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其中的方药及其相关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结果 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主要用药类型为补虚药和理气药;常用药物为茯苓、半夏;常用药对包括茯苓配半夏、茯苓配陈皮、川楝子配延胡索、半夏配陈皮等。结论 针对“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的发病规律,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祛湿化痰为主要治则,善用茯苓、半夏、陈皮等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加味左金汤治疗肝胃郁热型胃脘痛的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加味左金汤口服,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对照组采用口服硫糖铝、西米替丁治疗.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4周后复查.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0%、6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左金汤治疗肝胃郁热型胃脘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国医大师徐景藩认为,围绝经期慢性胃脘痛虽病因多端,表现不一,但基本病机总属肝胃气滞,常兼有胆胃不和、肝郁脾虚、气滞日久化热等。其主张以疏肝和胃为治疗大法,清化胆胃宜降宜和,疏肝和胃健脾运宜通、运、补三法相结合;除药物治疗,尚主张患者移情易性,调畅情志,注意生活调摄,以防复发。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症和溃疡;胃脘痛的发病机制为在病因的作用下,引起胃气郁滞、血络不畅而致痛.为有助于本病的诊治,笔者对927例胃脘痛进行了证因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筛选的古代91本医籍中的 1 040 条情志病证医案为研究对象,采用 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建立情志病证医案数据库,规范录入数据,运用频数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古代情志病证治疗常用药物为健脾、安神、清热化痰、养阴、行气解郁类药物;其中,化痰、健脾、安神药物常被联合使用;调肝是中医情志病证的重要治法.结论:古代中医治疗情志病证的组方用药具有一定的规律,并受到历代经典名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胃脘痛治疗研究近况屠顶荣(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关键词胃脘痛;治疗研究胃脘痛,以上腹部近心窝处、剑突下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胃炎、慢世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癌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病证。...  相似文献   

7.
胃安汤治疗胃脘痛300例严兆义(安徽省明光市中医院239400)关键词胃安汤;胃脘痛自1992~1994年,笔者运用自拟的胃安汤治疗观察胃脘痛30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00例中,住院52例,门诊248例。男性124例,女性176例。...  相似文献   

8.
周玉朱认为,胆石症的发生虽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其始动病因应归于肝郁不达。辨证中首辨胃胆,在胆(肝)胃(脾)同时有病或肝木克土时,应考虑胆胃综合征。治疗推崇手术和药物结合,中西医并重,术后自拟系列疏肝利胆汤治疗;强调未病先防,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9.
胃脘痛为常见病之一,痛因甚多,唯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王肃明老中医在临床上常将胃脘痛分为脾胃内伤、肝病及胃两大类,遣方施药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一、脾胃内伤:多由饮食伤胃,劳倦伤脾所致。常因体质禀赋不同,或从阴化为脾胃虚寒、寒饮留中,或从阳化为阴虚胃热、湿热内郁。  相似文献   

10.
曹恩泽老师以正虚、湿热、血瘀概括慢性肾炎的中医病机.立"清补法"为本病治疗大法:补益脾肾,注重扶正固本;清热利湿,不伐胃伤阴;注重调和脾胃;重视固护脾阴;祛邪治标;化瘀贯穿始终.用药多选"清轻"之味,注重防止饮食诱发.  相似文献   

11.
章庆云老中医是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早年师承名医张戴伯、陈存仁二老先生,博览冬家学说。几十年来,对内科疾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对治疗胃脘痛研究尤深。我在该院进修时曾有幸跟从章老先生,收益匪浅,特将章老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一、遣方用药,章老认为胃脘痛,病因不外乎寒冷伤食,虫积湿热,肝郁瘀血,脾  相似文献   

12.
胃脘痛的病机与用药探析鄢顺琴,罗家发,凤渝蓉(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合肥230038)关键词胃脘痛;病机;用药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多种疾病,病机较为复杂,有寒热、虚实、气血之分。因此,探讨胃脘痛的病机对临床处方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就此探析如下。1寒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药合针刺治疗胃脘痛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胃脘痛患者分成4种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选择二陈汤并随证加减治疗,同时随证取穴运用针刺治疗.结果 60例患者治愈33例,好转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8.3%.结论 二陈汤加减合针刺治疗胃脘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王仲奇医案》用药规律并进行关联性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咳血”、“虚劳”以及“湿温”医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医案信息结构以对医案原文进行数据预处理,构建《王仲奇医案》数据库;通过整合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设计并实现“新安中医临证指导系统”,完成数据挖掘结果的可视化,提供“临床查询应用”功能以及用药规律的关联性分析。结果 药物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咳血”的常用药物为丝瓜络、茜根以及牡丹皮等,其中核心药对为丝瓜络和茜根;治疗“虚劳”的常用药物为石斛、牡蛎及甘草等,其中核心药对为石斛和牡蛎;治疗“湿温”的常用药物为茯苓、佩兰及杏仁等,其中核心药对为茯苓、佩兰。结论 关联规则分析可用于挖掘医案的用药规律,本技术框架可应用于其他医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胃脘痛的中医临床证候及四诊信息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640例755诊次胃脘痛病例,记录症状、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 胃脘痛临床证候可分为六类: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脾胃气虚、痰湿内蕴、瘀血停胃,每一类证候对应贡献率不同的特异的四诊信息。结论 胃脘痛有特异的证候分类及四诊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深入研究,对胃脘痛的规范化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能提高辨证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萎胃)以纳少不化、嘈杂、胃脘疼痛或胀痛为主要特征,属中医的“胃脘痛”,“吞酸”,“嘈杂”等范畴。现就手头资料,对萎胃的中医诊治作一综述。 一、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各家论说不同,综合起来有如下几方面:1.胃阴不足,津液耗伤。多因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肥甘,胃腑积热,耗伤胃阴:或因外感热邪,伤津耗液;或因肝气郁结,化火乘胃;或因阴虚生内热,热郁而胃体枯槁,导致胃阴亏损、和降失常而发病。  相似文献   

17.
胃脘痛辨治心得张杰,范仁忠,江鸿海(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关键词胃脘痛;治法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证,涉及病种多,病因复杂,临床难以一方一法概之。笔者不揣浅陋,就该证的治法概述如下,并谈谈治疗心得,以求正于同道。1治法1.1疏肝和胃法本法适用于忧...  相似文献   

18.
陆启滨认为先兆流产病机以脾肾两虚为主,常兼夹心火上炎、肝胃不和及瘀阻胞络,治疗上强调以补肾健脾安胎为本,兼以宁心安神、抑肝和胃及化瘀和络。其基于中西医理论创制的中药复方“安子合剂”,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先兆流产和免疫功能失调性先兆流产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盛国荣教授临症五十余年,擅治疑难疾患,而对于慢性病症的治疗深有研究,远近求医、通函问病者,应接不暇。本文介绍盛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盛老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尤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乃人身升降之枢纽,为仓廪之官,主纳食消谷。盖胃禀冲和之气,稍有偏胜,每易成病,古人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治疗胃脘痛则以“通则不痛”而立论。盛老尝云:“通之之法……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气陷者升之,气郁者舒之,火热者清之,湿阻者化之,食滞者导之,痰凝者开之,血淤者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开郁消痞方联合低剂量米氮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伴体质量减轻(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FD伴体质量减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米氮平,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和低剂量米氮平治疗基础上给予开郁消痞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体质量变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体质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体质量增加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肝胃不和证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HAMA、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肝胃不和证积分和HAMA、HAMD评分降低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1)。结论 开郁消痞方联合低剂量米氮平治疗FD伴体质量减轻(肝胃不和型),能缓解患者不适症状,改善焦虑、抑郁状态,增加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