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隐私的法律保护范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私权是自然人人格权的重要内容 ,但并不是所有的隐私都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法律保护的隐私的范围应严格限定为具有合法性的个人隐私。由于我国现行立法没有对隐私做出具体的规定 ,一方面使得公民的隐私权难以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另一方面又有试图将隐私范围扩大化的倾向 ,并使隐私权超出合理的范围而与其他权利相冲突。  相似文献   

2.
3.
金融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其客体为金融信息、具有较浓郁的财产权性质、具有较强的积极权能、金融隐私权相当程度上依赖于金融机构提供保护措施.金融隐私权的特点使其在大数据时代极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并提出了加强金融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实要求.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法律住阶过低、重行政、刑事责任、轻民事责任等弊端,建议提高金融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层次、制定规范金融集团的法律、重构网络银行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广泛兴起人格运动和民主运动,隐私权就是此时确认的一种新的人格权。近年来,隐私权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而生活中侵犯隐私权的现象也日趋增多,公民的隐私权应该怎么保护即成为一个重要论题。本文从法律的角度,界定了隐私权的概念、内容,明确了判定侵害隐私权行为的标准,划分了具体的侵犯隐私权行为的类型,提出我国法律应为公民隐私权提供以宪法为指导、民法为基础的全方位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将已经解析的基因组情报加以应用于人类各种生活领域的课题,与基因技术相关的伦理、法律以及社会问题研究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基因隐私权问题就是其中被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对基因信息的概念及特征分析入手,提出对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这正是基因技术对所面临的法律挑战做出的必要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7.
美国信息隐私立法透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齐爱民 《时代法学》2005,3(2):109-115
美国法以隐私权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在公领域,实行分散立法模式;在私领域,美国选择了行业自律模式,在全球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制定信息隐私保护政策和法律的基本思路是力求在信息流通和隐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信息隐私权是美国信息隐私法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随着社会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而产生的,指个人针对其信息所享有决定权、支配权和控制权。  相似文献   

8.
欧美金融隐私保护法律制度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建珊 《法学论坛》2007,22(5):77-82
欧美金融隐私权保护由于不同隐私保护体系而显得区别很大.欧盟综合性的保护方式为金融隐私权提供了较高的保护水平,但是实践中各国适用并不一致.美国单独立法的方式使得其金融隐私保护错综复杂,市场力量、行业自律也在保护金融隐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金融隐私立法应参照欧美法律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10.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令信息接收和信息分享成为公民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态。升华生命价值、维护社会关系、寻求利益回报是公民信息分享的主要动因。但囿于许多公民对信息分享中有意无意分享的隐私信息可能造成的危害并不了然,使自媒体中留存了大量的隐私信息,也让潜在的危害随时有现实化的可能。对隐私的正确认知、媒介素养的有效提升和法律的社会保障无疑是对公民隐私信息和隐私权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段时间,"文章"这个名字一度成为各大搜索网站的关键词,其原因在于其与姚笛的婚外情被媒体曝光。原本出轨是一个男人又或是一个家庭的私事,然后文章出轨,通过媒体的大肆报道,似乎已经变成了公众事件,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文章是拥有着特殊的身份:影视明星。其实这些年,影视明星的私生活被暴露的例子比比皆是,从2008年的"艳照门",到2009年的近600名影视明星电话网络泄露事件再到如今的文章事件,这些通过媒体的大肆报道,原本属于私人生活的事情,似乎成为了公众和媒体进行"审判"的事物,这无疑大大的侵犯了影视明星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2.
任洁  王碧琴 《法制与社会》2014,(11):238-240
本文针对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探讨了信息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对策:提出采取分类保护的方法实现信息隐私权保护的实质公平,分别对政府官员的信息隐私权保护、公众人物的信息隐私权保护、未成年人的信息隐私权保护、特殊人群的信息隐私权保护的方法进行了设想和论证;通过规范政府及优势机构对个人信息的搜集披露规则并通过行业自律规范的完善为信息隐私权保护提出具体设想。既充分保护公民隐私权,又不妨碍信息发展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存在与否的判定问题是隐私侵权责任承担的关键所在。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67年Katz v.United States案中确立的"合理的隐私期待"标准,在世界多个国家的适用已被证明是比较可行的隐私权的判定方法。我国隐私权司法实践在吸收、借鉴"合理的隐私期待"标准时应明确"私人事实"、"法律规定"、"社会习俗"和"利益平衡"四种隐私期待的客观判断要素,实现判决结果的一致性,及对他人隐私利益最大程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网络信息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文成 《河北法学》2007,25(12):85-90
网络信息隐私权是网络环境中产生的新问题.从隐私权涵义入手,阐述网络环境中隐私和隐私权的内容,分析国外网络信息隐私权保护现状,分析我国网络信息隐私权的保护情况,对法律保护模式及立法架构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时代社区应急治理现代化既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能,也要兼顾对居民隐私权的有效保护,消除居民隐私顾虑.隐私权的双重属性和社区应急治理中不规范的居民信息采集、使用和泄露行为会导致出现侵害居民隐私权的情况,使居民产生隐私顾虑.因此,大数据环境下社区应急治理需加强对居民隐私的保护,从法律、责任、多元主体协同...  相似文献   

16.
17.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时,也收集和存储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其中不乏能提供刑事案件侦破线索、甚至本身就能作为证据的信息。当公民主动披露个人信息给网络服务提供者时,公民是否对其信息被侦查人员获悉的可能性“自担风险”?第三方当事人规则秉持“是”的立场,规定公民对其主动披露的个人信息不享有合理隐私期待。对第三方当事人规则的“前身”和理论预设分析后发现,该规则在表面上与网络时代相契合,但在实质上却背离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真正规范。该规则不仅强化了大数据侦查中“控辩双方”的不对等,而且有可能侵入公民私人领域,危及公民人权。破除第三方当事人规则的惯常思维,解决相关情境难题,需要遵循比例原则之指导,构建令状制度,重新审视隐私权理论,以及确立个人权利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公共摄像监视——以隐私权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公共空间实施摄像监视已日益普遍。如何看待公共空间中摄像头“注视”之下的个人隐私权并予以相应保护,我国现有的立法尚未予以足够关注,司法上亦采取较为保守的态度。事实上,个人身处公共空间,亦有其隐私利益存在。因为隐私并不仅仅是他人头脑中关于人们自身信息的某种缺失,而更多的是,人们对于自身信息的控制。摄像头长时间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注视,不同于路人偶然无意识的一瞥,它将使人们因此而丧失对自身信息的选择暴露权和控制权,从而导致个人在公共空间的某些隐私利益的丧失。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立法上和司法上规范公共摄像监视行为,捍卫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必要的隐私利益,维护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个性正义。  相似文献   

19.
李姝卉 《法学》2024,(3):17-31
数字技术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服务能力及效率提升的同时,使自然人隐私权面临以保障安全和发展经济为名的潜在威胁、数字伦理缺失等多重消解风险。当下中国形成了以《数据安全法》保障数据安全、以《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以《民法典》保护自然人隐私权的立法模式。但在数字时代,上述立法模式存在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界定不明、缺少流动场景下对隐私权社会属性的重视、隐私权法律救济和责任规制缺失、国内外的隐私权保护立法衔接不足等问题。在数字时代,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立法的完善,应从法理和适用规则上界分隐私和个人信息,依群体分类保护隐私权,完善私密信息的法律救济规则,健全对重点场景和行业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数字贸易与隐私权保护国际规则,强化自然人对数字社会治理的参与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