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水苏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法,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0∶30);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59 nm。从大鼠尾静脉注射盐酸水苏碱溶液,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用3P87药动学程序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结果: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12.00min),T1/2β(101.07 min),Vc(0.298 L/kg),AUC(3833.456 min.μg/ml),CLs(0.0026 L.kg-1/min)。结论:水苏碱在大鼠体内呈二室开放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乳糜微粒流对黄芩苷纳米乳大鼠体内淋巴组织的分布,初步阐明黄芩苷纳米乳具有淋巴靶向性的机制.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黄芩苷浓度;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黄芩苷纳米乳和黄芩苷混悬液,剂量为144.0 mg/kg;建立大鼠乳糜微粒流阻断模型,考察乳糜微粒介导的跨膜转运对黄芩苷纳米乳在淋巴组织器官分布的影响.结果 与未阻断组相比,大鼠体内乳糜微粒流的阻断,可影响黄芩苷纳米乳组大鼠体内脾、胸腺和淋巴结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药峰浓度等参数,但未对黄芩苷混悬剂组大鼠的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产生影响.结论 黄芩苷纳米乳刺激乳糜微粒的分泌,增加药物经淋巴途径的转运量,药物富集于淋巴器官,可能是黄芩苷纳米乳靶向淋巴器官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白藜芦醇浓度,并用该法研究大鼠静脉注射白藜芦醇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方法 取大鼠血浆样品,以乙腈沉淀蛋白.色谱柱:Shimadzu,VP-ODS(5 μm ,150 mm ×4.6 mm);流动相:乙腈-水(35:65);流速1.0 ml/min;柱温25 ℃;紫外检测波长303 nm;大鼠静脉注射白藜芦醇20 mg/kg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并估算其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结果 白藜芦醇在0.023~23.600 μg/ml浓度范围,其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最低检测浓度约为0.007 μg/ml.提取平均回收率为90.29%.大鼠静脉注射20 mg/kg白藜芦醇后其消除半衰期为81.20 min. 结论 HPLC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准确,可用于大鼠血浆中白藜芦醇的测定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选葛根素提取工艺.方法:以葛根素含量为考察指标,用正交试验分别对水提取法和乙醇回流提取法进行优选,比较不同工艺的最佳方法.结果:葛根素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1,300 ml/L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 h.结论:正交试验优选葛根素提取工艺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益母草碱油包油微乳剂和益母草碱混悬剂在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和组织靶向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与组织中益母草碱浓度,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 与混悬剂比较,益母草碱微乳剂在体内平均滞留时间提高了7 h,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550.684%;益母草碱微乳剂AUC(0→∞)在小鼠各组织的分布整体提高到混悬组的3.626~26.265倍;益母草碱微乳剂在心、肺和脑组织的靶向指标分别为1.044、1.335和4.772。结论 益母草碱油包油微乳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对脑组织具有较好的趋向性分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胆瘀通颗粒(DYTKL)对妊娠期肝内胆汗淤积症(ICP)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小鼠按雌雄2∶1合笼,以有阴道栓为小鼠怀孕的第1天,取妊娠小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妊娠组、模型组、DYTKL高剂量组(44 g.kg-1/d)、DYTKL中剂量组(22 g.kg-1/d)、DYTKL低剂量组(11 g.kg-1/d)、护肝片组(2.18 g.k-g1/d)、苯巴比妥组(0.05 g.kg-1/d)。从其妊娠第12天开始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35 mg/只,连续6 d,同时按剂量灌胃给药,20 m l/kg,正常妊娠组与模型组均灌胃等容积蒸馏水,连续1周。结果:DYTKL显著降低ICP模型小鼠流产率、胚胎致死率,降低模型小鼠血清TB IL、AST、ALP、TBA、E2水平,改善模型小鼠的肝脏病理变化。结论:DYTKL对ICP模型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动物对颈舒颗粒的急性和慢性的毒性反应。方法:灌胃给药测定小鼠最大给药量,观察7d内动物的死亡情况;大鼠分对照组,颈舒颗粒高、中、低剂量组(24,12,6g.kg-1/d),连续灌胃12周。结果:颈舒颗粒的小鼠的最大给药量为120g.kg-1/d,相当于临床成人用量的100倍以上。大鼠长期灌服颈舒颗粒,动物一般状况、血液和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病理解剖观察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颈舒颗粒未见有明显毒性反应,表明本品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心可舒中葛根素的PR-HPLC测定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测定心可舒片中葛根素的含量;固定相1∶1,ODS-C18(5 μm);流动相1∶1,甲醇-18.0 ml/L醋酸溶液(20∶80);检测波长:250 nm.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0.15%,RSD为1.60%.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加味四逆散(Jiawei Sinisan,JWSNS)对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谷氨酸(glutamate,Glu)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100,200,400 μmol/L Cort和10,50,100 μmol/L Glu以及50,100 ml/L JWSNS含药血清分别与PC12细胞共同孵育24 h,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以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选取200 μmol/L Cort和50 μmol/L Glu建立PC12细胞损伤模型,以MTT法观察50,100ml/L JWSNS含药血清各组对Cort和Glu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Cort和Glu对PC12细胞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细胞损伤程度加重.各浓度的JWSNS含药血清对正常PC12细胞无毒性和不良反应.对Cort和Glu所致的PC12细胞模型,50ml/L JWSNS含药血清各组无明显抗损伤作用;Cort,Glu 100 ml/L JWSNS含药血清低、中、高各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2.58%、87.11%、75.81%、69.35%、82.25%和70.97%,与Cort、Glu损伤模型组及正常血清组相比,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100ml/L JWSNS含药血清对Cort、Glu所致PC12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桔梗多糖(Platycodon grandiflorum polysaccharides,PGP)对桔梗皂苷D(platycod-in D,PD)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为桔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PD组,PD+PGP低、中、高剂量组(PD-PGP-L、PD-PGP-M、PD-PGP-H组),灌胃给药后在各时间点眼眦取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PD的血药浓度变化,由DAS 2.1软件拟合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 与PD组比较,各PD-PGP实验组均显著缩短PD的达峰时间(P<0.05),并显著提高峰浓度(P<0.05)以及药时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 PGP能够显著改变PD口服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HPLC测定葛根素微乳中葛根素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Shim-pack VP-ODS(4.6 mm×150 mm),流动相为甲醇-1 g/L枸橼酸水溶液(25∶75),测定波长250 nm,流速0.8ml/min,柱温为40℃。结果:葛根素与辅料及溶剂峰分离良好,在5.29-132.25μg/ml时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5)。结论:HPLC测定葛根表方法便捷、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葛根素微乳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葛根素纳米冻干粉,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通过对冻干保护剂、冻干时间、预冻温度等的单因素考察,选择葛根素纳米冻干粉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冻干粉的理化性质、纳米形态和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葛根素纳米粉体的最佳成型工艺为:以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置-80 ℃冰箱中预冻12 h,然后在-40 ℃、5 Pa下真空冷冻干燥36 h升华水分。制备的纳米粉体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平均粒径为108 nm,表面电位为-24.3 mV,平均含量约为140 mg/g。结论 采用冻干技术制备葛根素纳米粉体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