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对待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立场、观点、原则、方法和策略的总和.它是关注民众现实利益与实现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中共的民生思想具有继承性、体系性和发展性等鲜明的特点,它充实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内涵,增强了现阶段我党执政的合法性,并有力地推进了当前的社会建设.其重要的创新在于它适时而巧妙地将党的执政伦理价值与民众新的生意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并形成一定时期的治理战略,从而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初成时期;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三是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六大,这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四是党的十六大至今,这是党高度关注并着重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生活大大改善,民生建设上升到体现以人为本、追求幸福感的新时期。我党的民生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必须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改善民生的主体;二是必须始终将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手段;三是必须将改善民生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四是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民生建设实践;五是必须将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群众幸福感作为民生建设的归宿和目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和完善“民生”的内涵、目标、动力、模式等方面的内容,从“生存型民生”到“发展型民生”再到“和谐型民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日臻完善。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揭示民生建设的一般规律,使之转化为推动新时期民生建设的重要资源,开拓民生建设的新空间和新境界,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民生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为了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经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色的民生思想.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对于推动现阶段的民生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所以能够始终坚持民生幸福的理念,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蕴含了民生幸福的基因。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应有之义,民生关怀则始终蕴含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作为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民生幸福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术界对民生理论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探讨尚未走向深入。毛泽东民生思想是在取之于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精髓,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吸收了党内正确的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民生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在中国实践的第一个形态。  相似文献   

7.
马可  汤建萍 《求实》2013,(7):41-44
中国共产党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历史逻辑:民生发展是一个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同时,民生发展是一个不断展现人民群众历史主体性的过程,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民生发展兼具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特点,民生发展也体现出不平衡性的特点。把握好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特点,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推进民生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1921年至1927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思想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正确分析了战争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确立了建立革命军队和武装工农的思想。这些思想是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军事理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民生文化观就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在民生建设实践中存在和体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等。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文化观经历了一个从神圣向世俗回归的重要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精神激励向肯定正当物质利益转化;二是从提倡节俭向改善生活质量转化;三是从强调个人服从意识向尊重和满足个人诉求转化。  相似文献   

10.
民生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加强民生建设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文化建设工程,更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福建省在这方面的工作成绩不小,但问题也不少.因此,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必须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高度,推动各级领导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重视.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解放思想,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的民间责本投入到文物保护中来;必须重点突出,抓大放小,以点带面,解决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不断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发展的一条红线。苏区时期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临局部执政,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艰苦的条件下苏区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也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包括:民生是立党治国之本、发展经济是民生之根、社会建设是民生之路、共享和公平是民生之向。这些宝贵经验给我们在新形势下解决民生问题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周健 《兵团党校学报》2006,100(4):44-46
执政资源,指政党执政所必需的能量及其来源。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执政资源,对于其巩固执政地位和完成执政使命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要充分认识到执政资源的鲜明特点,着重加强组织资源、理论资源、群众资源和历史资源的建设,最大化地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伟大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历程中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921年至1952年,通过民主革命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扫除体制障碍,彻底实现耕者有其田;二是1953年至1978年,出于国家安全和赶超的需要,农业现代化必须服从于工业化的大局;三是1978年至2011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农业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中又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80年代以包产到户推动农业发展阶段,90年代以产业化带动农业发展阶段,新世纪10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全面推进阶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共党史中,思想史是灵魂。党的思想史应当是科学思想发展和价值观演进相互结合的历史。中共在价值本位论上,经历了从以人民为本位到以工农为本位的变迁、再到以人民为本位的复归、进而实现向以人为本的转进。在价值内涵论上,有着相应的变化和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共曾经按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倡导为公、兴国、团结、勤俭;而到了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共的价值内涵进展到强调公平正义,倡导精神上的爱国主义、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政治上的人民民主、社会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社会公信力有了极大的提升,普通民众对中共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中间派人士增加了对中共的理解和支持,全国人民对中共领导抗战的期望值空前提高.中共社会公信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共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提高中共的政治声誉;二是中共发动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提高中共在下层民间社会的影响力;三是中共积极参与和领导民主宪政运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力地争取社会中间势力的同情和支持;四是中共注重发展自身力量,加强自身的建设,提升进步势力在中国社会中的比重.中共社会公信力的提升体现了始终注重和强化全民族的社会动员、始终坚持和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建党90年来,党的历代领导核心都对党的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形成宝贵的党建思想。这些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毛泽东在全面推进基础上突出思想建党,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基础上突出制度建党,江泽民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突出执政建党,胡锦涛在科学发展基础上强调学习建党,结合时代发展总结历代领导核心的党建重点思想对于总结党建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忧患意识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警示意识和自我审视意识.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要求,需要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党的执政忧患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探讨中国共产党执政忧患意识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真正把忧党之心化为兴党之责和建党之举,增强执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城市及城市化思想主要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必须走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促使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镇化管理,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相似文献   

20.
恽代英不仅是中共党内最早认识到武装斗争重要性的杰出领导人之一,而且是人民军队及其政治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积极动员军事讨蒋,提出了组织志愿兵计划,并亲率中央独立师参与了讨伐夏斗寅的战斗,暂时解除了武汉国民政府的后顾之忧。大革命失败后,他又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辟中国特色革命的道路,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积累了经验,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