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艾灸预处理组(分为艾灸每日1次组和艾灸每日2次组)、缺血预处理组、单纯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细胞凋亡及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艾灸预处理组细胞凋亡降低,HSP70 mRNA表达增加,且与艾灸预处理的次数有相关性.艾灸预处理每日1次与缺血预处理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无显著性差异,艾灸预处理每日2次组优于缺血预处理组.结论:艾灸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效应与每日艾灸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艾灸抗炎免疫作用的相关实验研究系统地进行总结,艾灸抗炎免疫作用的机制为:增强与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纠正炎症时自由基代谢的紊乱,调整神经递质NE、5-HT、NO的失衡,促进内环境稳定。实验结果提示,外周交感神经参与艾灸对免疫的调节,灸疗的部分作用是通过肾上腺皮质系统发挥的,海马可能是久疗信息中枢整合的重要环节,松果体可能是艾灸抗炎免疫作用的一个高们调节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热证可灸"与"热证贵灸"的机制.方法:复制炎症、细菌与病毒感染等5种"热证"大鼠模型.观察灸治"肾俞"穴对其细胞因子、自由基、免疫功能、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灸法对"热证"是否"可灸"与"贵灸".结果:艾灸有抗炎、抗感染和抗病毒作用;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与释放;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抑制胸腺细胞凋亡,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热证"大鼠的微循环;调节中枢神经递质水平,促进内环境稳定.结论:艾灸对"热证"大鼠有行气活血、扶正培元、解毒化瘀的作用.艾灸的抗炎免疫作用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许多研究者发现,针灸对机体有免疫调节作用,尤其是艾灸疗法,它的防病、治病与保健养生作用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本草纲目》曰:“艾,外用灸百病,壮元阳,通经脉,行气补血”。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之说。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艾灸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在治疗与免疫相关疾病过程中,艾灸具有抗感染、抗自身免疫病、抗过敏反应、抗癌和延缓衰老等作用,这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失衡的免疫功能实现的[1]。笔者对近几年来艾灸调节免疫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艾灸活血化瘀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建立“寒凝、热毒、气虚、血虚”等4种血瘀证大鼠模型,分别观察灸治“肾俞”穴对其血液流变性、自由基代谢、免疫功能和微循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艾灸能改善模型的血液流变性与微循环、调节血管舒缩活动、纠正自由基代谢紊乱、提高免疫功能、保护胸腺和抑制其细胞凋亡、调整体液及神经递质水平、促进内环境的稳定,起到祛风散寒、解毒化瘀、培元扶正、行气活血的作用。结论:艾灸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艾灸抗炎免疫作用与自由基代谢的关系,实验观察艾灸肾俞穴对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症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影响。结果;各艾灸组SOD活性较对照组升高,MDA含量较对照组降低,并接近正常组水平。其中亚急性和慢性炎症及艾灸组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灸疗法调节慢性疲劳(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悬吊冷水游泳复合应激的方法复制CFS大鼠模型,艾灸组在复制模型同时艾灸双侧肝俞、脾俞、肾俞;通过Morris迷宫实验、鼠尾悬挂实验、力竭游泳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 CRH)、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皮质醇(cortisol, CORT)水平.结果:①模型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力显著下降、力竭游泳时间显著缩短、悬挂不动时间显著延长,下丘脑CRH、血浆ACTH和CORT浓度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显著改善,下丘脑CRH、血浆ACTH和CORT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艾灸通过抑制下丘脑CRH,血浆ACTH、CORT的过度分泌,以纠正异常的HPA轴功能,达到治疗CFS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抗炎消肿的作用,探讨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用特制小艾条悬灸。炎症肿胀度用跖围表示,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生化法测定血清中细胞因子(INF、IL-1、IL-2)和自由基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艾灸足三里、肾俞穴能消肿散瘀、减小跖围、预防或减轻大鼠多发性关节炎;能降低TNF、IL-1和NO含量,提高IL-2水平。除IL-1外,与模型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显(P<0.05)。两腧穴的治疗作用差异不大,与雷公藤多苷的治疗效果相近。非穴组艾灸作用不明显。结论:艾灸足三里、肾俞穴有抗炎消肿作用,其机制与灸疗降低促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纠正机体免疫紊乱及调整自由基代谢失衡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灸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老龄小鼠模型,采用放免和生化等实验技术,观察灸治“肾俞”穴对其自由基代谢、免疫功能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艾灸能提高老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的SOD 活性、降低MDA 水平,改善自由基代谢;能提高胸腺指数、增强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免疫功能;提高脑内5 HT、5 HIAA、NE、DA 的含量,调整神经递质水平。上述指标中,艾灸组测值均高于老龄组,差异显著( P < 0 .01) 。结论:艾灸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与抗氧化、提高免疫力及改善神经内分泌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临床施灸建立温度控制标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法 选取16例慢性腰背痛志愿者,分别保持42 ℃、41 ℃、40 ℃、39 ℃灸温照射督脉的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记录得气感应出现前期的时间、艾灸得气累积时间、艾灸得气积分。在此基础上,研制督脉温度控制施灸装置,并比较督脉温度控制施灸装置与传统隔姜督脉灸的得气效应。结果 灸温为42 ℃时,艾灸得气的前期时间短,得气强,与其他灸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灸温42 ℃组与灸温41 ℃组得气累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灸温40 ℃、39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隔姜督脉灸组比较,督脉温度控制施灸装置组艾灸得气前期的时间显著缩短、艾灸得气累积时间显著延长、艾灸得气积分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最佳灸温施灸可以缩短艾灸得气前期时间、增加艾灸得气持续时间,提高艾灸得气强度。  相似文献   

11.
灸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法的核心是得气,得气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灸温是激发得气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多以温热无灼痛、皮肤红晕作为灸温的要求,只有定性,缺乏定量,艾灸得气率低,艾灸疗效没有充分发挥。本文从艾灸得气最佳灸温研究入手,采用温度觉分析定量技术,揭示了悬灸激发得气的最佳灸温是42℃。在此基础上,将最佳灸温参数转化为临床可操作的温控施灸灸温标准,并以督脉悬灸为例探讨了温控施灸装置的研发与临床应用,证实了临床温控施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该项研究为临床灸疗温控施灸提供了新思路,为灸疗标准化、精准化推广应用提供了新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下,艾灸督脉组穴治疗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MCI患者260例,建立标准化数据库,详细记录患者信息和治疗过程,试验结束后根据研究目的分别以不同艾灸温度、艾灸时长、灸治频率及灸治疗程分组,运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平衡组间混杂因素,比较不同艾灸温度(43.1~46℃,40.1~43℃)、艾灸时长(30 min, 20 min)、灸治频率(每周6次,每周3次)及灸治疗程(8周,6周)下患者的总有效率,观察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us examinination, MMSE)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量表评分变化,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神经丝蛋白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NfL)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匹配前艾灸督脉组穴治疗MCI的总有效率为88.46%(230/260);匹配后发现艾灸督脉疗法分别在艾灸温度为43.1~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艾灸活血化瘀作用的机制.方法:应用风寒湿环境及持续低温受冻的方法,复制基本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的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艾灸大鼠"肾俞"穴对其血液流变、氧自由基、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细胞因子和中枢神经递质含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灸治能改善模型大鼠的一般血瘀症状;降低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RI)、红细胞比容(Ht);提高血清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减少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内皮素(ET)含量,提升一氧化氮(NO)含量,使ET/NO下降;使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减少,白介素-2(IL-2)增多;减少中枢去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含量.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灸疗有显著的活血化瘀作用,其作用途径与改善血液循环状态,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稳定内环境等多方面作用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艾灸肺俞、心俞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机制。方法 将35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卡托普利25 mg/kg,每日1次)、艾灸组(艾灸肺俞和心俞,温和灸,每日1次)、艾灸加西药组,每组7只。采用阿霉素隔日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CHF模型。3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和右心室质量指数(righ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RVMI),应用RT-PCR测定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西药组、艾灸组、艾灸加西药组LVMI、RVMI及心肌TNF-α、IL-6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3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改善心室重塑的作用与其降低心肌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临床针灸戒毒促进康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艾灸关元穴对吗啡依赖小鼠脑组织单胺类递质含量及吞噬细胞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艾灸组动物脾重增加,吞噬细胞活性提高,脑内单胺类递质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DA 低于对照组( P < 0 .05) 。结论:艾灸可调节吗啡依赖小鼠的吞噬细胞活性,阻抑停用吗啡后脑内DA、NE 和5 HT的骤然释放,从而起到改善戒断症状、促进康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海马与结肠组织中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IκB)激酶β(IκB kinase beta,IKKβ)、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NF-kappa-B inhibitor alpha,IKBα)、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P65)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IBS-D的机制。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束缚联合番泻叶灌胃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艾灸组予以艾灸"天枢""上巨虚",每日30min,每日1次,共治疗7d。治疗后,观察大鼠稀便率和直肠扩张所引起腹部回缩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的最小容量阈值;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和结肠组织中IKKβ、IKBα、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WR的最小容量阈值明显下降(P<0.05),稀便率明显升高(P<0.05);海马和结肠组织中IKKβ、IKBα、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AWR的最小容量阈值明显升高(P<0.05),稀便率明显下降(P<0.05);海马和结肠组织中IKKβ、IKBα、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艾灸"天枢""上巨虚"改善IBS-D大鼠腹泻症状和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艾灸抑制海马与结肠组织IKKβ/IKBα/NF-κB信号通路有关,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脑-肠轴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艾灸天枢、上巨虚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BS)的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0只。采用束缚加番泻叶煎剂灌胃的方法复制D-IBS模型。艾灸组大鼠每日艾灸双侧天枢、上巨虚20 min,连续7 d。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RT-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β-防御素-2(beta-defensin-2,BD-2)蛋白及其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艾灸能够显著降低D-IBS大鼠升高的血清IL-6水平和结肠组织BD-2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 艾灸天枢、上巨虚治疗D-IBS的机制可能与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8.
艾灸具有温阳散寒、泻热拔毒等作用,在瘟疫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适应证包含寒性、热性以及兼有寒热属性的疫病。艾灸防治疫病的常用穴位为气海、关元、中脘、神阙、足三里、巨阙、天枢等;常用的穴组有陶道配肺俞、气海配关元、大椎配膏肓俞及足三里;非经穴包括“头顶向后至枕骨突起处”“门阃当心处”“两手腕研子骨尖”“乳下一指处”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化瘀通络灸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大鼠胼胝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 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化瘀通络灸促VD大鼠髓鞘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经Morris水迷宫筛选后,随机选取12只大鼠纳入假手术组,剩余大鼠复制VD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艾灸+LY294002组,每组12只。艾灸组予以化瘀通络灸干预,艾灸+LY294002组在化瘀通络灸干预的基础上予以PI3K抑制剂LY294002腹腔注射,采用Longa评分法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神经髓鞘固蓝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胼胝体髓鞘的形态,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髓鞘超微结构。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艾灸+LY294002组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模型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初步探索艾灸干预RA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片(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glycoside tablet, TPT)组和艾灸组,每组20只。采用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的方法复制RA大鼠模型。干预15 d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检测尿液代谢组学,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变化体现于色氨酸、对羟基肉桂酸、对羟基苯丙酸、氨基丁酸、甲基胞嘧啶、喹啉酸和脱氧核糖水平降低,油酸和胆固醇水平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艾灸组的变化主要体现于氨基丁酸、甲基胞嘧啶、喹啉酸、脱氧核糖水平升高;而TPT组较模型对照组的变化主要体现于胆固醇水平降低,油酸、对羟基肉桂酸和羟基苯丙酸水平升高;与艾灸组大鼠比较,TPT组的变化主要体现于胆固醇、甲基胞嘧啶、喹啉酸、氨基丁酸、脱氧核糖水平升高。结论 艾灸及TPT均可使RA模型大鼠尿液异常的氨基酸代谢、嘧啶代谢、脂质代谢等发生逆转,而艾灸治疗RA的特异性可能体现在氨基酸代谢调控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