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在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中“加味清胃散”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牙疼病因灵活加减化裁而成“牙疼速效汤”。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生地、石膏各30克,丹皮、青皮各12克,荆芥、防风各9克。用法:水煎,每日一剂,两次分服。儿童酌减。禁忌:服药期间忌油荤、辛辣食物。功能:清胃火,祛风热,凉血解毒。适应症:风火牙疼,牙龈肿痛,龋齿化脓,牙龈出血等症。加减法:上门牙疼属手少阴心经火,加黄连6克,麦冬12克;下门牙疼属足少阴肾经  相似文献   

2.
下瘀血汤出自《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主治“妇人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之症。笔者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收效满意。基本药方:制大黄3~6克,炙地鳖虫4.5~9克,桃仁、柴胡各9克,郁金12克,丹参、鸡血藤各15克,枳壳10克.加减方法:伴胸闷、腹胀、纳呆,苔白腻或黄腻等湿阻证者,可加厚朴、陈皮、甘露消毒丹(包)各9克;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相似文献   

3.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 ……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文承上段在表之温邪挟风,治用辛凉轻剂加薄荷、牛蒡之属,以透风于热外。否则,风温阳邪化燥伤津,就将出现本段所述之变化。但其中“水主”作何解释?各  相似文献   

4.
理脾阴正方出自新安医家吴澄《不居集》,由人参3克,白芍、山药、扁豆、茯苓、莲肉各6克,甘草、河车各2.4克,橘红2克,荷叶一角,老米一把组成。其组方原则是“芳香甘平之品,培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有滋补脾阴、舒展脾气之功,乃针对脾阴虚而设。临床上凡经辨证病机属脾阴虚者,投此方收效较佳,现举数案如下:  相似文献   

5.
“青黛散”是我家祖传治白喉之验方,有清凉解毒,见效迅速,使用方便的特点,已用之治愈患者多人。现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方药组成与用法:青黛20克,黄连、薄荷各15克,冰片、硼砂、硃砂、牛黄各5  相似文献   

6.
笔者应用查少农教授所传“云风酒”治疗风湿性关节疼痛多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方药与用法:云实茎30克、八角枫根15克(鲜者量加倍)。2药切粹,加入白酒或黄酒2斤浸泡3~7天,取汁内饮,早  相似文献   

7.
近来我院试用中药“三味散”治疗百日咳44例,效果良好,介绍如下。方药组成:白花蛇5克,贝母、生甘草各10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服用方法:每日三次,根据年龄大小,每次服用1.5~3克。饭后服,白开水送下,连服一周。如伴有其他并发症,需配合其他疗法。疗效观察:洽疗对象多为10岁以下儿童。病儿一般在服药后2~3日痉咳次数显著减少,颜面浮肿渐退,一周内咳嗽完全停止。本  相似文献   

8.
一、一般资料 男68人,女48人:年龄3~36岁。 二、诊断依据 1.SGPT40单位以上;2.巩膜黄染或黄疸指数10单位以上;3.有明显的纳呆、厌油、腹胀、胁痛等自觉症状;4.肝脏肿大并有明显压痛。 三、方药组成 麦冬、秦艽各10克,夏枯草、丹参、蒲公英各16克。辨证为热重于湿者,加黄连、大黄、石膏、知母等;辨证属虚寒者,加附片、干姜、党参等。  相似文献   

9.
例1 张××,男,40岁,医生。1979年4月25日初诊:三年前开始发现小便犹如米泔水样,曾经某地区医院诊断为“乳糜血尿”,叠经治疗,病情时有反复,近日小便如脓血状,内挟大小不等的血块,艰涩难下,疼痛难忍,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质红而少苔,脉细数。尿检:蛋白(++++),红细胞(+++),乳糜定性阳性。证属膏淋,乃阴虚火旺、淤血阻滞使然,治宜滋阴潜阳、活血化淤.予生龟版50克,生怀牛膝15克,桃仁、肉桂各6克。服药三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尿检均呈阴性。继以六味地黄汤加减,连服十余剂。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0.
痛风多系沉疴顽疾,临床疗效欠佳。清·安徽名医汪昂于《本草备要》中首倡治痛风六法,即所谓:“大法宜顺气、清痰、搜风、散湿、养血、去瘀为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69页)。具体地说,因于气滞者,当补其虚,泻其实,升其陷,降其逆,通其滞,使其气顺;因于痰阻者,当清其痰,疏其气血之通道;因于风邪者,当搜散外风,平熄内风,除病之源:因于湿邪者,当或表散,或渗利,或健脾,以袪其  相似文献   

11.
湿疹一病,中医文献记载颇多。如浸淫遍体滋水淋漓的称“浸淫疮”;发于耳部叫“耳旋疮”;在腘窝等处的称“四弯风”;在肾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小腿部,由于下肢静脉曲张引起者称为“静脉曲张性湿疹”;患于乳晕部的称为“乳晕部湿疹”。以上临床统称为湿疹。 湿疹之病,在临床上往往缠绵难愈。其病因,外因多由风、湿、热客于肌肤引起;内因多由脏腑失调,肝胆郁火,脾湿不化,血虚风燥所致。  相似文献   

12.
“肝豆汤”是在对尿排铜中药进行反复筛选的基础上拟定而成的。现将以本方治疗37例患者的尿排铜效果及其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一、治疗方药 本方组成;大黄6~9克,黄连、黄芩各10克,穿心莲、半枝莲、萆薢各20克。用法:水煎,1剂/日,连服4周。 二、疗效观察 服药前及服药后每周测血清铜、血清铜氧化酶及24小时尿铜排出量各1次,观察治疗前及治疗中尿铜及临床症状变化。  相似文献   

13.
辨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40例屈庆生(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230011)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593.21风湿性关节炎属祖国医学“痹症”、“历节”、“痛风”等范畴。笔者近年来辨证治疗40例,临床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1临...  相似文献   

14.
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萎胃)以纳少不化、嘈杂、胃脘疼痛或胀痛为主要特征,属中医的“胃脘痛”,“吞酸”,“嘈杂”等范畴。现就手头资料,对萎胃的中医诊治作一综述。 一、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各家论说不同,综合起来有如下几方面:1.胃阴不足,津液耗伤。多因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肥甘,胃腑积热,耗伤胃阴:或因外感热邪,伤津耗液;或因肝气郁结,化火乘胃;或因阴虚生内热,热郁而胃体枯槁,导致胃阴亏损、和降失常而发病。  相似文献   

15.
病例 例1.张××,30岁,社员。因26岁妊娠足月分娩时胎盘滞留而引起大出血,产后无乳。哺乳期后月经始终不潮,毛发脱落,性欲衰退,畏寒怕冷,腰腿酸痛,神疲乏力。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席汉氏病.经用激素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白。属气血双亏,肾阳虚损;法宜补气血,壮元阳。予方:潞党参、炙黄芪各20克、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巴戟天各10克,当归,大熟地,仙灵脾,淡水芸各12克,川芎8克,制附片9克,菟丝子14克,甘枸杞,炒杜仲各15克。10剂。 二诊 服药后毛发脱落减少,畏寒怕冷亦轻,腰腿酸痛好转,舌质淡红苔薄,脉缓而有力。前方加肉桂7克,鹿角胶12克(溶化冲服),10剂。  相似文献   

16.
中图法分类号R681.7;R246.9肩周炎是关节囊和关节周围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症,多为单侧肩部的前、后、外侧疼痛。笔者认为本病属“经筋”病症,根据肩部疼痛部位,判断属何种“经筋”病变,然后取...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在社会学中统称之为“群体冲突”,从其秩序形态分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无序冲突”,发生前没有多少迹象,甚至参与者也没有心理准备,只是某一事成了导火线,冒出火花,一轰而起,所以暴发时多呈无组织、无秩序状态;参与者均属“乌合之众”,缺乏理性,受狂热情绪支配。还有一类属“有序冲突”,据有关材料反映,我国目前的许多群体事件多由原  相似文献   

18.
二陈汤是一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方剂。小儿生长发育,全赖脾胃的纳化濡养。脾为湿土,喜燥恶湿,脾虚失运则水湿内生,日久聚液成痰,而生诸症。二陈汤加减运用适当,可以用于临床相关病证。 【咳嗽】张×,女,7岁.咳嗽近二月,痰多色白,时感气短,纳呆食差,苔白腻,脉滑数。证属肺脾气虚,痰湿上泛。治拟健脾燥湿,止咳化痰。方予:广陈皮,法半夏、川厚朴各6克,炒党参、炒白术、云茯苓各8克,炙甘草、浙贝母,秋桔梗各6克。3剂后,咳嗽减轻,胃纳亦增,守上方去厚朴,加炒二芽各8克,又服3剂。  相似文献   

19.
明代新安医家孙一奎对中风一证多有创建。其认为中风的病因是“血病、痰病为本,外邪为标”,是由于外感与内伤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应简单以“内风”与“外风”分类。对于中风的治疗,孙一奎认为应以养血除风、顺气化痰为主,主张内外同治,不可偏废。此外,孙一奎对中风的先兆症状非常重视,强调饮食起居的慎养。  相似文献   

20.
妇科验方选     
百合甘麦大枣汤组成:百合12克,炙甘草、麦冬、合欢皮、炒枣仁、茯神各10克,生地、生龙齿、生牡蛎、珍珠母各15克,五味子5克,大枣5枚。功用:滋肾养心调肝、益智安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