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检察官的独立性就是职业角色的独立性,包括整体独立性和个体独立性。整体上来说,其独立性是绝对的,与检察权的定位、检察机关的设定密不可分;个体检察官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一方面受限于检察权的整体界限,另一方面受限于所在岗位职责的限制,同时还受限于其履行职责的方式和程序。要实现检察官的职业角色独立,必须依赖于检察官的职业人格独立性,应当从独立性主体地位法定化、职业准入专业化、检察一体化与检察官个体独立相协调、去除地方化、完善检察官职务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形塑检察官的职业人格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检察官的独立性就是职业角色的独立性,包括整体独立性和个体独立性。整体上来说,其独立性是绝对的,与检察权的定位、检察机关的设定密不可分;个体检察官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一方面受限于检察权的整体界限,另一方面受限于所在岗位职责的限制,同时还受限于其履行职责的方式和程序。要实现检察官的职业角色独立,必须依赖于检察官的职业人格独立性,应当从独立性主体地位法定化、职业准入专业化、检察一体化与检察官个体独立相协调、去除地方化、完善检察官职务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形塑检察官的职业人格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初探余保福检察官职务回避制度,又称检察官任职回避制度,是指为了避免亲属因素对检察官的公务活动产生消极影响,而对互为亲属关系的检察官所任职务作出限制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十八条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检察官职务回避制...  相似文献   

4.
由于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这一改革定位不准,缺少配套的制度支持,造成这项改革限于起诉部门内部推行,无法冲破旧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束缚。改革和完善检察官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以确保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为中心,依据检察官的职位特点,合理确定检察官的员额比例、职务层次,制定和完善检察官职位规范,逐步形成科学、完备的检察官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主任检察官会议制度的运转要以尊重主任检察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前提,以保障案件质量、提供决策参考为目的.主任检察官会议的组成人员应在业内专家组中择优选择.会议的程序包括启动程序、审议程序和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6.
主诉检察官制--司法独立的另一种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呼唤着司法的真正、全面的独立.其中检察独立是具有中国特色司法独立的重要内容,而主诉检察官制度是检察独立中内部独立的有效形式.主诉检察官的独立性及其受制性揭示了中国司法独立的重要特色.主诉检察官制度应在司法独立的实现中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全国尚无一套成熟的主诉检察官制度规定的情况下,文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出如何构筑主诉检察官制度。文章具体从主诉检察官制度的价值目标、主诉检察官制度的模式设计、主诉检察官的权责内容、主诉检察官的条件和选拔、主诉检察官的监督和制约几个方面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与说明,最后就主诉检察官制度提出了具体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司法改革尤其是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关键期,关于检察官豁免的法理研究有了时势需要。检察官豁免是检察官在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时免受其他法律权力或支配约束的自由。检察官豁免起源于司法豁免,是检察官的职业特权,又可分为绝对豁免和相对豁免。准司法官职责论、制度利益衡量理论和人的理性有限理论等构成了检察官豁免的理论基础。检察官豁免制度并非对检察官司法责任制的否定,而是对其实体性构成要件的落实,并且可以有效地摒弃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结果责任制"模式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我国检察官遴选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检察官遴选制度存在遴选程序不规范、遴选出的检察官素质参差不齐、地方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也是当前司法改革的热点.对域外国家检察官遴选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考察分析,旨在借鉴各国检察官遴选制度的有益理念和实践经验,以结合实际采取成立专门的检察官遴选机构,建立科学规范的遴选程序,遴选去行政化、去地方化等举措,完善我国的检察官遴选制度.  相似文献   

10.
检察权具有司法、行政双重属性,司法属性是检察权的本质属性。我国检察机关坚持的"检察一体"原则是检察权行政属性的体现,"检察官独立性"是检察权司法属性的体现。检察机关在新一轮司法改革中的目标应是强化检察权的司法属性,亦即通过检察官员额制、司法责任制改革,赋予检察官以独立性。然而一直以来,检察权以行政化模式运行,其司法属性易被轻忽,由此在改革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新明确检察权的司法属性和法律监督地位,理顺检察机关内外部关系,赋予检察官更大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落地生根,实现司法改革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1.
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宪法原则 ,调整着国家司法机关与立法、行政等其他国家职能机构的法律关系。作为一项司法审判原则 ,确保着司法机关对审判权的公正行使 ,防止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受到来自外界的不正当干扰和影响。司法独立包括法院独立和法官独立两个内容 ,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 ,司法公正是司法独立的目的。我国司法改革 ,应着眼于司法独立 ,追求司法公正 ,努力提高法官素质。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指出,无论是司法语言还是司法行为,以其对实现司法功能的作用而言,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的绝对性。而从司法语言和司法行为作为实现司法功能的两种方式来考察,在司法活动中,彼此却总是独立存在。通常,司法行为越小,彼此的独立性越大。  相似文献   

13.
检察院的抗诉监督和法院的审判独立均是中国司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互为损益,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关系。检察院与法院从维护和扩张本部门权益的角度出发,在此问题上形成相互对立的观点。其实抗诉监督与审判独立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性,这也是二者得以和谐共存的基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审判独立必然需要接受检察监督。但检察监督对审判权实施监督是有限度的,即抗诉监督不得损害审判独立。  相似文献   

14.
司法公正和司法高效是中国司法体制改革追求的目标 ,其宪政基础是司法独立 ,而问题的关键则是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和司法独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司法独立在我国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独立在当代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原则.司法独立包含三层含义:司法权独立、法院独立、法官独立.其中,法官独立是其核心.我国目前司法环境现状不尽如人意.要实现司法独立,必须从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行政审判体制重构与司法体制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行政审判体制不仅缺乏独立性,也未顾及行政诉讼的专业性要求;建立行政法院, 改革行政审判体制既可弥补行政诉讼专业性的不足,也有利于提升行政审判机关的独立地位;这同时构 成推动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机关整体实现独立的必要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司法制度的核心是司法权问题。在人类宪政法治史上,司法权经历由不独立到独立、由政治上不存在到政治上存在的嬗变,最终使政治性司法权担当起守护宪法的职责。与域外规范宪法相比,我国宪法上的司法制度有两个明显特色,即法院无权解释宪法、检察权构成司法权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司法独立之核心——法官独立及法官身份保障,我国宪法均未做任何规定。近年来进行的司法改革,有淡化这种特色并补救此种宪法缺漏的功效,值得肯定和继续。  相似文献   

18.
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应有之义.法官独立的具体制度包括法官选任制度、法官保障制度、法官惩戒制度.我国法官独立的具体制度存在诸多缺失和不健全,应在宪法层面改革审判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司法审判具体制度,实现现代法治意义上的法官独立.  相似文献   

19.
司法权独立行使和法官独立是法治的基本要义,是司法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强调司法权独立行使的同时,也无须讳言法官的独立审判.法院和法官的“双重独立”,能有效解决司法权运行中的“行政化”,有效促进司法公正和落实司法责任并推进司法工作的职业化发展.而“双重独立”的实现,则有赖于从宪法、法律和体制、制度层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