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君伟 《传承》2010,(18):118-119
有效劳动是经济增长研究领域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背景下有效劳动的新内容,并且指出了有效劳动对于新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它的实现机制,通过分析旨在对新经济下的有效劳动作一个全方位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赵联飞 《人民论坛》2022,(16):34-37
新经济新业态培育了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新消费理念的形成,丰富了流行文化。新经济新业态在赋能青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的同时,重塑了青年群体的职业观和职业生涯轨迹,改变了传统的劳动关系和劳动过程。在长时段历史变迁过程中考察新经济新业态对青年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将有助于人们进行更为透彻的分析并作出更为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在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直接影响着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对促进新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旨在梳理关于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障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并从构建平台经济、劳动者、政府、社会四个角度出发,利用双因素理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进行保障因素和激励因素分析,提出了构建“四位一体”利益共同体的观点,以及促进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障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百家论萃     
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五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生产力理论方面的多要素说,认为新经济的发展,对生产力要素理论产生了全面影响,决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由生产工具演化为知识和信息等软要素。第二大突破是劳动价值论方面,认为新经济发展“活劳动创造价值”说突破了传统物化劳动理论。第三大突破是软劳动创造价值说,它提出了知识可以创造价值,认为一切劳动不管形式内容如何,都是意识支配下的物质运动,是人的脑力(软要素)和体力(硬要素)的使用、发挥或耗费。新经济条件下的网络等各种现代工具发展,使“软劳动”相对独立出来,并有超过…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必然性在于一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要求我国发展"新经济";二是扩大对外开放和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需要我国发展"新经济";三是中共中央的<"十五"计划的建议>强调发展"新经济".在我国制定"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时,应从宏观上注重"新经济"的产业基地建设;"新经济"的高技术产业化;"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国际化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引领下的新经济给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资本主义仍然具有一定生命力。但是新经济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资本主义孕育了新经济,但完善的新经济体系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没有出现,反而使得新经济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新就业形态的类型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新就业形态的关键不只是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而是随之而来的劳动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劳动方式的变革。根据劳动关系的"新"和劳动方式的"新",新就业形态可划分为三大基本类型:以"去雇主化"为典型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Ⅰ型)、以"多雇主化"为典型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Ⅱ型)、以标准劳动关系下劳动方式的新型化为特征的新就业形态(Ⅲ型)。新就业形态亟待克服的主要短板是由劳动关系的"新"所导致的,其中最为突出表现是I型新就业形态中的"去雇主化"带来的劳动者法律身份认定和权益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8.
丁力 《现代人事》2003,(11):18-19
新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即人力资源在资本、土地和劳动三大生产要素中,上升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要素。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活”的资源成为企业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尤其在新经济中,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更成为企业的最大财富。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时代中国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晓松 《思想战线》2001,27(4):33-35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知识经济.新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高增长的特点.作为新经济的组成部分,电子商务是IT技术涉足经济领域与网络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我国正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网络基础设施、信用体系、物流配送、网络安全、法律制度等方面都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立法有了巨大的进步,劳动者维权意识大大增强.实践中,劳动者在受到用人单位的调查访谈可能会导致处分的不利境况下,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是目前我国劳动立法的空白.美国劳动立法中用工会代表在场权解决了这一问题.介绍美国工会代表在场权的形成发展和具体内容,分析其背后成因和适用范围,结合美国经验以及我国具体国情,适当引入和构建这一权利对于更好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有效遏制用人单位违规操作,应该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张书林 《桂海论丛》2009,25(3):59-63
构筑新经济组织党建的结构框架体系,必须关注新经济组织党建的价值意义、困境问题和路径设计等基础性问题.开展新经济组织党建有利于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壮大党的力量和影响力、激发人力资源优势、营造和谐发展环境.但新经济组织党建并不尽完美,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问题.我们必须从分析解决这些困境问题入手,科学设计和选择新经济组织党建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组织是党的建设的延伸点.加强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党应该而且必须拓展的空间.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拓宽领域,对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新经济"概念首先在美国兴起,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使用.美国"新经济"现象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然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目前也存在诸多隐患,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其作全面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育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共建共享,具有了同构共生的互动关系。用好乡土资源,让乡土资源有效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契合了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有利于构建"校园+田园"城乡融合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也对促进乡村产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下的美国劳动市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美国经济自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持续至今的低通货膨胀的增长。在此意义上的“新经济”现象中,美国劳动市场———作为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从宏观角度讲,90年代美国劳动市场呈现的总体特征是:强劲的需求、有弹性的供给与适度上涨的工资水平。一、强劲的劳动需求对劳动的需求与对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一样是一种派生需求。90年代美国劳动市场的强劲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结果。整个90年代,美国经济创造了大约2千2百万个新的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6.
探索农村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路子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苏州市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开发区和专业市场等新的经济组织大量涌现。截止1995年10月底,全市累计兴办农村新经济组织6882家。新经济组织的迅猛增加,给党建工作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不同,企业文化也不相同。即使同一企业,由于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企业文化也会不断发生变化。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这种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特征,与之相对应,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的特征和要求。一、新经济的特征新经济是指以知识主体作为资本,主要形态,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经济。新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代替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生产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所以,在新经济中,人们可以同时使用同一种…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的概念自从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之后在世界各地风靡,新经济大有雨后春笋之势,在当前的全球化情境下风起云涌。管理理论作为人类管理活动的经验总结和实践结晶,充分折射了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由于一定的上层建筑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在新经济条件下,知识、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日益明显。研究新经济的起源和发展特点,必将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活动的发展产生正确有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 人类进入21世纪,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或曰知识经济正扑面而来。有人将新经济定义为网络经济、信息经济,还有人将新经济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统称,但不管我们对新经济如何定义,也不管我们对新经济如何评价。有一点大家的认识是共同的:新经济正在改变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改变着财富在世界各国的分配,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实践证明,电脑、互联网、数字化、生物工程等一批新经济主体技术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它是一种极富创新意义的经济增长模式,能以最有效…  相似文献   

20.
采用网络采集数据法和相关的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在对河北省劳动保障系统门户网站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系统门户网站建设的现状;同时,借鉴了一些成功的劳动保障门户网站建设经验,深入剖析了河北省劳动保障系统门户网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