言 ,如果我们既站在时代高度 ,联系当代中国国情 ,又不忘记对君子人格进行历史审视 ,并充实新的内容 ,对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将具有重…  相似文献   

7.
邹新 《求实》2006,(Z1):122-123
一、“德治”的重要性“德治”是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方法上的重要主张,但在董仲舒以前,它基本上只是一种“思想”,是董仲舒将其全面完善并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董仲舒的德主刑辅论是有其特色的,即它是由天道引伸出来的。他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汉书  相似文献   

8.
张永刚 《世纪桥》2011,(11):33-34
董仲舒结合汉武王朝的社会状况,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又补充修正了荀子的性恶论,构建了自己的"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适应了汉王朝的社会状况,为统治阶级解决社会矛盾设计了可行的方案,为其"德主刑辅"的政治法律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我国传统德治理论与实践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德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产物.先秦儒家提出了政治伦理化的德治理想,西汉以降,经儒法互补合流形成了"德主刑辅"的德治模式,这种现实的德治模式以道德教化制度化和伦理法的实施为核心,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厘清传统德治的内涵及实质,对于我们今天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主德辅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本国国情对执政理念的创新。本文研究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进而指出法主德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相似文献   

11.
杨亚萍 《党史文苑》2005,6(8):29-30
法主德辅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本国国情对执政理念的创新.本文研究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进而指出法主德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相似文献   

12.
正背景:10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出处:礼法合治,是指将道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古代的德治文化精髓进行了高度概括,归纳为四个方面,即为政以德,德主刑辅,修身与教化,选贤任能,并从中国古代的德治文化中提炼出了几点有益的启示一是以德治国必须以民为本;二是以德治国必须做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三是以德治国必须坚持不懈地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四是以德治国关键在于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潘婧瑶 《新湘评论》2014,(22):34-36
中共中央政治局IO月13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它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传统"德主刑辅",兼容"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的传承与超越;是对西方法治历程中提出的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权力制约、民主宪政、司法独立等基本原则的批判与吸纳;是对马列主义法治现所强调的人民民主、人民是法治之主体等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是古代治国理政的有益探索和智慧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对现代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传统廉政文化内涵丰富,从民本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德主刑辅到德治法治并重、崇德尚贤思想到新时期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从家国同构到大力践行廉洁文化,都给现代党风廉政建设以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为此,要培育现代廉政理念,必须借鉴和学习传统廉政文化。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诸如此类古代治国理政思想,"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史学家克罗齐断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需要以"中国问题"为关怀,在比较互释中走近过往的思想世界。  相似文献   

18.
魏淑君 《理论学刊》2004,(11):63-65
中国古代律学教育传承两千余年 ,支持着中华法系的延续。作为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的律法一直得到历代封建专政王朝倚重 ,朝廷选任、察考官员时 ,“明达法令”便成为官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这在客观上催生了律学教育 ,并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制度性基础。中国古代律学教育主要通过官学和私学两个途径进行的。在历史的长河中 ,官学和私学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由于“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长期影响 ,中国古代律学教育的地位较为低微。  相似文献   

19.
徐彬 《世纪桥》2010,(3):45-46
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中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关系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在两德存在的40余年中两德关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本文主要论述两德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法制与法治     
“法制”与“法治”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前者指的是国家的法律制度,后者指的是依照国家的法律制度治理国家。后者要比前者更广泛,更深刻,更具体得多。可以说,“法制”早已有之,而“法治”尚未实现。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法文化历史悠久,从《秦律》、《汉律》直至近代“五权宪法”、《中华民国宪法》,可谓源远流长,是世界3大法学之一的“中华法学”的核心和精髓。但儒家治国之术的核心是“人治”。即主张“德主刑辅”,以道德教化为主,刑事处罚为辅。这样一种法文化背景,对国人的影响实在是太深刻了,在认识结构上,以“中学为主”的毛泽东就深受其影响。毛泽东的“革命法制”是在持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产生的,充满浓厚的阶级专政的暴力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