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伤寒论》397条文中,就有137条涉及脉诊,并专列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集中地论述脉诊,可见《伤寒沦》十分重视脉诊的应用,本文就此作一分析。脉诊在伤寒辨证中的运用1,以脉定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就十分注意运用脉诊来确定外感疾病的性质。如“辨脉法第一”指出:“凡脉大浮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过程中表现的复杂证侯归纳为六经病证,每一经病除了本证之外,又各有兼证和变证,这不仅反映了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而且也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具体表现。六经病证除统赅疾病的八纲证候错综互见和彼此转化外,还运用了八法进行施治,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伤寒论》中所奠定的辨证论治原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各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它有着唯物的自然观和朴素的辩证法,在桂枝汤的证治上就有不少的体现。以下就《伤寒论》有关桂枝汤证治变化辩证思想的一些特点作一讨论。 一、辨桂枝汤证既立足于整体,又着眼局部  相似文献   

4.
[摘要]《汤液经法》与《伤寒论》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汤液经法》强调天人相应,主要从人体正气、生理的角度来探讨疾病诊疗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论述了经方的组方规律。《伤寒论》则是从临床角度出发,收集大量的临床病案,综合人体正气和外感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撰用《素问·热论篇》的相关内容,创造性地总结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将外感天行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阳病和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阴病,并在《汤液经法》经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论广”而成,重释了《汤液经法》经方的方义。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不仅为外感疾病确立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且在方剂配伍和药物运用方面,也有不少独到之处。苦寒药物的应用便是其中之一。据笔者统计,《伤寒论》113方及其所含91味药物中,择用纯属性寒味苦的药物达21味之多,占所用药物总数的23%;含苦寒药的方剂49首,占方剂总数的43%。上述方剂遍见于伤寒六经各篇,至今仍为临床广泛应用。为了系统地探求仲景运用苦寒药物的经验,现就其在方中的配伍意义、应用规律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加以分析讨论。不妥之处,冀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6.
体质,乃言人体素质对病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其反应能力。自本世纪坎农稳态学说、塞里应激学说、维纳控制论相继创立后,体质的研究已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课题。对此,祖国医学早有认识。就外感病而言,中医学认为体质因素不仅在伤寒,温病发生上居重要地位,而且还可以左右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换言之,由于禀体各殊,其病邪作用于人体的反应状态和演变规律就不同,从而酿成复杂多变的临床类型。本文根据《伤寒论》、《温热论》等有关内容,试图对体质与外感病病机演化的内在联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外感温病篇》论述风温病机是以肺胃为中心,辨治重在肺胃邪热,用药强调轻透养阴。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吸取《黄帝内经》的祛邪思路及当时的医疗经验,采用汗、吐、下法使邪从上窍、下窍、汗孔而出,并用清法治无可汗可下之证,攻邪时注意顾护正气和津液,过用或误用攻邪则及时救弊。《伤寒论》使祛邪理论渐趋完善,并将其贯穿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临床合理使用祛邪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代新安医家汪艺香原籍歙县,占籍无锡,因医术精湛,享誉锡澄一带。《汪艺香先生医案》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汪艺香师法温病学派,擅长运用时方;将咳嗽明确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论治;临床辨治疾病重视四诊合参,尤重舌脉;精通药性,处方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0.
三承气汤,即大、小承气及调胃承气三汤之合称,方出自《伤寒论》。承气之用,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盖用之当,可化险为夷而有立竿见影之效。古往今来,不少医家就直接饮誉于此。医家所用,各有其得,亦各有其法,然数《温疫论》作者吴有性用精论详,且别具一格。本文试就吴氏运用三承气汤治疗温疫的经验探析如下,以冀对临床治疗急性病症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古典医学巨著,后世奉之为中医经典著作。其作者张仲景也有“医圣”之誉称。自《伤寒论》问世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习中医者无不潜心探究,视之为珍宝。至今各高等中医院校均开设《伤寒论》课,并且为学习必修课之一.如何搞好《伤寒论》教学与整理研究,并逐步使之完善,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要义范仁忠(伤寒教研室合肥20038)关键词《伤寒论》,方剂应用笔者曾就《伤寒论》方的具体应用,着重从撷取主证、明察病机、合方投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然仲景方乃众方之祖,垂万世不易之法,其...  相似文献   

13.
对喻昌的《尚论篇》进行了探讨,认为喻氏赞同方有执的错简观,力主重新编次《伤寒论》;重视以纲带目,提出“三纲鼎立”说为其治伤寒学的主要思想。在研究《伤寒论》的同时,对其中的温病内容也另立专篇进行了归纳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所称饮证,是指水液在体内不能正常运化输布,停留于某些部位所致的病证。《伤寒论》一书中,虽未见有关该证的专题讨论,但对其病因病机,尤其是辨证施治的论述却遍见于六经各篇。据笔者统计,《伤寒论》中治疗饮证之法达19种,所创方剂合15首。这些治疗法则的确立和方药的具体运用,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至今仍为医家广为采用。现仅就《伤寒论》理饮之法及其应用作一归纳分析,并初步总结其立法、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5.
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体系,以理法方药相结合为形式,开创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学术内容和治疗手段,虽然在《伤寒论》中论述不多,但作为研习《伤寒论》及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兹就《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疗法的应用作一粗浅地探析,以供同道在学习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安郑氏喉科是中医学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流派。郑氏喉科总结咽喉温热诸病的共性规律,以“风”命名咽喉温热诸病,提示“风”邪为喉风的共性病因;遵从《内经》“风”邪“辛凉而散”治则,将“以甘缓之”优化为“兼养阴以制之”,形成了涵盖喉风的喉科疾病命名方法和因机证治相一致的“辛凉养阴学说”;其“养阴”具有驱邪泻实、制约辛味药辛散太过、防病传变和补阴护津的四重作用,彰显了“以养阴为贵”的治疗学特色。治疗喉风的辛凉养阴法是继辛温发表、苦寒清热的治法创新。  相似文献   

17.
腹诊,即胸腹诊法,是祖国医学诊法中重要内容之一,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大量的记载。张仲景畅发经旨,对腹诊加以推演,广泛运用,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中涉及腹诊有300多处,足见仲景对腹诊重视的程度.本文试就两书中关于腹诊的方法及临床运用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8.
成无己,山东聊摄(今阳谷县)人,家世儒医,性识明敏。学有根底,精于医理,擅长临床,是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三书专研伤寒,义理精湛,多云前人所未道。成氏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以《伤寒论·自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线索,采取溯本穷源之法,直接引《内经》、《难经》等经文,来注释阐明《伤寒论》,并医理与方药相合,弘扬其辨证论治之义。成氏注释的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全的临床治疗医书.问世以来,为中外医者所重视。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探求《伤寒论》的真旨,遗留至今的约有400多家注本。此众多文献,析其流派,不外尊经维护旧论及错简重订二大学派,而“三纲”、“症状”流派是错简重订学派的主要内容。本文试评“三纲”、“症状”二流派,析其异同,供当前研究仲景学说之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历代医家阐幽发微,立论精详,然书中鲜明的汤方辨证内容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明,甚至悖逆于仲景本意。兹将《伤寒论》汤方辨证的旨意及其具体运用探析如下。1汤方辨证的主旨要义汤方辨证,就是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着重辨识各个方剂所主治的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