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瘀血汤出自《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主治“妇人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之症。笔者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收效满意。基本药方:制大黄3~6克,炙地鳖虫4.5~9克,桃仁、柴胡各9克,郁金12克,丹参、鸡血藤各15克,枳壳10克.加减方法:伴胸闷、腹胀、纳呆,苔白腻或黄腻等湿阻证者,可加厚朴、陈皮、甘露消毒丹(包)各9克;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相似文献   

2.
例1 金××,34岁,已婚,农民,1973年6月2日初诊。闭经二年余,初起月经稀发,经量少,色淡红,质清稀,继则经闭。贫血容貌,面目虚浮,畏寒,四肢欠温,腰痛重着,带下清冷,伴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纳谷不振,胃脘时痛.脉沉弱,舌淡少华,苔白。证属脾肾亏虚,寒湿阻络。治以温中醒脾,分利化湿:芡实,山药、炒苡仁、茯苓,车前子各12克,陈皮,泽泻、木通、焦白术、制半夏,香附各6克,小茴香4.5克。五剂。  相似文献   

3.
桥本甲状腺炎乃虚实夹杂之证,主要以脾气亏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病邪壅于颈前而发病,治以益气健脾、行气活血化痰为主,并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本病早期多属气郁痰阻、痰瘀互结之证,治宜标本兼治;甲状腺功能亢进期多属肝火旺盛或阴虚火旺之证,当以治标为主;甲状腺功能减退期多为脾肾两虚之虚证,当以治本为主。  相似文献   

4.
例1 陈××,男,6岁,1978年10月9日初诊。患儿三个月前两下肢有散在对称性淤点淤斑,曾在×医院诊为过敏性紫癜,服药无好转,来本院儿科住院服中药一周紫癜消退出院,一周后紫癜复发再来就诊。 现证:下肢紫癜散在对称,大小不等,其色鲜红,同时腿痛,腹部隐痛,今晨大便色黑,小便色黄,神萎纳可,不烧无肿,舌苔薄黄,脉象细数。血小板计数属正常范围。大便隐血 )。尿常规:蛋白( ),白细胞( ),红细胞( ),颗粒管型偶见。证属热邪蕴下,灼伤阴络,血热外溢滞于肌表。治以凉营止血。方用:广角片、玄参、生地炭、杭白芍、地榆炭、血余炭、车前子各9克,女贞子、(?)蓄、白茅根、旱莲草各10克。  相似文献   

5.
二陈汤是一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方剂。小儿生长发育,全赖脾胃的纳化濡养。脾为湿土,喜燥恶湿,脾虚失运则水湿内生,日久聚液成痰,而生诸症。二陈汤加减运用适当,可以用于临床相关病证。 【咳嗽】张×,女,7岁.咳嗽近二月,痰多色白,时感气短,纳呆食差,苔白腻,脉滑数。证属肺脾气虚,痰湿上泛。治拟健脾燥湿,止咳化痰。方予:广陈皮,法半夏、川厚朴各6克,炒党参、炒白术、云茯苓各8克,炙甘草、浙贝母,秋桔梗各6克。3剂后,咳嗽减轻,胃纳亦增,守上方去厚朴,加炒二芽各8克,又服3剂。  相似文献   

6.
暑咳治验     
例1.王某,女,56岁,1986年8月26日初诊。始由外感,咳嗽痰多,胸部满闷,动则汗出,夜不能寐。曾经抗生素及止咳治疗两周余,咳反较前加剧,转诊中医。咳嗽频作。痰粘稠,胸闷身热,汗多不解,头胀似裹,不欲饮,溲短而黄、大便时溏,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属暑湿犯肺,遏伤脾土,湿聚成痰,壅塞气道,酿为暑咳。治似清暑宣肺,化湿和脾。处方:香薷、厚朴、藿香、佩兰、杏仁、半夏各9g,炒扁豆12克,茯苓15g,滑石30g,甘草3g。3剂,水煎服。8月30日二诊:药后咳减,汗止纳增,唯午后似感微热,原方加青蒿9g,再取3剂,5日后随访,病愈。 例2.黄某,女,45,炊事员。1987年9月1  相似文献   

7.
患者张××,男,24岁,合肥某玻璃厂司炉工,无烟酒嗜好,于1977年8月4日初诊。主诉全身皮肤进行性发黑三月余,皮肤干燥,病变部位无痛痒感,经省以上医院多次诊为皮肤黑变病,虽经多方治疗,疗效不好,前来就医。诊之面色黧黯,耳下颈部和两下肢股内侧黑色素沉着较深,整个躯干均现黧黯,牙龈、舌质均见淤斑,苔薄白,脉细涩。证属肝郁气滞,脉络受阻,气滞血淤,治以理气活血化淤。拟予血府逐淤汤加减:川芎、当归、赤芍,红花,桃仁、枳壳各10克,桔梗,柴胡各6克,牛膝、生牡蛎各15克,甘草3克。以本方化裁,随证治之,1978年5月9日患者因工作失意,睡眠不好,头晕体倦,前来就诊时,见面部,躯干、下肢肤色均恢复正常,舌淡红稍有淤斑,以益气化淤兼解郁调理之。1981年5月12日患者因胃痛来诊,皮肤黑变病已完全治愈,几年来未复发。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虽以六经分证,但其病机变化主要落实在有关脏腑,对五脏各有不同治法。其治肝法包括疏肝理脾、温肝散寒、养肝通络、柔肝缓急、凉肝解毒、制肝安胃等法,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一、疏肝理脾法:以四逆散为代表方,主治肝郁气滞导致肝脾不和、腹痛泄利或四肢逆冷者。四逆散的创制使后人认识到肝病易影响脾胃之一斑。自丹溪倡“六郁”后,更视肝气郁滞为肝病现律之一,以疏肝为主的治郁法应用尤广。诸如《局方》逍遥散、《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9.
内伤杂证从脾论治验案三则王文昭许卯珍(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33000)关键词:内伤杂证;脾;辨证论治内伤杂证,病情错综复杂,病机难执一说,治上则碍下,治下则又损上,若从中而治之,调理脾胃,兼顾他脏,每获良效,兹举验案三则如下。1慢性肾炎、肾功...  相似文献   

10.
脾阴浅析     
一、脾阴之说发展过程 脾阴乃贮于脾中之营血、阴液和脂膏,是组成和濡养脾脏的特殊形质,其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为脾脏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脾阴一说早在歧黄之典、南阳圣书中已初见端倪。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脾气不濡”,《灵枢·本神》说:“脾藏营”。而张仲景用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诚开脾阴不足证治之先河,首次从临床上明确了脾阴不足的病理及证治特点。对此清代程应旄曾有过颇为精彩的阐发:“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了,何能以余阴萌及肠胃,所以胃火盛而肠枯,大便坚而粪粒小也。”  相似文献   

11.
紫癜 武某,女,21岁,1984年10月23日初诊.皮肤反复出紫斑年余。紫斑及瘀点大小不等,时轻时重,偶有鼻衄牙宣。常感头晕乏力,心烦,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纳少腹胀,便干,经来量多。血小板84×10~9/L,白细胞3.8×10~9/L,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面色(白光)白,唇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证属脾阴不足,脉络失养,治以滋阴益脾,凉血化瘀。方用参苓白术散、二至丸加减:太子参20g,茯苓,焦白术、甘草各6g,扁豆、苡仁、怀山药各24g,茜草、女贞子各  相似文献   

12.
笔者经长期临床摸索,而将带下病分成为三证六型进行辨证施治,现各举验案一则,加以说明如下: 一、湿证 1.寒湿型:黄××,33岁,农民。腰腹冷痛,白带频多已六年。时有腹胀,便溏,得热梢轻,近2月来渐趋加重。面白唇青,带下清稀,舌淡,脉沉缓,乃寒湿凝聚。治宜暖宫散寒祛湿,方宗温经汤加减,药予:吴萸、当归、白芍、法夏、苍术、制香附、小茴香各9克,干姜6克,艾叶10克,  相似文献   

13.
容某,女,31岁。1975年4月5日初诊。发热一个月,午后尤甚(体温39.5℃)。先发热后怕冷汗出,头眩,口干苦,胸闷,喜饮,少食,大便每周一次,粪如粒状,脉细,舌尖偏红,但湿润。姜老辨此证为“三阳合病”,宜三阳病合治。拟方如下:桂枝、白芍、柴胡、黄芩、苦参、知母、生大黄(后下)、芒硝、玄参各9克,石膏30克。3剂后,诸证悉减,去芒硝,续方2剂,病即痊愈。  相似文献   

14.
例1 张××,男,40岁,医生。1979年4月25日初诊:三年前开始发现小便犹如米泔水样,曾经某地区医院诊断为“乳糜血尿”,叠经治疗,病情时有反复,近日小便如脓血状,内挟大小不等的血块,艰涩难下,疼痛难忍,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质红而少苔,脉细数。尿检:蛋白(++++),红细胞(+++),乳糜定性阳性。证属膏淋,乃阴虚火旺、淤血阻滞使然,治宜滋阴潜阳、活血化淤.予生龟版50克,生怀牛膝15克,桃仁、肉桂各6克。服药三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尿检均呈阴性。继以六味地黄汤加减,连服十余剂。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5.
痒证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伴发于多种疾病中。可分成虚实两大类型。实证多系风、热、湿、毒、虫所致,多与肺、心、脾三脏有关;虚证则因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引起的气血不足,肝肾阴虚,冲任失调所致,多与肝肾二脏有关。实痒治宜祛邪为先,可予疏表祛风,清解通利之品;虚痒治宜扶正为主,可用调补气血之品。虚实兼挟者则应标本兼治。兹以虚实为纲,分述证治如下:  相似文献   

16.
韩明向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根源在于痰饮内伏为患,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其本在于脾肾虚寒,其标为外邪袭肺。韩明向基于肺喜温而恶寒的理论,运用温法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温肺汤加减治疗感寒饮冷之证,以化痰降气胶囊加减治疗痰饮内阻证,以阳和汤加减治疗痰瘀并见证,以玉屏风散、异功散、金匮肾气丸、补肺汤化裁治疗痰饮咳喘之证。  相似文献   

17.
夏××,女,48岁,矿工家属,1977年4月8日初诊。糖尿病5年,曾服西药D—860、降糖灵等药,前医用甘寒生津、养阴补肾之类中药,服后病情加重,由其女儿搀扶求治。神疲消瘦,语音低微,口渴欲饮,饮后泛酸,胁肋胀痛,食少纳差,脘部痞满,嗳气频作,小便频数,大便干燥,月经近两年先后无定期。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数。尿糖(++++)。证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治以养血舒肝、健胃醒脾。方予:当归、白术、赤白芍、茯苓、丹参、玉竹各10克,柴胡、郁金各8克,薄荷(后下)、砂仁、甘草各6克,生牡蛎15克,6剂。  相似文献   

18.
先辈承庚方,名大镳,安徽芜邑人,(1882~1952)临证四十余年,擅长内妇科杂病。现就其应用甘露消毒丹的经验,整理数案,介绍如下。 一、湿温案:杨××,女,26岁,1944年8月20日初诊。患病旬余,经治未效。证见:身热稽留,头重面垢,胸痞腹胀,咳声不扬,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得寐,神志欠清,有时谵语,赤疹隐约,胸布白(疒咅),便溏,溺赤,舌苔白腻中黄,脉濡缓,证系湿温病邪弥漫三焦,深恐痰浊内蒙发昏痉,治以清热利湿,化浊豁痰,方予滑石15克,黄芩、茵陈各9克,  相似文献   

19.
胞阻刍仪     
胞阻,中医妇科病名。首载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其云:“……有妊娠下血,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意言胞阻指妊娠下血腹痛。而后世对此病有歧义。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云:“夫漏胞者……亦名胞阻。”《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则云:“妊娠腹痛,名胞阻。“《女科综要》又云:“妊娠腹痛,又称胞阻、子痛……。”《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中则言:“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中“加味清胃散”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牙疼病因灵活加减化裁而成“牙疼速效汤”。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生地、石膏各30克,丹皮、青皮各12克,荆芥、防风各9克。用法:水煎,每日一剂,两次分服。儿童酌减。禁忌:服药期间忌油荤、辛辣食物。功能:清胃火,祛风热,凉血解毒。适应症:风火牙疼,牙龈肿痛,龋齿化脓,牙龈出血等症。加减法:上门牙疼属手少阴心经火,加黄连6克,麦冬12克;下门牙疼属足少阴肾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