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曾因“舆论监督风暴”而风靡全国新闻媒体的改革者吕日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了这样一个观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相信有比做官更诱人的东西.有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就是理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文明、民主、富强国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吕日周,一个曾因“舆论监督风暴”而风靡全国的改革者,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相信有比做官更诱人的东西,有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理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文明、民主、富强的国家的理想。”这一观点给人一种空谷足音、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的感觉。或许有人会认为他的观点似曾相识,窖藏陈酿,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属于“李杜诗篇传万口”。但笔者却感觉到,他不是对传统理念的简单复制,而是面对新形势的冷静思考和投身改革实践的思想升华。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大潮,滚滚东去,有多少弄潮儿…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报》长篇通讯《吕日周在长治》中说,吕日周有一个“笤帚理论”。他说:“一个人干事,肯定会暴露缺点,一个人不干事,可能一点缺点也没有。打个比方:笤帚不扫地,自己肯定干干净净;要去扫地,地被扫干净的同时,自己身上也沾满了灰尘。”这就让人想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群众对某一具体人的看法不尽一致,时常会出现“公论”不公的问题,使一些为了得票保票而不问  相似文献   

4.
大林 《唯实》2003,(6):94-94
吕日周以当选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为界 ,结束了他在长治市 90 0余天的市委书记任职。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 ,他在长治的表现似乎并没有划一个圆满的句号。一方面 ,他以众多的亲民爱民之举和务实改革 ,赢得当地群众的由衷拥戴 ;另一方面 ,他以“出格”的吏治之法 ,招来某些人的说三道四、挑剔有加。一位做了许多好事实事令百姓动容的市委书记 ,在有些人眼里竟是那样的不屑一顾 ,至少要戴上一顶“有争议人物”的帽子。那些所谓“争议”实质即攻击吕日周的“理由”有四点。“人治说”。 3年中 ,吕日周在长治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 ,一些老大难问题 (…  相似文献   

5.
今年四五月间,一些媒体披露,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上任的第三天,即向市报下达“新闻监督令”:“我希望你们能在舆论监督上多下功夫。现在长治不是好得不行,而是问题太多,这么多问题,不找出来怎么行?老是捂着盖着能解决问题吗?”其后,对于监督对象和监督领域这一敏感问题,吕书记明确表态,除涉及国家安全、军事机密和一些需要保密的工作之外,从市委书记、市长做起,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必须接受舆论监督,都必须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在长治,不允许有不接受新闻监督的单位,不允许有抵触监督的个人,不允许对舆论监督有弄虚作假行为。”吕日周还做出这样的批示:“凡是  相似文献   

6.
“庸者下”,毫无疑问。问题在于:“能者”是否一定应“上”? 有一个名叫劳伦斯·J·彼德的老外说过:在任何阶层组织里,每一个人都将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阶层。换句话说,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聪明才智,也无论他  相似文献   

7.
1969年,“九大”召开,胡耀邦作为八届中央委员参加了“九大”,但没有被选为新的中央委员。“九大”之前和会议中间,有不少负责人找他谈话,让他写一个“深刻的”检查,说他是“红小鬼”出身,没有什么大问题,仍然可以当中央委员。可是,他没有写这样的检查。他说:“禄这个东西要看透。如果为了禄出卖灵魂,活着有什么意思?长征的时候死了多少人,那时候哪里会想到能有后来的禄?我还能劳动,自己能养活自己。”  相似文献   

8.
报复     
一人气量极小。有天邻居向他借了把雨伞,晚上把伞撑在屋里晾干。这人见了十分恼火,心里想:“借人家的东西不心痛。晚上都撑着,等着,看我怎么报复!” 一天下雨,他向那家借了双雨靴,晚上故意不脱,钻进被窝:“我也穿它一夜。”没想到第二天一脱鞋,脚被捂得起了好几个大泡。  相似文献   

9.
智者的回答     
一、最困难的事。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泰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难,认识自己的不足更难。二、贵重的财物。毕阿斯出生于古希腊普里埃耶城。一次,当普里埃耶城遭到围攻时,居民们纷纷带上自己最贵重的财物四散奔逃,只有毕阿斯一个人赤手空拳。居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离开,他回答说:“因为我的一切都在我的身上。”是的,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吗?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死后总会在世间留下一些东西。由于这些东西和他 (她 )生前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见物如见人,见到他 (她 )所留下的东西,也就能了解这人生前的“一二三”来。   古人云,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同的人死后留下的东西也各不相同。雷锋死后留下了一本日记。他的日记中不仅记录有他所做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好事,而且每篇日记后面都写有他的感想。例如有一天他写道:“望花区成立了一个人民公社,我把省吃俭用积存的 100元钱寄给了灾区人民。有人说我是傻子,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从这些极其普通的…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人,他就是著名的爱国外交家曾纪泽。 曾纪泽,1839年生,湖南湘乡人,清朝大员曾国藩的长子。他青年时代就留心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并立志当为国争气的外交家。一次,他在观看一个新制的大型地球仪时,对父亲说:“如果可能的话,我将来到地球的另一边去,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父亲感叹道:“只是外交官的路可不是那么好走的,俗语说‘弱国无外交’。”  相似文献   

12.
华松 《前线》1988,(12)
理想曾经是崇高的字眼,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理想不那么崇高了。一些“顽固不化”的人向人讲理想,有听者报之以白眼,嗤之以鼻,反唇相讥:你一天到晚讲理想,理想值几文一斤? 理想值几文一斤,正象人们讥笑讲良心的人一样,你讲的良心值几文一斤? 理想和良心,都是见不着摸不到的东西,无法用秤称出它们的斤两,更无法为它们定  相似文献   

13.
严格地说,“差不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工作岗位”,或者说,“有些人曾经有过岗位,许多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三四十个年头,真可谓是善始善终”。如果你问我,岗位这东西是什么?恐怕你会得到许多种答案。然而,种种答案未必比农场职工的回答更精彩,他们的回答是:“岗位就是我的生命”。 上世纪90年代初,职工们说:“农场兴我富,农场衰我穷”,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总结的经验。当企业改革进行到关键时刻的今天,农场职工的命运与企业更加密切,岗位似乎与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岗位习惯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长治市原市委市政府大院的公园中,竖着三块大石,上面刻着三个公式:“开会+不落实=0”“布置工作+不检查=0”“抓出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这是原任市委书记吕日周为转变机关作风而提出来、刻上石头并置放到机关大院的,因此不妨称之为“吕氏公式”。笔者认为,这几句白开水式的大实话,十分准确而深刻,击中了“落实难”的要害,点明了“抓落实”的良策,实在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深思一番。长期以来,在各级党政机关形形式式的会议上和林林总总的文件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就是“落实”,领导在大讲落实,执行者在表态落实,文件在反…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他还指出:“‘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象越‘左’越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这里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左”的东西根深蒂固,带有革命的色彩呢?这个问题很复杂,亟待深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与“‘左’比右好”观念的长期禁锢有极大关系。而这一观念似未系统清理过。因此,对“‘左’比右好”作一番评析,辨明是非,将有助于使更多的人进一步从“左”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6.
少时读书没选择,见啥读啥,偶得一本《礼书》,竟也啃了起来。当读到“德者,得也”时,不知何意,请教一位教过私塾的老先生。他说,有“德”的人,也就有所得,但得到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做人的尊严和别人的尊敬。老者短短几句话,确实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社会阅历渐丰,更觉这“德”与“得”有着不同凡响的内涵:古往今来,许多人虽官居要位,却因“德”甘守清贫、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而永垂史册者比比皆是,因“得”厚颜无耻、身败名裂、自取灭亡而遗臭万年者亦大有人在。可见,这“德”与“得”,音虽相同,但如把…  相似文献   

17.
巴方廷这个名字,就是荆楚之地,知道的人也不会太多,但是提起“七二0事件”的“陈、钟、牛、蔡、巴”来,40岁以上的人,就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了。那个“巴”就是巴方廷。事情已经过去近30年,巴方廷也已不在人世了。作为他的一个部下,作为一个曾经和他在一起战斗过、生活过,解放后又一直没有失去联系的人,对于他在“七二0事件”前前后后的一些往事,总感到有许多话要说。 熟悉巴方廷的人都知道,这个曾经给王明当过多年警卫员的老战士身上,却很少有“左”的东西。就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也是如此。巴方廷各个时期的政治鉴定里,几乎都有“党内斗争不够尖锐”、“对人批评不够大胆”、“有些温情”、“照顾面子”以及“不爱出头露面”等等评语。一位曾经和巴方廷共事多年的同志说过:老巴这人从不说伤人的话,更不用说整人了。他多年当一把手,每次政治运动都是慎之又慎,生怕伤了同志,以致常常落下“对右的东西姑息迁就”的罪名。他的与人为善、宽厚正直,在与他共过事的同志中,是出了名的。 有一位老同志,1959年对大跃进中的急躁冒进坦言直谏,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后来恢复了军  相似文献   

18.
自由是什么     
“自由”,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是人类千百年来向往、追求的东西,有的人把她看得比爱情和生命还宝贵。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芬就曾这样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那么,“自由”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最近撰文,记述他经历的几件事,读来令人深思。第一件事,1983年我从省里下派任县委书记时,自己年纪30多岁,而其他所有的常委都是55岁以上。在我第一次主持讨论干部问题的县委常委会上,我怎么启发大家发言,就是没人吭声。  相似文献   

20.
隔壁张君是我以前的同学,两年前升任县农机局长。昨晚一回家,便与夫人发生一场小论战。因为天热,大家开着窗,所以我这边倒也听得一清二楚。 “论战”好像是围绕前任局长的二儿子,亦即现今局里的一个办事员的提升问题而起。这中间的苦衷,他给我说起过一二。你听,这又是了—— 夫人:小二子真的就够格提干? 张君:比他更合格的人还有,但他情况有点特殊嘛。 夫人:什么“特殊”!再特殊也得讲原则。 张君:唉,小二子他妈找上门好几次要“多多关照”,再说小二子他爸生前确实待我不薄嘛。 夫人:这就可以迁就他了? 张君:也没有大迁就,就是留了个小尾巴,准备提小二子当个退休职工管理小组副组长…… 我从来不爱管闲事。但这一回听过张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