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在于“筋损致病”,即颈部经筋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后所产生的“炎症”刺激引起头痛。治疗上应根据“顺筋取穴”“筋穴治痛”的原则,以经筋起止点、压痛点、压痛缓解点、筋结点为主穴,施以震颤松解手法和温针灸法,以达筋松脉通、通则不痛之效。  相似文献   

2.
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汪机提出“灸治疮疡”“治病无定穴”理论;吴崑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按照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别取五输穴,且补注《金针赋》;郑梅涧提出“开风路针”“破皮针”“气针”之三针说,编写针灸歌赋;徐春甫倡导针药并用,尤其推崇灸法;王国瑞提出“穴法相应三十七穴”,首创“透穴针刺”法。新安医家针灸学术思想对丰富针灸学术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阳萎的针灸治疗张炳芬(安徽省望江县医院中医科246202)关键词:阳萎;针灸方法方法取穴:命门、肾俞、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双)、足三里(双)、神阙、百会、大敦、肝俞、脾俞。每次取6~8穴,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min。针中极、关元、三阴交穴时,...  相似文献   

4.
从先秦时期到清末现存的医籍中筛选针灸治疗眩晕的条文,对其用穴规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用穴频次高的腧穴有足临泣、风池、前顶、阳谷、百会等;以头颈部及四肢远端部位腧穴最多见.历代医家治疗眩晕运用腧穴具有循经取穴与广泛运用特定穴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十二经对冲取穴法,是以十二地支对冲、对化理论为指导,依据人体经络、脏腑生理规律与病理变化总结出来的一套针灸取穴方法,是对十二经纳支理论的一种创新,在临床治疗中亦屡建奇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 以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为评价指标,以针刺腰夹脊穴为主要治疗方法,采用四因素二水平正交设计方案,对加强局部选穴、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针刺间隔时间的组合方案进行优选。结果 加强局部取穴、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3个因素两水平间的VAS及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时间间隔两水平之间VAS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中,加强局部取穴与电针频率4 Hz、循经远端取穴与电针频率4 Hz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宜针刺夹脊穴,配合加强局部取穴和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4 Hz,隔日治疗1次。  相似文献   

7.
杨骏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即肝肾亏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提出“补肾不忘活血,活血不忘补肾”的治法,强调临证时需根据肾虚和血瘀的主次,或以补肾为补,活血为辅,或以活血为主,补肾为辅。常取夹脊穴止痛,取督脉经穴和背俞穴补阳,取任脉经穴补气补阴,取交会穴疏通气血,并注重针灸并施。  相似文献   

8.
“七次脉”理论出自《灵枢·本输》,主要涉及颈部经穴理论。因颈部是十二经上行头面的峡关,经脉过颈的线路相对复杂且独特,颈部经穴具有独到的取穴及临床应用意义,这是《内经》建立“七次脉”理论的根本意义所在。“七次脉”穴还包括手太阴肺经的天府、手厥阴心包经的天池。对《内经》“七次脉”独特的穴位群组进行整理研究,对针灸临床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及文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外奇穴,又称"奇穴",是指尚未归属十四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临床效果,故称之.经外奇穴虽在十四经之外,却是针灸腧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十四经穴的补充.历代文献对奇穴的记载虽不如经穴详尽,但也收录颇多,奇穴多取法独特,疗效显著,故对奇穴的起源、形成及发展进行探讨,是颇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观察巨刺法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差异.方法: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巨刺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0例.对照组取足三里、合谷、阳白、颧髎等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刺对侧相应穴位,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且治疗组中没有出现倒错现象.结论:巨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杨骏认为督脉失司,失其统率脊柱与养阳养筋之力为痉挛性斜颈发病主因,外感风邪诱发此病.治疗以通督养阳为大法,针灸取穴以督脉为主,配以足太阳膀胱经穴养精柔筋,加以中药以期平衡阴阳.  相似文献   

12.
周德宜主任医师,是安徽省的名老中医,年近八旬,治医五十余载,学验具丰,尤精于针灸临床,其刺络放血法独具特色。笔者随周老临诊,受诲颇深,兹将周老刺络放血疗法,举述梗概,以冀发扬。 一、分部剌络放血法 该法是据发病部位来选穴施刺放血。病发于头部,刺太阳穴;病发于脐部以上者,刺尺泽或曲泽穴;病发脐以下者,刺委中穴。诸穴位于表浅的大静脉处,宜刺;《灵枢·九针论》曾说,太阴、厥阴、太阳经,均为多血之经。血多者宜出血,太阳穴为经外奇穴,治头面诸疾有奇效,尺(曲)泽、委中为合穴,多主脏腑疾患,故周老觅而用之。临  相似文献   

13.
对《标准经穴部位挂图》一些穴位定位之商榷刘维洲(针灸经络研究所合肥230038)关键词:《标准经穴部位挂图》;穴位定位《标准经穴部位挂图》(下称《挂图》)是景来、惠瑜、如意编,中国计量出版社1991年出版。其副标题注称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图GB1234...  相似文献   

14.
《内经》多次提及365个针灸穴位,即所谓“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由于穴位内容散见各篇,且重复或语焉不详者较多,因而历来对《内经》穴位确数记述不一,计有364穴,313穴、986穴,160穴等数种.但均未指出包含哪些具体穴位一笔者据《灵枢》、《素问》、《黄帝内经太素》及《缺卷覆刻黄帝内经太素》,参考《针灸甲乙经》和杨上善、王冰、林亿等对《内经》的注释,就《内经》针灸穴位作一初步整理,载述于下,以共参考,缺漏不当,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内障的特色方法为"金针拨内障"术,但明代以前的医学典籍中并未详细记载具体操作方法.明代著名新安医家吴崑在其针灸专著<针方六集>中,依据古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首次介绍了针刺睛中穴治疗内障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取穴、针刺手法、注意事项等,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汪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新安医家。汪机一生勤于临证,著作颇丰,〖JP2〗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汪机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观点纷多,主张遵从经旨、“治病无定穴”、针灸必先诊脉、针法“有泻无补”、灸主温阳、无病忌灸等,并且勇于批判诸家之说,包括《金针赋》针法、“子午流注”针法、针灸补泻手法等。  相似文献   

17.
《针灸大成》是一部影响较大的针灸专著。该书是在《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集杨继洲临床治验及心得,由晋阳靳贤广收群书,集而成之。是故书中援引和转载的内容较多。但卷三末的诸家得失策、头不多灸策、穴有奇正策和针有深浅策四篇则是出自杨继洲本人之手。其议论精辟,篇幅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应用毫米波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已日益为医学界所熟悉和重视。但在取穴上往往按传统经络的取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发挥毫米波治疗肿瘤的独特优势。我院于1997年3月起用SKM 1型多源循经传导肿瘤治疗仪,采取全息穴位为主穴的毫米波辐照治...  相似文献   

19.
"阿是穴"的本义是在患处附近或远端的一个针刺点。到秦汉唐元时期成为一种临床取穴方法,到明清时期却演变成一种奇穴。阿是穴的原理是以洛书为全息现象的数术模型,通过中医阴阳对立、互根来相互消长和转换以达到人体的动态平衡,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以此为依据所确定的阿是穴对痛证的治疗能够起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火针治疗扁平疣1例刘嘉玲(附属针灸医院合肥230061)关键词:扁平疣;火针刘某,男,40岁,驾驶员。于1986年7月初诊。一年前始患病,面部密布大小不等的扁平疣,颈部也有分布。面色暗褐少泽,双侧支正穴有轻微压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治疗取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