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是苏共二十七大确定的,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战略方针。为此,苏联当前新领导十分强调劳动群众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强调直接参加企业生产管理的劳动集体自治。与此相应,职工全体大会这一作为实现集体权力的直接民主的形式提高到了显要地位。本文试就苏联劳动集体全体大会这个问题作些简单的介绍和初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科技进步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早就论证了科技进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恩全集,1980年中文版,46卷下册,第217页)。现在,苏联已把加速科技进步看作是实现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苏共  相似文献   

3.
在实施国家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战略方针的现阶段,人的积极性是进一步挖掘生产和科学技术潜力的最重要的条件。合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是完成苏共二十七大以及苏共中央委员会,1987年1月和6月全会所提出的社会经济任务的决定性条件之一。目前,在用劳动力资源保障社会生产方面出现了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在整个国家的社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苏联东欧国家的主要经验发展战略目标是加速经济集约化,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苏联和大部分东欧国家先后制订了1980~1990年的食品纲要。他们不仅把实施食品纲要当作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和八十年代政治、经济的中心任务,而且也把它当作发展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1950 年以来,中德在双边贸易、德国对华直接投资、财政合作与技术合作等经贸关系方面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其特点与发展轨迹。文章认为中德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取决于中德两国双边关系的状况,而且还受到中国与欧盟、中国与西方整个关系的影响。中德经贸关系未来能否蓬勃发展,还取决于中国微观经济能否得到有效的改革开放和宏观经济能否得到有效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6.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指出,劳动者收入的增长也是国家财富的增加,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则是社会急速衰退的征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区别之一。因此,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改革攻坚,其...  相似文献   

7.
按照建构主义的逻辑,一个地区的观念不仅由其物质存在或地理位置来决定,而且还取决于不同行为体之间互动的社会建构过程。国内外一些学者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在东亚地区,各国政府、地区性组织以及个人等正式与非正式的互动,逐渐强化一种地区的认同,推动了东亚地区主义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命进化从来就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变化,而这些相互作用领域的涵盖面和包容性使得相应功能变化呈现出"灰色"的特征。如果说进化是生命的自然形态,那么发展则是人对生命的自觉要求,而这层意义不仅在今天越来越明显和重要,并且在支撑多方因素互动的物质手段方面已经具有或者说达到了星际水平。在"人类世"的今天,灰色生命经济学的可能前景取决于如何实现人与地球一体化的功能跃迁,包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上实行可控的、有节制的和适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期来苏联劳动力匮乏,工人素质欠佳,因而劳动生产率不高,这已成为发展经济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在当代加速科技进步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完善和发展连继教育制度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便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鉴于此,苏联领导人一再强调:“为了使苏联社会坚定地向伟大的目标前进、每个新一代人应该在教育、一般文化素养、职业专业技能和公民应有的积极性方面达  相似文献   

10.
日本教育投资多元化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展教育--时代的需要投资多元化,实现经济增长,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  相似文献   

11.
综观目前八十年代中已经过去的几年,可把发展生产管理的自治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体上包括第八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为适应保共十二大关于国家、个体和劳动集体、社会主义所有制主人的规定,为使经济生活确实实现民主化,进行了多层次的,富有创造性的政治-组织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这一时期,从事物质生产的所有企业都确定或建立了自治的集体机构(作业队和企业集体全体会议,作业队理事会,经济理事会)。1982年开  相似文献   

12.
国际经验表明,地区发展可以成为大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在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转型的背景下,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对鞑靼斯坦共和国的发展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从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期起,鞑靼斯坦共和国的发展管理模式,在俄罗斯就被视为实践典范。当前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投资环境,与俄罗斯其他地区相比,其突出特点在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可预见度高,且能够为地区重点项目的投资者提供切实保障,地区商业支出与投资风险低。鞑靼斯坦共和国主要精英群体在利益方面相互协调,在地区发展重点与实现路径上具备共识,这在过去是而且也将持续是鞑靼斯坦共和国发展的重要优势。鞑靼斯坦共和国能否建立起在亚洲国家成功运作的追赶型发展模式,这将取决于当地精英能否找到应对近期地区新挑战的共识性对策,同时也取决于俄罗斯联邦层面的地区政策架构。封闭性的固定资产所有制结构,以及劳动报酬水平落后,是鞑靼斯坦共和国面临的主要发展障碍。  相似文献   

13.
加强企业内部的民主,扩大劳动集体参与管理,实现经济管理的全面民主化,是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苏联东欧各国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扬企业民主,不仅仅意味着劳动人民通过劳动集体的党组织和工会组织来参加管理,而且还需要有一种工人群众直接参加生产管理的组织形式,使劳动人民能真正实施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的命运取决于俄罗斯社会和俄罗斯文化。自由和物质丰裕的两难论题贯穿俄罗斯的全部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自由,但是夺走了俄罗斯人的面包,俄罗斯也就不需要改革带来的自由。离开这个两难论题,不能理解俄罗斯发生的事。"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个词组是弗罗洛夫想出来的。他提出来,戈尔巴乔夫同意了。改革的反对者是教条主义者,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是一个非常善变的人,最大的缺点是懦弱,容忍权力的丧失。戈尔巴乔夫把精力集中在做总统上,把党扔给了其他人,党的发展失去控制。党就像一个原子反应堆,它在工作,而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戈尔巴乔夫等为反应堆服务的人跑掉了。没有人调节、控制,反应堆发生了爆炸。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提供了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证明,所擘画的未来蓝图是公有制计划经济。中国改革推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明生产力第一致动要素已经从"物质生产力"转移至"劳动生产力",进而表明生产力发展重心已经从侧重"生存需要"转移至侧重"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定位将经由唯物史观这一转变完成。  相似文献   

16.
以宅旁地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个人经济是苏联集体农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始终受到政府的限制.战争的爆发给苏联农业生产造成沉重打击,集体农庄的社会生产无力在支援前线的同时保证农民的物质生活.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农村的个人经济成为农民生存的唯一保障而得到很大发展,通过集体农庄市场个人经济也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做出了贡献.个人经济的发展对集体农庄制度带来很大冲击,这也成为战后苏联农业政策调整的肇因.  相似文献   

17.
发达社会主义概念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当代条件下集体地创造性地制定马列主义理论的极其重要的成就之一。发达社会主义概念也是党的战略方针的基础。发达社会主义概念形成的历史证明马列主义发展的深刻的继承性和它的有机的完整性,而这些继承性和完整性正为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思想家所否认。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论断。生产力的极大进步,使人民产生了内涵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而生产力在较高水平上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又制约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生产力与人民需要之间的不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辩证运动,推动着社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苏联学术界对于需要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这是生活向学者提出的课题。苏联的经济正在持续发展,但是生产的发展速度赶不上需要的增长。这一问题引起了各有关学科的重视。本文不涉及苏联学者在论争中的观点分歧,只对一般规律性作一些初步的探讨。需要的分类人究竟有多少需要,这是无法估计的,没有一种好的办法可以用来确定需要的数量。而且需要又是不断变化着,一种需要消失了,另一种需要又产生了,就是最稳定的需要也是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对萨科奇致金晶慰问信的原文和译文的比较解读可以发现,翻译中的改写实践不仅取决于文本的语言结构.而且取决于文本外的政治、文化或社会因素,会因时因地而变。为了让译文符合当时的扶助者需要以实现其政治目的,适应目的语文化内读者的诗学习惯以影响其政治态度,译者会在翻译转换过程中进行用词的变通、增删、合并句子或段落,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改善政治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