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9年,香港中外出版社出版了《华佗神方》一书,共22卷,301页,落款:“汉·谯县华佗元化撰,唐·华原孙思邈编集。”开卷还有“徐(大椿)序”、“沈(骧)序”,尤其“徐序”似更令人足信。此书销路甚广,不仅港澳,而且国内不少图书馆也纷纷订购,不少读者也怀着好奇的心情急欲看看这部所谓“始得复出于世”的华佗“秘籍”。 果真它是已被湮没一千七百多年的华佗“秘籍”?查阅《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本草纲目》皆载《华佗方》10卷。《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载《华佗药方》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华佗药方》一卷。而这些书,早已佚了。《中国医籍考》云!“《华佗方》,《隋志》  相似文献   

2.
一、李当之著有《药录》的依据 李当之与吴普同为华佗弟子,吴普是三国时魏人,则李当之亦应是魏人。李当之著有《药录》和《本草》。据《隋书经籍志》所载《桐君药录》条下注云:“梁有《李当之药录》6卷”《太平御览》引书目  相似文献   

3.
《华佗神医秘传》(以下简称《秘传》)卷二十二载有《华佗注仓公传(附)》一卷,该卷集《仓公传》中之淳于意医案,并于每案下分别记有所谓“华佗、吴普、樊阿”等人的注文。细读此等注文,不难断为伪作,尤以“樊阿注”为最。本文选其中所谓“樊阿注”五则辨析之,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4.
成无己,山东聊摄(今阳谷县)人,家世儒医,性识明敏。学有根底,精于医理,擅长临床,是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三书专研伤寒,义理精湛,多云前人所未道。成氏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以《伤寒论·自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线索,采取溯本穷源之法,直接引《内经》、《难经》等经文,来注释阐明《伤寒论》,并医理与方药相合,弘扬其辨证论治之义。成氏注释的  相似文献   

5.
华佗有一篇伤寒论著。被引载于《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伤寒门,虽然文字不多,但其学型自成系统.对伤寒学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了有助于系统地认识外感热病  相似文献   

6.
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绍兴二年进士,医家谓之许学士。叔微十一岁时,母遭气中,痛念里无良医,及长成人,刻意方书。六十五岁以后,仍漫集已试之方及所得新意,录以传远。著有《伤寒发微论》三卷、《伤寒治法》八十一篇、《翼伤寒论》二卷,以及《本事方》两集二十卷等。本文仅就《本事方》的补虚观点,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考《隋书·经籍志》子部·医方类,有医籍二百五十六部,其中有关华佗的著作三种加其他资料计有: 华氏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 一卷 佚 华氏佗枕中灸刺经 一卷 佚 华佗方十卷(宋志作一卷)佚 此外: 华氏阙名集 宋志十卷 佚 华氏佗玄门内照图 崇文总目一卷 存 华氏佗外科方 医藏目录卷阙 佚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 脉经 存 华佗内事梁七录五卷 佚 以上是从中医目录和有关其他古籍中,得知华佗有关的著作迄今早已失传。现在行世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对于《伤寒论》中的“伤寒例篇”,后世注本做过各种不同的处理:有将它删去者,如方有执《伤寒条辨》,有将它分段批驳者,如喻嘉言《尚论篇》;有将它移至书末者,如张志聪《伤寒宗印》;有直称其为“叔和序例”者,如徐大椿《伤寒类方》。尽管处理方法各异,但均认为此篇非仲景手笔,而是晋初王叔和所作。其实,据我考证,它既非仲景手笔,亦非叔和所为,乃是唐·天宝11年(公元652年)后的一位不知名  相似文献   

9.
明代名医汪机(1463-1539年),字省之,号石山,安徽省祁门县人。《伤寒选录》为其代表作之一。该书现仅有一套残本藏于日本,国内据此版本影印出版行世。该书有八卷,卷一主要是采集“诸先贤所论于仲景有发明者”“以广识见”。卷二至卷六部分,为仿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体例,就六经病证“摘取诸症条中一症,另立条款,为之发明”。卷七为六经病脉汇集,“使人知脉同症异而治亦各有不同”。卷八介绍伤寒方药,分为“药方加减例”“伤寒药性主制要略”和“制方用药之法”三部分。汪机所加评按主要表现在“释疑解惑”“矫枉纠偏”和“解题发挥”三方面。该书对后人学习和研究伤寒病、温病等均有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吾师周夕林副教授,潜心于《金匮要略》的研究,多有独到见解。尝诲吾等曰:“《金匮》一书,言简义奥,非熟读不能解其至理。读是书之时,可习经参注,但切勿与临床脱节,若沉湎于单纯的文字考据,势必以辞害义”。吾等有感于此,随录周老释词数例,以飨同道。 1.“三条”非“三因”:《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言: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就此三条,注家多认为是三种发病原因,并把它与  相似文献   

11.
《华佗神医秘传》(以下简称《秘传》)一书,托名汉·谯县华佗元化撰,唐·华原孙思邈编集。书前有托名孙思邈和徐灵胎的序各一篇,并有自称“上海古书保存会”的沈骧的序文。1922年由上海大陆图书公司首版发行,三十年代又多次重印,曾风行海内。  相似文献   

12.
热病学说起源于《内经》。从其《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逆调论”、“水热穴论”等篇来看: 首先,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在内。这可从“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关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和“评热病论”  相似文献   

13.
舒诏,字驰远,江西进贤人,系清代乾隆年间之名医。著有《辨脉篇》、《女科要诀》,《再重订伤寒集拄》、(一名《舒氏伤寒集注》以下简称《集注》)。舒氏为喻嘉言的再传弟子,对喻氏的《尚论篇》有精深研究。他认为《尚论篇》虽对伤寒学有所创获,但“其间遗义尚多”。于是立足辨证,补喻氏之不足,著成《集注》一书。  相似文献   

14.
华佗医名显赫而著作甚少,署名华佗的现存医著仅有三部,即《中藏经》、《内照法》和《华佗神医秘传》(下文简称《秘传》)。《秘传》晚出,流传不广,现已所存无几。为使这一医学文献不致淹没,笔者特加点校,辽宁人民出版社已在印刷,不久可与大家见面。在此仅就点校所见,谈几点看法。《秘传》书前有三篇序言:首为孙思邈序,次为徐大椿序,末为沈骧序。沈氏嗜古书,曾组织过“古书保存会”,在道尹公署工作期间,一度寓于毫州高小校  相似文献   

15.
宋代古文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因此韩柳文集成为宋人整理研究的热点,有宋方崧卿《韩集举正》十卷,宋文谠《详注昌黎先生文》四十卷,朱熹考异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宋魏仲举辑注《新刊五百家注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廖莹中校正《昌黎先生集》四十卷、《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宋童宗说韩醇等注释宋魏仲举辑《五百家注音辩唐柳先生文集》,但是提高到“韩柳文章”高度来研究阐扬的只有黄大舆(载万)的《韩柳文章谱》,该书今佚。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韩柳文章谱》三卷右皇朝黄大舆撰,大舆之意以为文章…  相似文献   

16.
据《寒柳堂集》《癸辛杂识》《云笈七签》《赤凤髓》等文献,结合历代史方志,对华佗医事再行补充考证。华佗医案记载以《三国志》《后汉书》《华佗别传》为主,9种文献共载31则。华佗医著载14种,即《华佗内事》《华佗察声色要诀》《华佗望形察色并三部脉经》《华佗枕中灸刺经》《华佗方》《华佗内照图》《华佗服食论》《华佗书》《青囊书》《急救仙方》《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华氏中藏经》《华佗外科方》《华佗济急仙方》。《癸辛杂识》载麻沸散主药可能是西亚产植物“押不芦”。参照《云笈七签》动作要领和《赤凤髓》中的重点动作图示,论述五禽戏的各式要领和具体动作。根据《中藏经》中所述地名、部分中药名称和使用情况以及篇章内容文义,认为存在六朝及两宋手笔痕迹,其版本分为仓司本和楼群钥校注本两种,苏州周锡瓒以新安吴氏刻本补其缺,从《攻媿集》内录跋附后,通过整理,形成较为完善的后世传本。  相似文献   

17.
华佗的籍贯早在《三国志·魏志》和《后汉书》以及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明确记载为“沛国谯人”(今安徽省毫县),千百年来为世所公认。华佗死于东汉献帝建安7~12年(公元202~207年)之间。编《三国志》的陈寿生于蜀后主建兴11年(公元233年)卒于晋惠帝元康7年(公元297年),张华(公元232~300年)与之同期。他们与  相似文献   

18.
盗汗是指寐而汗出、寤则汗止的病证。历代医家多从阴虚论治,目前教材亦独论阴虚。但临床上盗汗并非全属阴虚,如仅仅从阴虚论治盗汗,则无异于以偏概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论述,盗汗总体上是以“营卫不和”为主。临床上通过滋阴、清热、和解少阳等治法,营卫可达到“和谐”的状态,则盗汗自止。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20.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元处士,金·河间(河北河间县)人,故人称其为刘河间。约生于宋大观4年(公元1100年)。 河间承接《内经》,阐发火热病机,证治主用寒凉,不只名噪于当时,且对后世中医理论之嬗变发展影响亦甚大,因被推为金元四大家主火派的开山。河间一生撰著颇丰,传世之作有:《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卷,《黄帝素问宣明方论》16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等。以上诸书,除《图解素问要旨沦》外,统被明·吴勉学校编为《河间伤寒六书》。笔者拟据该书对河间学术思想略予窥探,文不尽言、言不尽意处,尚望博雅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