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慢性湿疹患者的易感体质类型是特禀体质、湿热体质,慢性湿疹的病机要点为血分湿热毒瘀,有湿毒、热毒偏重之别,有瘀热、血热之异。在治疗上运用辨体治本、辨病治标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分期论治,即进展期以辨病治标为主,治以清透湿热、解毒散瘀之法,并辨别湿毒与热毒、瘀热与血热之偏重;静止期以调体治本为主。从特禀和(或)湿热体质与血分湿热毒瘀论治慢性湿疹时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胰腺炎等脾胃病常见脾虚湿热证,以脾虚为主,兼夹湿热。邵荣世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常运用补虚健脾、清化湿热之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提法,实为后世治湿温开辟了新的途径。其通阳是专指湿温之邪易蒙阳气而言,用分消宣化、通利小便之品,使弥漫三焦之湿热从膀胱而去,笔者运用通阳法治疗湿温病,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介绍如下。 例1 章××,男,13岁;1982年8月11日初诊。开始发热恶寒,汗出热不退,1天后来院门诊。体温38.7℃;血象:白细胞6400,中性62%,淋巴38%;疟原虫未见。按上感处理2天,热不见退,口不渴,胸闷不食,有时  相似文献   

4.
脾主升清运化,胃主受纳降浊,肌肤营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脾虚易生湿,湿易与风、热、毒相兼为患,风、湿、热、毒之邪侵淫肌肤,则皮肤或痒、或红、或肿、或痛、或流滋。张杰认为,皮肤病的治疗应重视健运脾胃,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则湿浊可化,风无所依,热无所附,寒无所生,皮损可消。  相似文献   

5.
“胃湿”病因为外感、内生和脏腑传变,病机在于湿热邪气盘踞脾胃,热重湿轻,以胃为重。“胃湿”治疗以清热化湿为主,以顾护胃阴为辅,代表方剂为白虎加苍术汤、加减三石汤、清中汤及加减小陷胸汤。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湿热病,因其湿性氤氲淹滞,与热相合则如油入面,故病势常缠绵难愈,治病也深感棘手。笔者重温吴鞠通《温病条辨》,觉吴氏于湿热合邪证治,别具心得,颇给人以启发。本文试就其中有关论述,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治湿四法举隅吴景云(安徽省蚌埠市中医院233010)关键词:湿证;治则中图法分类号:R242余临证三十载,诊治湿证甚多,疗效亦佳。尽管中医治湿的方法极其丰富,然经常运用的也只有表散、温燥、清利、芳化等四法,现根据临床验案,分述于下。1湿郁肌肤唯宜表散...  相似文献   

8.
我们自1975年以来采用自拟茵陈汤治疗黄疸型肝炎30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306例病人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196例、女110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5岁,平均年龄32岁;中医辨证均属阳黄,其中热重于湿型206例、湿重于热型67例、湿热并重型33例。 二、治疗方法 基本方:茵陈、车前草各15g,大叶金钱草、金银花、黄芪各20g,郁金、甘草各10g。每日1剂,煎水300ml分2次服。15~20天为一疗程。热重于湿型原方药量加倍;湿重于热型加苍术、厚朴各10g;湿热并重型加赤芍、丹皮各9g,板蓝根30g,黄连6g。  相似文献   

9.
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病,临床上可分为干脚气(干型,以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为主)、湿脚气(湿型,以水肿为主)及混合型3型.湿脚气临床表现为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严重者导致心脏病变,初起心悸,气促,甚至心包、胸腔积液,常发生右心衰竭,甚至全心衰.笔者1994-1999年运用鸡鸣散加减治疗湿脚气21例,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悄病的病理改变是当液代谢失调,而脾胃功能失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肾气不足亦不可忽视。辩证分为胃肠实热、脾虚湿阻、肾气不足和肝郁气滞甲型,主要治疗方法有清泻胃肠实热、平调脾胃功能、补益肾气、通调水道、疏肝理气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胶体磨法包合肉桂油,考察包合物的稳定性.方法:采用胶体磨法、气相色谱法,以桂皮醛含量为考察指标,分别对肉桂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和混合物进行强光照射、高温和高湿试验.结果:在光、热、湿等因素影响下,包合物中桂皮醛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混合物中桂皮醛含量均明显下降.结论: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具有较好的抗光照性、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其稳定性明显优于单纯肉桂油混合物.  相似文献   

12.
王亿平认为,慢性肾炎病机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湿、热、瘀毒之邪为标。治疗上多以补肺健脾益肾及清热祛湿化瘀立法,注重标本兼顾,临床多选用兼有化湿利水之效的补益类药物如黄芪、白扁豆、白术,并佐以理气之品以治本;运用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淡渗利湿,车前草、黄柏、白茅根、栀子等清热,并配以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以治标。此外,还应重视日常调护,防止药物伤肾。  相似文献   

13.
三、暑邪 1.为病特点:长夏多暑湿,其为病虽有偏盛之分,但与火证、热证相似。因为夏令热邪,性属火,火热为病易耗气伤阴。 2.暑眼病鉴别诊断: ①热盛于湿: 全身证候:全身无力,口渴溲赤,壮热烦渴引饮,心烦自汗,尿少,舌质红,脉洪大等。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在论治急症方面,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现特就此作一剖析。 暴热 一为温疟,此疟“无寒但热”,虽被列为疟病的一种类型,实为疟病的发作阶段,其时热甚寒微,乃阳明里热已盛而太阳表邪未尽,治用白虎加桂枝汤,重在清解阳明,兼顾达邪发表。二为中暍燥化证,中暍即伤暑,暑多挟湿为患,暑热多汗又使人  相似文献   

15.
中医病因有“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之分。瘀血内停,阻滞气机,使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可致风、寒、湿、燥、热五邪内生。临床实践表明,瘀血对“内生五邪”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杲在《脾胃论》中,首创阴火论,立“甘温除大热”之法,创补中益气汤。后世对其甘温除热之病机众说纷纭,不断发展李氏之阴火论。提出血虚发热;气虚中气下陷,伏留化火;脾胃气虚,外邪入侵;气虚湿阻郁而化热;发热乃虚阳外越;气虚及阴,阴虚则生内热等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17.
“气虚生毒”理论认为,胃癌前病变发病源于气虚,虚气留滞导致痰、湿、热、瘀等病理产物蕴积,日久则化为诸毒,侵袭脏腑经络而致病。基于胃癌前病变虚实夹杂、毒邪纷争的病理特点,治疗应在益气培元的基础上灵活施以解毒之法,包括利解湿毒、清化痰毒、清解热毒、通化瘀毒及攻除癌毒等治法,同时应注重调肝理气,协调脾胃气机升降,使正气得扶,毒邪得除。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乃黄疸病的发病机制。黄疸发病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理基础是湿,病位主要在脾及血分,又与肝胆密不可分;祛湿、清热、活血等方法贯穿于黄疸治疗过程始终。  相似文献   

19.
刘健认为,类风湿关节炎脾胃亏虚为其本,风、寒、湿、热、瘀为其标。该病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痰湿内蕴,瘀血阻络。治疗上,应权衡标本缓急,以健脾化湿通络为法,重后天之本,分期分型论治,并重视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储全根认为,毒与瘀、热、痰、湿相结合,是痤疮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治疗上以解毒为基础,或清肺凉血解毒,或活血化瘀解毒,或祛湿化浊解毒等;并注意清利并行,畅通三焦。处方上注重灵活选用不同解毒药物,善用对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