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草在《伤寒论》一书中应用甚广,遍及三阴三阳六经,涉及条文130多处,所载113方除禹余粮丸无药一方外中有甘草达70方,占62%。或为君臣,或为佐使,配伍谨严,各显其效。因此,探讨仲景对甘草的运用,对我们今天研究甘草在临床上应用有一定裨益。现将《伤寒论》中对甘草的运用试述如下。甘草的功用一、斡旋升降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化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上下升降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  相似文献   

2.
治胃七法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与腐熟,与脾一起参与人体的消化,吸收以及输布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脾与胃相为表里,虽然关系密切,但二者在生理功能上又有明显区别:脾主升,胃主降;脾主化,胃主纳;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等。正因为胃有以上生理特点,故在治疗上也就有一些特殊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浅议调理脾胃法翟大泗,陶成兰(滁州市中医院239000)关键词调理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是造成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辨证施治上,“调理脾胃”是一个重要的法则。1调理脾胃应重在升降脾主升属阴,胃主降属阳,共居中焦,乃人体升降的枢纽,...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原书用治少阳小柴胡汤证因误用攻下反成的虚痞证。虚痞是由于误下损伤中气,少阳之邪乘虚而入,结于中焦胃肠间所形成。由于中焦气机受阻,形成阴阳失调、上下不通、寒热互结、虚实挟杂、胃失和降、不能升清降浊的复杂情况,此时如单纯采用或攻、或补、或清、或温、或升、或降等法都不适宜,所以半夏心汤寒热并用,以清热祛寒、补泻并举以调其虚实,寒热平、虚实调则阴阳和,同时又重用辛开苦降并举之法以顺其升降。干姜、半夏合用可辛开散结、降逆止呕以和阴,黄连、黄芩配伍可苦降泄热以和阳,  相似文献   

5.
脾主升清运化,胃主受纳降浊,肌肤营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脾虚易生湿,湿易与风、热、毒相兼为患,风、湿、热、毒之邪侵淫肌肤,则皮肤或痒、或红、或肿、或痛、或流滋。张杰认为,皮肤病的治疗应重视健运脾胃,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则湿浊可化,风无所依,热无所附,寒无所生,皮损可消。  相似文献   

6.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是: 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  相似文献   

7.
湿为阴邪而有内外之分,其为病乃以内湿多见。《内经》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指出了人体内水液的代谢过程及其脏腑调节。在生理情况下参如果各脏腑功能正常,各司其职,升其清阳,降其浊阴,取其所需,排其所弃,升降出入有序,气化功能循常,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水湿自归于膀胱,由小便排出体外,何能聚湿成疾!湿的成因主要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升降之机失常所致。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8.
《内经》除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详述遍身诊脉法外,又在《素问·五脏别论》中阐发了寸口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即所谓“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歧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段文字强调的是:气口为太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胃,变见于气口,故气口为五脏主。为此,清·徐灵胎《难经经释》指出:  相似文献   

9.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血证医案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其治疗血证多从脾胃入手,分阴阳而治,拟升阳健脾、甘温益营、甘润养阴、通补胃阳等法,尤重胃阴;脾胃同治,采用健脾养胃、补脾疏胃之法;主张“上下交病,治在中焦”“肝木犯土,调肝治中”;注重调养脾胃,药寓食疗。  相似文献   

10.
[华佗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有关华佗著作初探………彭静山(1):】华佗医学研究概述………尚启东(1):4论华佗之外科学术与麻醉术 ………………………李经纬(1):5《华佗神方》考证………曾时新(1):8 [仲景学说研究]《伤寒论》火逆证的探讨 ……………沈仲圭 陈永治(2):7试谈张仲景的腹诊………赵荣胜(2):9试评研究《伤寒论》的三纲、 症状二流派…………沈敏南(2):ll浅谈《伤寒论》中之“和” ………………………龚士澄(2):14《伤寒论》苦辛通降法初探 ………………………王龙生(2):l 7对《伤寒论》第3 4条的理解 ………………………汪 济(2):18《…  相似文献   

11.
通法治胃疾     
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胃疾。临床表现除上腹部疼痛外,常有饱胀不适、嗳气、呕恶、纳差、甚至呕血、黑便等症状。往往病情反复,病程延久,证多寒热错综、虚实夹杂,涉及脏腑较多。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脾与胃同居腹内,以膜相连,互为表里,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故寒邪、饮食、气滞、血瘀、虚损等诸多因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使胃失和降,气机不能通达而得病。胃疾病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制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不通则痛是一致的,只是程度特征各异。因此,在胃部疾病的治疗中,理解并运用通法是十分重要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脾约"证系由热病伤阴,导致胃肠燥热,大便燥结不通,由于燥热于内导致病家大量频繁饮水以解渴润燥,从而出现小便数的现象.这种胃与脾之间的纳快运慢、纳多化少的不协调状态,即是所谓的脾被胃所制约的"脾约".麻仁丸润燥通腑泻热,为治胃肠燥热便秘而设,燥热去,燥屎通,则"脾约"自解,小便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盛国荣教授临症五十余年,擅治疑难疾患,而对于慢性病症的治疗深有研究,远近求医、通函问病者,应接不暇。本文介绍盛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盛老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尤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乃人身升降之枢纽,为仓廪之官,主纳食消谷。盖胃禀冲和之气,稍有偏胜,每易成病,古人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治疗胃脘痛则以“通则不痛”而立论。盛老尝云:“通之之法……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气陷者升之,气郁者舒之,火热者清之,湿阻者化之,食滞者导之,痰凝者开之,血淤者行  相似文献   

14.
“土郁夺之”为《内经》五郁治则之一,土郁即脾土为肝郁、食滞、寒湿、湿热所壅滞,脾胃失其运化升降之证。治疗应辨其虚实,通过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温阳化湿、清热利湿之法,以疏通脾土,使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恢复正常,则郁气可解。  相似文献   

15.
唐氏治血四法,止血以调气为主,侧重泻实降逆,不废补虚升陷;消瘀分别部居,强调“瘀血去则新血已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宁血首当宁气,着意澄本清源,调和脏腑气机;补虚(血)以补脾为主,补肝为要,补肺为先。  相似文献   

16.
“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病治》。此14字非错简、衍文等主观性错误,亦非半夏功效的客观性错误,而是指半夏通过祛除肺脾的病理产物,顺气化痰以佐助黄芪而间接达到补益作用。补法并不局限于气血阴阳虚实补泻,只要顺应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调整不平衡的气机,最终达到阴平阳秘,均可认为“补”法。  相似文献   

17.
旋覆代赭汤为《伤寒论》方。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及胃气上逆所致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等症。方中以旋覆花,代赭石相伍降气镇逆,佐以制半夏、生姜温脾胃化痰涎,党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近代医家对此方应用,不拘原意而多有阐发。笔者运用该方治疗某些妇科疾患,效果颇感满意。现择医案四则如下: 一、经行头痛 王××,女,37岁,已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虽以六经分证,但其病机变化主要落实在有关脏腑,对五脏各有不同治法。其治肝法包括疏肝理脾、温肝散寒、养肝通络、柔肝缓急、凉肝解毒、制肝安胃等法,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一、疏肝理脾法:以四逆散为代表方,主治肝郁气滞导致肝脾不和、腹痛泄利或四肢逆冷者。四逆散的创制使后人认识到肝病易影响脾胃之一斑。自丹溪倡“六郁”后,更视肝气郁滞为肝病现律之一,以疏肝为主的治郁法应用尤广。诸如《局方》逍遥散、《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9.
呃逆,其病位在膈,古人责之于胃气上逆,其证有虚实之分,今人多从胃寒、胃火、气滞、停食、中虚及脾肾阳衰而分型施治。笔者从临床中体会到若以“脏腑相关”理论参入上述证治之中,疗效颇为显著。特不揣浅陋,介绍于次,就正于同道。 一、肃肺治呃 肺主一身之气,然其体用必藉谷气以自养。肺胃之气又同主于降。在病理上,肺胃亦相互影响,胃气上逆,必影响肺气之肃  相似文献   

20.
三仁汤始载于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用甘澜水煎服。本方乃吴氏师承叶天士湿温案用三仁之原意,阐发而创制。方中杏仁辛苦开上,宣畅肺气,通调水道;蔻仁芳香苦辛,善宣中焦,醒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导下,渗泄湿热而益脾;配以苦温除湿、理气消满之半夏、厚朴和淡渗利湿及透热之通草、滑石、竹叶。诸药合之,轻疏灵动,具有开上、宣中、渗下之功,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邪去正安。在临床应用中,凡因湿邪或因湿与热合,致三焦气机不畅、升降无权、清浊失司者,下之则伤脾、寒之则湿凝、滋之必助湿、温之易化热、汗之则伤阳、燥之则伤阴,然以三仁汤随证加减治之则无上述弊端,不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