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妈妈的咸菜     
在我眼里,妈妈是一位勤劳、善良、温柔、端庄的女性。每年入冬,妈妈都会腌咸菜,这是她从老家带来的习惯。妈妈腌的咸菜,清脆、爽口,我极其喜欢。吃过很多腌制的咸菜,无论是超市里卖的,还是饭店里做的,在我眼里,都不及妈妈腌的咸菜好。  相似文献   

2.
正"吃就吃新鲜的"这是常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句话,然而有些食物新鲜时吃反而不好。新鲜腌菜新鲜蔬菜都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在腌制过程中,它会被还原成亚硝酸盐。一般情况下,腌制后4小时亚硝酸盐便开始明显增加,14-20天达到高峰,此后又逐渐下降。因此,要么吃4小时内的腌咸菜,要么就吃腌制30天以上的。新鲜木耳其实干木耳比新鲜的木耳要更安全。因为鲜木耳里面含有一种光  相似文献   

3.
1913年3月,我出生在辽宁省辽中县冷镇,当时叫冷子堡.父亲赵鸿禧曾与别人合开染坊,过世时年仅30岁,那时我还不到一周岁.母亲本是当地旗人(满族人)家的姑娘,姓金,嫁给父亲后别人便叫她赵金氏.我只知道她是我最亲爱的母亲,一辈子也不知道她究竟叫什么名字.父亲死后,家里地里全靠她操劳,晚上还要纺纱织布.我那时虽然很小,但仍记得吃饭从来没有炒菜,只有咸菜和大葱蘸大酱,春夏秋季挖野菜吃.在这样的条件下,母亲仍坚持供我们三个孩子上学.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家里条件很糟糕。可是那天,母亲突然做出一盘红烧肉。浓烈的香气顿时让我口水澎湃。突然,发现一根黑发。“头发。”我抬起头说。父亲正嚼着一小块咸菜。和母亲一样,他的筷子没有碰过那盘红烧肉。他看了看说:“没事。”他用筷子挑走那根头发,继续嚼他的咸菜。  相似文献   

5.
这则故事反映出的花钱和攒钱的辩证关系,也许能给享受生活的人们一点启示。 你想了解你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摸着兜花钱和超支消费的心态吗? 某企业女干部许君萍:20年前给人做媳妇,婆家相中我的主要原因是我会腌咸菜、做棉袄。长期以来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敞开的大门     
正我五六岁的时候,太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在我的印象里,她满头银发,一脸慈祥,肥胖的体型,与三寸金莲的小脚形成一个倒三角,手里始终拄着一根榆木拐杖。她是我们这个四世同堂、十几口人大家庭的大家长。吃饭时,她总是坐在桌子的中央位置,太奶奶没有动筷以前,我们都不会先夹一口菜。尽管那时候的桌上,数来数去也只有玉米面贴饼子、窝头和白萝卜腌的几样老咸菜。  相似文献   

7.
段玉梅 《党课》2013,(21):105-106
入冬了,天气越发地冷。这样的日子,我的思绪常飘落到遥远的童年,怀念家里那温馨的缸腌小菜。我们家有一只一米多高的腌菜缸,外面还有精美的凤尾花纹。菜腌好了,还要精心保存,把它们都放在腌菜缸里,上面再压上几块大石头,把腌菜精心地压在盐水下面,以免变质。天冷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淡泊人生     
不久前《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太原有个贾鸿鸣》,读后感受强烈。贾鸿鸣是太原市副市长。他在这个岗位上干了8年,全家人住的房子还是50年代盖的简陋平房,屋中除了堆起来的书籍,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两口腌着咸菜的大缸、一张用了近30年的园桌和几个长短不齐、高低不一的木凳……一位副市长居然身居陋室、家无奢物!何以至此呢?贾鸿鸣很平静地说:“第一,我  相似文献   

9.
1982年秋,我升入镇中学读初一。学校离家很远,我不得不住校。那时农村已经包产到户,我们那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虽然家家户户还是从土里刨食,但温饱已足新生报到的欢愉里,不少拘谨的农家孩子穿着新衣,虽然裁剪过时,但总归是新的。只有我家是个例外。那年父亲在山上采石时不小心一脚踏空,摔断了腿,刚刚有了起色的家境因为父亲的意外受伤又陷入贫困之中。家里的窘迫是显而易见的。我在学校住,一个星期回家一天,星期一从家里背上一个星期的口粮和咸菜。一个星期6天,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别的孩子的米口袋里总  相似文献   

10.
田田和妻子侯连英,一个寡言少语,一个快人快语,夫妻俩的共同点是朴实肯干。这不,他们腌小小咸鸭蛋就腌出个产业化的大名堂。田田家在农安县开安镇开安村4组,过去家里穷。1987年夏,侯连英到长春市卖鸡蛋时发现市场上咸鸭蛋很少,就想腌咸鸭蛋试试。田田同意了,...  相似文献   

11.
<正>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偏僻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家里虽然养了好几只老母鸡,但母亲会把那些鸡蛋拿到集市上去卖,以换来我们三兄妹的学费。那些老母鸡和鸡蛋,就是我们求学的全部希望。父母是从来不舍得吃鸡蛋的,我们三兄妹也只有每年过生日时才能吃上一个荷包蛋。每一次吃荷包蛋,我总是慢慢享受,把它一层一层剥开,一片一片细嚼慢咽,舍不得很快吃掉,一个蛋能吃上一两个小时。  相似文献   

12.
正我叫娄伦飞,是贵州绥阳县大桥村的驻村干部。我来自边远山村,和大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样,我上学时冬天只盖一床破旧的单被,吃自带的咸菜,几年没有穿过一件新衣裳。是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才读完大学的,基于此,我一直怀有感恩的心,想回报社会。八年前,大学毕业的我开始创办民办学校,办学过程中,我常走村串户进行家访,那些破旧的房屋、勤劳朴实却依旧一贫如洗的村民和渴望知识的孩子让我更加坚定了援助办学的  相似文献   

13.
钱理文 《前线》2013,(1):57-57
说到食品安全,想起王岐山在十八大山东团讨论时讲的一件事。王岐山讲:一天,温总理去河南回来跟我说,到农民家里去,老太太捧出来一捧花生说,总理你吃,你放心地吃吧,这是我们自己家吃的,我们自个种的。王岐山又说,这种事情已经不新鲜了,我到北京郊区去,郊区农民自己吃的菜也是单种的。食品安全问题,关键是食品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吕祖荫 《前线》2012,(7):127-127
据说西班牙人有很深的“火腿情结”,吃火腿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我对西班牙火腿既未见过、更未吃过,不便插嘴说些什么。但我是云南宣威人,和大多数宣威人一样爱吃当地的一大特产——火腿。过去,在宣威农村,几乎家家养猪,家家都会腌制火腿,质量上乘。至今,农家人仍保持着养猪腌火腿的习惯。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云南为了支援首都,曾运来一批火腿,在东安市场卖,而且不要肉票,却卖不出去,因为北京人不习惯吃火腿。我当时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还是单身汉,考虑到无法加工,所以也没买。  相似文献   

15.
正1963年4月,15岁的我跟随父母从安徽阜南老家辗转来到六师共青团农场五队(现四连),开始了屯垦戍边岁月。那时的共青团农场,荒凉和贫穷,生活极度艰苦,每人每月定量的12公斤玉米面口粮,对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者来说,实在是难以填饱肚子,夏天的时候,工作之余父亲和我去撸榆树钱吃。上顿玉米面掺糠,下顿还是玉米面掺菜,主食到副食全是玉米面,蔬菜就更没有了,不用说吃油、吃菜,咸菜都没有。母亲常常用一个碗里面放  相似文献   

16.
正没有一处地方比得上家的温暖、宁静、舒适和随意。家拒绝孤独和生疏,家总是让人感到亲切。我出门的时候什么都可以不带,钥匙却一定得带上。因为家是我必须回来的地方。而钥匙叮当的细语也时常告诉我:别走远了,我有一个很舒心的家!家是一个小小的自由王国,没有一处地方比得上我在家里活得真实。同在一个屋顶下的人总是最知心最理解最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的人。在家里我只需要扮演好一个人的角色——我是父母的儿女,我是儿女的  相似文献   

17.
正1964年,19岁的我放弃了高考,选择了塞罕坝。承德到塞罕坝有两百多公里,我们坐汽车颠簸了两天两夜才赶到林场。记得我们吃的第一顿饭,是黑莜面饼和炒蘑菇,这可是当时林场招待客人最好的饭菜了,可我们都觉得有一股怪味,根本咽不下去。那时,人们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偶尔能吃顿黑馒头,就算是改善生活了。住的条件更是艰苦,房子不够住,大家就住在仓  相似文献   

18.
正都说穷日子难过,我从不怀疑这种说法。我过过穷日子。在做知青的时节,常用盐水拌饭吃。那样的夜,非常非常的漫长。知青中的坏孩子说,谁和我去偷老乡的鸡?好孩子们不由自主,纷纷起立。最好的模范知青不起立,小声说:"我不去……我在家里烧开水吧。"坏孩子是真小人,好孩子是伪君子。很惭愧,我是留在家里烧过开水的。不过不是我要求烧开水,而  相似文献   

19.
我记事时家里有十来口人,租了人家四十来亩田种。家里虽然很穷,但有一口中间隔开着的祖传大木仓:其中一边用来装土里生产的红薯、土豆、蚕豆、荞麦等;一边用来装谷。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平常吃红薯、荞麦等杂粮还情有可原———因为谷仓里没有谷了,而秋后能装五六十石谷的谷仓里差不多装得满满的,为什么父母仍和大家一起吃红薯、蚕豆甚至蒿草而舍不得让全家人吃一两餐纯白米饭呢?我的三个哥哥比我大十几、二十岁,懂事了。他们告诉我:谷仓里的谷要用来交每年的壮丁款和陆续还从好多家亲戚那里借来的“庄谷”等……如此七扣八扣,仓里的谷实际…  相似文献   

20.
正我有点"风骨"我出生在一个半边户家庭(指一方为农村居民、一方为城镇居民的夫妇),父亲在世的时候是人民教师,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自己家里无牛无羊,所以尽是在帮人家放牛,很自然地也就东家吃西家喝。1998年家中失火,房屋财产化为灰烬,开始寄人篱下。2003年家父因病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