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桥本甲状腺炎乃虚实夹杂之证,主要以脾气亏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病邪壅于颈前而发病,治以益气健脾、行气活血化痰为主,并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本病早期多属气郁痰阻、痰瘀互结之证,治宜标本兼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期多属肝火旺盛或阴虚火旺之证,当以治标为主;甲状腺功能减退期多为脾肾两虚之虚证,当以治本为主。  相似文献   

2.
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乃五脏六腑之主。临证所见,或本脏本经发病,或它脏它腑影响,常常出现心阳虚颓、心阴亏损、气血两衰、心火亢盛以及虚实兼挟等病理变化。本文试将仲景对心病的论治方法,归纳讨论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中论治眩晕散见于临证各篇,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有阴阳虚实之分、寒热水湿痰阻之别,实证多由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以脾肾阳虚、精血亏虚为因;其治则因证因人各异,重视虚实夹杂的辨治及其预后判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与眩晕相关条文的复习和归纳,探析张仲景对眩晕的辨治规律,有利于临床对眩晕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陈超群教授诊治痛证验案二则池建淮,万毅(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合肥230028)关键词少腹痛;肋痛痛证,是以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中医认为产生痛证的病因很广泛。但其病机不外乎实邪阻滞、气血运行不杨,不通则痛之实证;以及脏胆、经脉失于气血滋养濡润,不荣则痛...  相似文献   

5.
对3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验案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医病机和证治特点。患者多因感受湿毒之邪所致,病位在肺,涉及其他脏腑。用药宜选苦辛、芳香、淡渗之剂,药性清灵,重在醒脾运化,忌用寒凉克伐之剂。疫疠湿毒之邪可从寒化而伤阳气,或从热化而成湿热,又或从燥化而伤阴,故临证须把握动态变化,疫病的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需灵活辨证,考虑情志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顺应异法方宜,重视舌象辨证,才能做到精准施治,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淤血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对妇科尤为重要。妇女以血为本,举凡经、带、胎、产诸病,不论虚实寒热,最后均可导致气血淤结。唐容川说:“女子胞中之血,一月一换,除旧生新,旧血即淤血。”故淤血阻滞为妇科最常见的发病机理。现就有关妇科的淤血证治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内伤杂证从脾论治验案三则王文昭许卯珍(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33000)关键词:内伤杂证;脾;辨证论治内伤杂证,病情错综复杂,病机难执一说,治上则碍下,治下则又损上,若从中而治之,调理脾胃,兼顾他脏,每获良效,兹举验案三则如下。1慢性肾炎、肾功...  相似文献   

8.
从病因、病理、证治几方面,对<伤寒论>的寒厥、热厥、气厥、痰厥、脏厥、蛔厥以及寒热错杂厥进行扼要阐述,同时对有关类似证进行鉴别.<伤寒论>之厥证不同于内科疾病中猝然昏倒而多能苏醒的"厥证".  相似文献   

9.
肃肺法适应范围甚广,用之得当,收效卓著。兹就临床具体应用,笔之于后。 一、立法依据 肃肺法是根据人体气机升降的运动规律,居上者宜升为顺,寓下者宜降为和,着重用平金降逆,宽胸下气之品,以伸展治节,燮理枢机,促进脏腑阴阳气血趋于生理常态。  相似文献   

10.
马骏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多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素体脾肾不足等;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实各有侧重,实证以湿热蕴肠、损伤肠络为主,虚证以脾虚湿盛、运化失健多见;该病病位在大肠,涉及小肠、脾、胃、肝、肾、肺诸脏;治疗当分活动期与缓解期,消补兼施,尤其久泄宜先消后补,以通为治。  相似文献   

11.
疑难杂证之治,从气血入手,疏通血气,着眼于通畅气机,平衡气血,必使气机升降出入得宜,为从气论治之要;并且要在活血之中以动求静,力展从血论治为枢。但临床上必须十分重视从气血双治,以便求得平衡,为杂症诊治之核心。  相似文献   

12.
痰证是中医特有的一种疾病类型.痰是脏腑气血失和、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一旦产生也是一种病或加重病情的致病因素.由于痰不仅是有形可见的痰液(狭义之痰),而且还包括停滞、凝聚在五脏六腑、经络筋骨之中的无形之痰(广义之痰),所以痰证的病机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现结合有关研究及个人认识,谈谈痰证的特征、实质及辨治,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风门》汇集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的思想。金元之前,《黄帝内经》等记载以风邪外中为主,认为中风为外感所致;金元时期,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人主张内伤生风,认为中风为内伤所致;金元之后,对《黄帝内经》中风理论与“三子”中风理论之辩论展开,以王安道、张介宾为代表者,认为当分论“真中”“类中”,而以虞抟、喻昌为代表者,则主张合论“外感中风”与“内伤中风”。治疗规律则是以治外分浅深虚实,治内别火盛寒盛、气虚血虚,预防主张“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  相似文献   

14.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鼻渊病名.唐及唐以前,古籍中仅有对鼻渊病因病机的阐述,且多遵经旨认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宋金元时期,医家开始以清泻胆热、辛散开郁法治疗鼻渊.明清时期,诸医家突破鼻渊病机理论囿于热的认识,提出新观点和治法.根据古今医家辨治经验,鼻渊病因可归为风、火、寒、虚、毒、瘀六因.风为外邪内犯,当辛散通窍;火指脏腑热盛,宜清热通窍;寒乃脏气虚寒,重温散;虚指气虚、精虚、阴虚,重补益;毒指脓毒内结,宜排脓解毒;瘀为气血瘀阻,当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6.
痿证之生,《内经》认为系由五脏之热所致。其热,后世医家多解释为阴虚所生之热。在治法方面,尤其强调退热莫如滋阴,滋阴莫如独取阳明。然而,从临床实践观之并非完全如此。笔者认为,辨治痿证切莫囿于前述,应据证求因、审因论治,兹举病案五则,以供临证参考。 一、温补脾胃案 刘某,女,21岁,未婚,农民。1989年7月12日诊。 患者双足发软,不能站立、步行月余。  相似文献   

17.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对于条文中“虚者”,“实者”所指历代多有分歧;证之属性寒,热也有值得辨析。在此,笔者结合古今文献及临床体会,讨论如下。 一、虚实所指  相似文献   

18.
呃逆,其病位在膈,古人责之于胃气上逆,其证有虚实之分,今人多从胃寒、胃火、气滞、停食、中虚及脾肾阳衰而分型施治。笔者从临床中体会到若以“脏腑相关”理论参入上述证治之中,疗效颇为显著。特不揣浅陋,介绍于次,就正于同道。 一、肃肺治呃 肺主一身之气,然其体用必藉谷气以自养。肺胃之气又同主于降。在病理上,肺胃亦相互影响,胃气上逆,必影响肺气之肃  相似文献   

19.
痰是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津液代谢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和病理产物。它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引起多种疾病,其致病之广泛,有谓“百病之源,皆生于痰”,即可见一斑。然而在痰病发生的机制上,以往多注重肺、脾、肾三脏的气机失调,而略及与心、肝二脏的关系。本文试就心肝痰病的病机及证治作一初步探讨,错误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20.
女子以血为主,肝主藏血;又女子之气善郁.肝主疏泄,郁则气血不能调达,于是诸症遂生。逍遥散中当归、白芍能养营血,益肝之体,血足体充则肝之气用而无滞。柴胡、薄荷疏肝气、散肝郁,助肝之用,气畅郁达则肝之血行而无阻。气血化源在脾胃,苓、术、煨姜能培木荣木,且可防有余之肝气戕克。甘草调和诸药。血充气畅,怫郁之气化为乌有,因而本方有“逍遥”之名。本方为妇科要剂,凡情志不畅、肝郁不达而致的经、带、产、乳以及疼痛诸症,用此方随证加减,每能收效。今介绍笔者临证治验,以资交流。 1.痛症如经前头痛、乳房胀痛、经行腹痛、妊娠腹痛、产后腹痛等,多责之于肝郁血淤使然。治疗以逍遥散合金铃子散为主,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