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要义范仁忠(伤寒教研室合肥20038)关键词《伤寒论》,方剂应用笔者曾就《伤寒论》方的具体应用,着重从撷取主证、明察病机、合方投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然仲景方乃众方之祖,垂万世不易之法,其...  相似文献   

2.
成无己,山东聊摄(今阳谷县)人,家世儒医,性识明敏。学有根底,精于医理,擅长临床,是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三书专研伤寒,义理精湛,多云前人所未道。成氏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以《伤寒论·自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线索,采取溯本穷源之法,直接引《内经》、《难经》等经文,来注释阐明《伤寒论》,并医理与方药相合,弘扬其辨证论治之义。成氏注释的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各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脏是其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而以心包炎为最多见,其次是心肌损害。SLE中医辨证属于痹证范畴,而SLE心脏损害,则属于心痹、怔忡、水气、饮证等范畴。从1983~1990年6月,我们用养阴清热、蠲饮利水、养心宁神之法,治疗狼疮性心脏损害24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青龙汤方出于张仲景《伤寒论》,药由麻黄、白芍、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组成。主治内停水饮,外感风寒咳喘等证。笔者自1986年以来,用本方加倍剂量治疗哮证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00例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各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它有着唯物的自然观和朴素的辩证法,在桂枝汤的证治上就有不少的体现。以下就《伤寒论》有关桂枝汤证治变化辩证思想的一些特点作一讨论。 一、辨桂枝汤证既立足于整体,又着眼局部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养阳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而对其养阴法论及者较少。其实,作为一部阐述外感疾病辨证施治专著的《伤寒论》,对于养阴法的运用非但极为广泛,而且很有见地。本文仅就《伤寒论》有关养阴法运用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两方面的足够重视。一、益汗和阴太阳中风为外感疾病初期证候,其病理特点为“阳浮阴弱”(12条),表现症状为恶风发热、汗出脉缓,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  相似文献   

7.
麻黄汤证脉象析疑刘承哲王惠琴刘炜(安徽省灵璧县虞姬医院234200)关键词:《伤寒论》;麻黄汤证;脉象中图法分类号:R222.16麻黄汤是《伤寒论》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方剂。关于该方之脉象,大多根据第46条认为是脉浮紧。本文就《伤寒论》有关内容结...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也是祖国医学的精髓.正确的辨证论治,必须以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为思想指导,以临床证侯为客观依据,准确地选方用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典范,要掌握其书中辨证论治的理论和规律,就必须对其所论述的每一个证侯给以真正的认识和确切的理解。古代《伤寒论》注家虽然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工作,但有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程中虚实错杂,气、水、血交互为患,其中的水饮证候表现极其复杂,伴随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难点,其发生是多脏腑功能失调及气化不利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结果,关于心而不主于心。《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保留了大量治疗“痰饮”“水气”等津液代谢障碍疾病的有效方剂,且理法方药完备,对临床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水饮证候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记载了很多疗效确切的方药,更提出辨证论治的原则。《伤寒论》中下利的病因及治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其中有证有方的下利条文进行探析及总结,有助于全面了解下利的治法方药及体会辨证论治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氏,不仅为温病学之大家,且对内伤杂证颇多创见。兹不揣浅陋,仅就《温病条辨》(简称《条辨》)和《吴鞠通医案》(简称《医案》)中有关痰饮的论治,试作蠡测之析。 一、治内饮,宗“饮属阴邪,非温不化” 1.辛散逐饮:吴氏认为:“饮家反渴,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本与《伤寒论》同为一书,但却远比《伤寒论》难读、难理解。究其原因,一是它正式刊行时间较晚,长期转辗传抄所造成的错落脱简,使其文理本为古奥的条文更加令人费解,迭生疑窦;二是它论述病证立足于实事求是,既不强求面面俱到,又不拘泥于固定格式,或详或略,或寓因于脉,或寓法于方,或有证无方,或有方无证,纵然脉因证治、理法方药齐备,也往往前后参错,使人难以端其全貌,领其要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较好地学习研究这部经典著作呢?陈修园曾指出:“读《金匮》书,读其正面,必须想到反面以及对面、旁面,  相似文献   

13.
五苓散君药之我见高天旭(河南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郑州450003)关键词:五苓散;《伤寒论》;张仲景五苓散为仲景《伤寒论》治疗水逆证(太阳膀胱蓄水证)之名方,方由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五味药物组成,以“令”水行,故以之为名。但本方以何药为君,则众...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过程中表现的复杂证侯归纳为六经病证,每一经病除了本证之外,又各有兼证和变证,这不仅反映了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而且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具体表现。六经病证除统赅疾病的八纲证候错综互见和彼此转化外,还运用了八法进行施治,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伤寒论》中所奠定的辨证论治原  相似文献   

15.
误用火法(如烧针、艾灸、火熏、熨背等)治疗所引起的多种变证,《伤寒论》命之曰“火逆”(第116条)或称“火邪”(第114条)。火法中的熏、熨等目前虽已少用,但烧针、艾灸则仍沿用不衰,且论中多处提到“当灸”、“当解之熏之”等,说明仲景并不因火逆证而反对使用火法,仅是告诫后人使用火法必须慎之又慎,否则易误治致变。书中所载有关条文达18条之多,是见仲景对火逆证的重视,亦是《伤寒论》重要内容之一,值得探讨,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证治通论》评介徐国龙(伤寒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伤寒论证治通论》;书刊评介《伤寒论》,中医之圣典,其证治法则,临床家之准绳也。余从事是书教学凡甘载,深感文约义丰,哲医幽奥,百读不厌。方欲逮密精求,顾以琐务纷繁,未及着手。适值《伤寒论...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指出厥逆的含义及其病因病机。然厥证不同,施治则异。兹对《伤寒论》不同厥逆证治作一初探。 一、寒厥:多见于伤寒少阴病阴寒内盛的危重阶段。禀气不足之人,复感风寒之邪,重伤正阳;或治疗失误,汗下杂施,均可病及少阴,导致真火式微,阳气不能布达于四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医学著作。学习它,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而且对于提高从事临床的辨证论治水平也有很大帮助。现把我们学习《伤寒论》的一些方法汇报如下,以供学友参考。 一、疏通条文 逐条领会含义 疏通条文,包括弄懂条文中的字词、术语,分析句读,弄通文法及大意等,尔后从脉证入手,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分析病机、治则,联系方药,如此才能逐条掌握其精神实  相似文献   

19.
《经方实验录》中大承气汤证医案体现了曹颖甫对大承气汤证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特点,即以《伤寒论》所载条文的脉证为主线,同时参考胃足阳明脉的循行及其“是动病”“是主病”的证候,尤其注重审察病源和辨别表里。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吸取《黄帝内经》的祛邪思路及当时的医疗经验,采用汗、吐、下法使邪从上窍、下窍、汗孔而出,并用清法治无可汗可下之证,攻邪时注意顾护正气和津液,过用或误用攻邪则及时救弊。《伤寒论》使祛邪理论渐趋完善,并将其贯穿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临床合理使用祛邪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