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李杲在《脾胃论》中,首创阴火论,立“甘温除大热”之法,创补中益气汤。后世对其甘温除热之病机众说纷纭,不断发展李氏之阴火论。提出血虚发热;气虚中气下陷,伏留化火;脾胃气虚,外邪入侵;气虚湿阻郁而化热;发热乃虚阳外越;气虚及阴,阴虚则生内热等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脾胃论》的基础上,作者等围绕脾胃内伤学说的主要病机——脾胃气虚、脾阳下陷、阴火上乘,通过临床分析法对“脾虚”证本质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于后,并就一些问题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药组成,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效。凡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诸证,若能审证确切、加减得宜,投之无不效者。笔者秉东垣之妙法,谨守病机,应用于儿科诸证,疗效满意。兹录数案...  相似文献   

4.
气虚发热是内伤引起的一组虚热,治疗主以“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证诸临床,疗效确切。究其气虚发热的机理,各家说法尚不统一。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内科学》内伤发热篇中罗列五种:一是认为脾气虚陷,中焦虚寒,因之虚阳外越而呈热象:二是认为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蕴为湿热,促使下焦阴火上冲而致发热;三是认为气虚则卫外不固,感受外邪,正邪相搏而发热;四是认为中气虚则不能生血,致血虚而发热;五是认为阳气不  相似文献   

5.
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称“月水来过多”。金代刘完素《黃帝素问宣明论方》首次将“月水过多”作为病名单独列出。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将月经过多病机分为血热、痰多、血虚,奠定了该病辨证论治的基础。月经过多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气虚不摄、血虚不固、血热妄行、虚寒不摄、情志内伤、痰湿阻滞,治法以益气摄血、补血养阴、滋阴凉血、温经止血、疏肝健脾、化痰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6.
“下者举之”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针对中气下陷之证采用的一种治疗原则。临证每选用具有升清、举陷、补中、益气、发散、温阳、收敛、固脱等功效的药物组合成方,遵“逆其病而治之”的原则,广泛治疗因脾气、肺气、肾气、胃气下陷,冲、任、督、带脉气衰微而导致的诸如泄泻、痢疾、淋证、癃闭、疝气、遗尿、便血、尿血,各种内脏下垂及妇科崩漏、带下、滑胎、阴挺、不孕等疾患,故极有实用价值。今不揣浅陋,将临证运用此治则的心得简介于后,仅供参酌,不当之处,祈请指正。 一、急性菌痢,“逆流挽舟”速效 痢疾证,自刘河间倡“治诸痢者,莫若以苦辛  相似文献   

7.
甘温除热法是重要的中医治法,是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即运用性味甘温的方药治疗脾胃阳虚、水火气机升降失调或气虚、阳虚等所致的阳损及阴,出现发热表现的一种治疗方法。甘温除热法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成熟于《脾胃论》。甘温除热法为后世的内伤发热治疗提供了广阔思路,在此基础之上推衍出补脾胃清湿热法、益中气除余热法、健脾清肝治疗脾虚肝郁之热证法等,使发热的病机理论更趋完善与实用。  相似文献   

8.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风门》汇集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的思想。金元之前,《黄帝内经》等记载以风邪外中为主,认为中风为外感所致;金元时期,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三人主张内伤生风,认为中风为内伤所致;金元之后,对《黄帝内经》中风理论与“三子”中风理论之辩论展开,以王安道、张介宾为代表者,认为当分论“真中”“类中”,而以虞抟、喻昌为代表者,则主张合论“外感中风”与“内伤中风”。治疗规律则是以治外分浅深虚实,治内别火盛寒盛、气虚血虚,预防主张“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  相似文献   

9.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创制的名方,功专益气通络,活血化瘀。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试用教材《内科学》将其列于中风后遗症条下,显然是有道理的。然而,笔者认为使用本方的主要依据乃在于是否属于气虚血瘀。是,则得矣;否,则失矣。兹举  相似文献   

10.
《五十二病方》"婴儿病痫方",是中医学史上有关"痫"的最早记载.《黄帝内经》中与痫证相关的病名多达9种,突出患者痫发时躯体动作异常的特征.唐代《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癫痫的病名.至宋代《幼幼新书》列癫痫专条.历代医家对于癫痫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热""惊""痰",临床上多为诸型交错互见.癫痫病位在脑、肝、心、脾、肾.气机失调贯穿癫痫全病程,而痰热互结是癫痫的关键病机,此外,风火相盛、气虚生惊、邪毒入络、瘀血阻窍是癫痫的常见病机.发作期以心肝失调、逆气上冲为主,休止期脏腑失和、邪气潜伏,恢复期脏腑气血基本调和,余邪未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中国城市女性的体质状况,为个体化养生养美服务。方法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9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召集女性志愿者2 241名,以网络问卷的方式对受访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调查,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判定中医体质类型。按年龄段、职业、婚姻状况和地域进行分层,考察9种体质类型的频数分布。结果 中国城市女性平和质占21.95%,在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婚姻状况和不同地域的女性偏颇体质频数分布中,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频数居前3位。结论 应针对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对中国城市女性开展养生养美等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12.
"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为狐惑病证候表现之一。后世医家对面目证候的病机论述多推崇赵以德之论而作"虫蚀"解。现行《金匮要略》教材将该句释义为面部和眼睛的颜色一会儿变红,一会儿变白,一会儿变黑。通过对"面目""乍""蚀"字的剖析及对狐惑病病因的探讨,发现该病与虫蚀无关,而是与脾胃湿热气虚而化火相关,并应将原句释义更正为"面部的颜色有的红,有的白,有的黑"。  相似文献   

13.
淤,它是一种病理产物.当机体受到外伤、寒邪、热邪等的侵袭,或心、肝、脾的功能发生障碍时,导致气虚、气滞,使血液运行不畅,形成淤血,可出现麻木、疼痛、肿块,淤斑、肌肤甲错、脉沉涩等症状。仲景师承《内经》,根据淤血之寒热虚实,兼气兼水,及轻重缓急,揭示了具体的治淤法,今归纳为8法,现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用鸡内金,堪称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用鸡内金合生酒曲治胃脘硬物堵塞,配柴胡疗肝积肥气,伍红娘、三棱等治胃中淤痛,与白面、芡实等治高年气虚痰结发为胸满胁痛,和山药、白术、生地相伍治女子血枯不月等等,足以说明。 综观《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深觉张氏用此诚可谓灵思巧变,得心应手。概其应用功效,约有如下三端:  相似文献   

15.
心功能不全的病理变化概括为心气亏虚、淤血阻滞、水液蓄留的气、血、水病变,但以心气虚为本,血淤、水肿为标,且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为病,相互转化。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都证实了心气虚与心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相关,心功能减退可作心气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理论研究·试析标本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王茎(1):1《金匮要略》活血化瘀方剂组方用药规律探析……………………………………………陈文(1):3方剂配伍中的动静开合规律探讨……………周子洋(1):5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探析………………………胡建鹏,程红,郜峦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对于癌瘤的诊治与其它疾病一样,亦是遵循辨证论治原则的。其治疗大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早已指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损者益之”。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根据各种癌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气滞型、血瘀型、痰湿型、热毒型、气虚型、血虚型等,分别处方遣药。并针对不同的癌症,采取辨病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笔者部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结果表明,气虚者全血比粘度、体外形成血栓的长度和重量,均较健康对照组增加(P<0.05~0.01);独参注射液可改善气虚症状,增加心搏出量、每分钟心输出量、每搏指数、心脏指数、左心室有效泵力、有效血容量,降低全血比粘度、全血粘度、微循环半更新及滞留时间、体外形成血栓的长度和重量,并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证实了气虚致瘀、益气祛瘀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载有“心在志为喜”,“喜”属火而归于心,适度喜乐可助心行血以养神,并可改善由心气虚所致的悲忧状态。现代医学习惯性地将“喜”视为一种良性情绪表现。然而“过喜伤心”易导致喜证的产生,其病机主要与心火旺盛有关,病性多为实或本虚标实。“喜伤心”相关理论对癫狂、胸痹、心悸、不寐、郁证等心系病、神志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170例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的临床证候分析,比较中年和老年该病患证候特点的异同。方法:将所有病例按年龄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分别统计其症状、舌脉表现,并进行辨证分型。结果:两组均以气虚血瘀证候突出。老年组常数证合并出现,而中年组证候则相对较单纯。结论:气虚和血瘀无论在中年或老年脑梗死患的发病中还是病理机制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年人气虚血瘀,为素体已虚,致内邪滋生,包括瘀血;而中年人之气虚血瘀,为素体偏实,瘀血内生,气虚常作为诱发因素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