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科试题一、解释:(20分,每题5分)1.脏腑病机: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活动的病理变化机制(5分).2.脏腑病证: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候(5分)。3.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喘间有哮鸣声为主证(1分)。发病机理,主要在于痰气交阻,闭塞气道,肺失升降之职(1分)。发作时多表现为实证。因其见证有寒热不同,故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简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技能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简化OSCE对某高职院校的126名学生内科护理技能进行评价,简化OSCE包括设置3个OCSE考站、训练学生标准化病人及考试安排.结果:简化OSCE考核成绩为74.017.89分,与基础课成绩、其他课程技能考核成绩均呈正相关(P<0.05);OSCE三个考站的平均难度为0.74.结论:简化OSCE能够用于高职院校内科护理学的技能评价.  相似文献   

3.
对小儿肺炎喘嗽的治疗中西医各有优势,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治疗该病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中西医结合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中西医学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不能违背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从"证"论"病"是治疗肺炎喘嗽的基础,中西医应合分并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中西医优势互补,科学有效地指导治疗肺炎喘嗽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思维素质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中医大学生整体思维水平,激发其学习的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形象思维是普遍存在于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其在中医大学生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等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笔者拟对如何培养中医大学生形象思维试...  相似文献   

5.
<疡医大全>是清代著名中医外科学家顾世澄所撰,完整体现了顾氏外科学术思想:重视基础理论,以"经"解"经";强调整体观念,内外结合;搜集验方秘方,注重制法;借鉴前人疡科证治,善于创新;治法实用,启迪后学.顾氏的外科学术思想与主张,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血分证与血证均有出血的临床表现,以及热盛动血的核心病机,但血分证可由疠气所致,而血证多以脏腑内伤为主要病因;血分证属温病范畴,而血证属于中医内科范畴。血分证与血证在治法上有相似之处,二者在治疗上均谨守“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之病机,但清心开窍、熄风止痉的治法为血分证所特有。临床治疗上,血分证与血热证均可以犀角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但血分证需加开窍、熄风药物,而血证需加养阴清热药物。  相似文献   

7.
“主要脉证”语出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中医内科学》总论篇中,其在阐述气血、风寒燥火、痰湿饮、六经和卫气营血、脏腑的病机病证时,于每一证型下,列病机概要、主要脉证、治疗法则、方药举例等项,据1985年版《中医内科学》统计,“主要脉证”的使用频次达79次之多。笔者认为,将“主要脉证”作为中医专业的术语使用,其欠妥之处,概之有三点。 1.脉无主次之分:历代医籍关于脉象种类的记载不一,《脉经》提出24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16种脉象,《濒湖脉决》提出27种脉象,而近代则多从28种脉象予以阐述。它们是通过部位、频率、形态、节律等方面来体会认识的。由于病变机体的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兼挟,病位、病性有变化,临床上常可见到相兼脉,亦称复合脉,如浮紧脉、沉迟脉,但无主要脉、次要脉之说。再者,总论篇中所述79种证型的脉象,实际上是该证型的带见脉象,且多为相兼脉,当无潜在的次要脉,故说“主要脉”似欠妥。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梁兴伦,娄彦兰,韩明向(附属医院内科合肥230031)关键词高血压病,中医辩证,证,客观化祖国医学传统的辨证模式多是以患者的主症、舌苔和脉象作为主要依据。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提出了对“证”的客观化要求。在高血压病的辨证分...  相似文献   

9.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相对成熟,模型复制方法较多,主要有化学法、免疫法、复合法、基因模型、细菌感染模型。而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主要有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寒热错杂证模型,其复制方法多以“病证结合”为基础。这些病证结合模型存在较多问题,如部分动物模型研究过于集中,评价指标缺乏客观性及科学性,模型可重复性不强。因此,总结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模型复制方法,对探究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临床护理体会黄一心(芜湖市中医医院244000)关键词:中医护理学;辨证施护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临床实践,谈谈中医临床护理的点滴体会。1辨证施护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根据“证”作为治疗依据称“辨证治疗”。目前中医临床诊治模式有3种:一是病证相结合的方法;二是以辨证为主的方法;三是以辨病为主的方法。本文从诊治模式出发,就辨证治疗临床应用作一剖析。1病证相结合中的临床应用作者简介:王建青,女,35岁,讲师病证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12.
1998年的全国高等中医教育临床教学工作会议强调,中医临床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中医知识和技能为主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强化临床基本功训练。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把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作为临床教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粤港地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分布情况;为制定粤港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的临床辨证标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广东省境内包括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及香港地区常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填写"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调查表",将收集的数据应用Epidata2.1软件建立数据库,经核对后转化为SPSS数据库,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按频次高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及其他证型;五大区域各证型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51.016,P=0.000).结论:本组EH证候特点与<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文献分析认识基本一致,但粤港地区阴阳两虚证更明显,考虑与"南方多热,病多伤阴,沿海潮湿多伤肝脾肾"的地理致病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医外科学是具有特色的临床学科,其涉及范围广,内容繁杂,二级学科多,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将多年来从事中医外科教学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一、让学生明确学习中医外科的目的要求。中医外科学有其独特的  相似文献   

15.
咳嗽是内科的常见病证,临床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韩明向教授祛风法治疗外感咳嗽的学术经验,笔者已撰文总结.内伤咳嗽除肺脏自病外,多由他脏及肺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皖北地区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和证候特点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制定统一的临床观察表与调查方法,用Excel建立相关数据库,对症状、体征和证型的频数分布进行统计.结果:皖北地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经血感染;临床症状以乏力、气短为最多见;HIV期以气血两亏型为最多见,AIDS期以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和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为前4位复合证型.结论:AIDS中医临床症状特征是"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气血津液俱亏,湿毒瘀虚同在",证型特征是"复杂多变,以虚为本,多脏腑受累",病情呈现渐行性发展、渐进性加重之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家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学科目录时提出的,包括了高等中医院校原有的《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和《温病学》3门课程。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建立,实为中医教育体系的改革举措之一,它必须有适合其学科特点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现行的《温病学》教材从基本理论到临床实践,已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温病学的各个方面,尽管某些内容还存在商榷之处,但总体来说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筛选的古代91本医籍中的 1 040 条情志病证医案为研究对象,采用 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03建立情志病证医案数据库,规范录入数据,运用频数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古代情志病证治疗常用药物为健脾、安神、清热化痰、养阴、行气解郁类药物;其中,化痰、健脾、安神药物常被联合使用;调肝是中医情志病证的重要治法.结论:古代中医治疗情志病证的组方用药具有一定的规律,并受到历代经典名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下利证是<伤寒论>重点论述的病证.<伤寒论>对下利证的论述具有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细致入微的特色.特别是<伤寒论>第159条,不仅详细阐述了临床上常见的4种下利治法,即辛开苦降法、温中散寒法、涩滑固脱法和澄源分流法,并通过以上4种方法的论述引出了仲景辨证论治下利的治疗思路,充分体现了仲景治利"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的论治精神.  相似文献   

20.
痰病证治     
痰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瀚的医籍中有较详细的记述。从临床角度来看,痰之为病,既多且杂,变幻百端,堪为临床各科常见的一大病证。故深入研讨痰证的理论及其证治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