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氏治血四法,止血以调气为主,侧重泻实降逆,不废补虚升陷;消瘀分别部居,强调“瘀血去则新血已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宁血首当宁气,着意澄本清源,调和脏腑气机;补虚(血)以补脾为主,补肝为要,补肺为先。  相似文献   

2.
《温疫论》郁热的形成与感染疫邪有关,误治可加重郁热。郁热可分卫分、气分、营分的无形郁热和燥屎、积滞、热瘀导致的有形郁热。卫分无形郁热可用柴胡清燥汤“发之”。气分无形郁热可从吐、下、汗解。营分无形郁热可治以养营阴、透热转气之法。营分燥屎热结者,治以承气汤;积滞郁结者,治以芍药汤加大黄;热瘀互结者,轻则治以调胃承气汤,重则治以大承气汤;热减瘀血不去者,继以桃仁承气汤;瘀去热仍在者,治以犀角地黄汤。阐明《温疫论》无形郁热和有形热结的病机和治疗方法,可丰富吴又可学术思想和温疫学说,促进疫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构建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大黄始载于《本经》,谓其“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历代医家都十分推崇大黄,而妙用大黄者当推仲景为第一人。细察《金匮要略》、《伤寒论》方剂,大黄入方30首,其中《伤寒论》15方,《金匮要略》15方。仲景用大黄,所蕴法度,寓意颇深,证之于临床,疗效颇验。今不揣冒昧,对仲景应用大黄探析如下。 1 用途 1.1 泻下攻积大黄具有较强的泻下攻积作用,仲景治疗阳明腑实证,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大承气汤中,大黄泻下实热,芒硝润燥软坚,厚朴、枳实破气导滞,为泻下峻剂,适用于肠腑燥实重证,患者日晡潮热,手足氵戢然汗出,谵语烦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至喘冒不得卧,舌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迟实。小承气汤用大黄、厚朴、枳实,以宣通气机,轻泻实邪,和降胃气,为泻下和剂,适用于肠腑燥实较轻,患者不大便或大便硬,谵语潮热,腹部胀满或痛而不甚,舌苔黄垢,脉沉实而滑。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甘缓养胃,大黄泻下实热,芒硝润燥软坚,为泻下之缓剂,适用于邪热初传阳明,肠中燥热,胃气不和,患者不大便,腹胀满,或热结旁流,蒸蒸发热,心烦,谵语等。另外,麻子仁丸以麻仁润肠燥,芍药滋脾阴,大黄、厚朴、枳实行气泻实,杏仁降肺气,为下法润剂,适用于脾约证,患者胃中有热,脾阴不足,脾的输布津液功能被约束,以致肠中干燥,大便秘结,患者无潮热腹满疼痛等证,仅有大便秘结,不宜承气汤攻伐,而宜麻子仁丸润下。  相似文献   

4.
血瘀学说始于《内经》.如《灵枢》中“恶血”即为瘀血最早的记载.《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痛,寒中,恶血在内,月行善掣节,节时肿”,“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所以,《内经》虽无瘀血一词,但有恶血、留血之称,并在一些篇章里谈到瘀血产生的原因及瘀血导致的症状.在治疗上,《内经》也提出了基本原则——以疏决通导为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这些记载给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启发,一直指导着临床和科研工作. 与《内经》同时期的《治病百方》(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第5方即“□瘀方”,该书还记载了早于《本草经》的许多中药,其中有活血化瘀的当归、丹皮、大黄、牛膝、川芎、虫等.可见活血化瘀法,在此之前已被用于临床.我国第一部中药书籍《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至今仍经常使用的活血化瘀药约30余种. 汉代张仲景是血瘀学说的奠基人.他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总结前人的经验,首先提出了“瘀血”这个名称,并在治疗蓄血、血痹、虚劳、症瘕、产后腹痛等疾病中,叙述了瘀血的几种主要症状及脉象,在其他篇章中谈到了瘀血产生的原因和治疗;在《伤寒论》的太阳和阳明病篇中,对血瘀证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他首创了瘀血的辨证论治和方剂,制定了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方剂,开拓了杂病、伤寒和妇科瘀血论治的新领域,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药树立了典范.这些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医学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不但系统地论述了温病的证治,而且在方剂的化裁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全书载方205首。现就其中某些方剂的化裁作如下研讨。 一、银翘散 《条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加减,创制了辛凉平剂银翘散,用于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之候。全方清热而不凉遏表邪,透表而不强行发汗,有轻以去实之能,无助热伤津之弊。此方的化裁有如下情况: 1.在卫营同病或太阴温病内传营血时,将银翘散或除去其中辛散发表之品与清营凉血之品配用,一是治疗太阴温病,二是借其轻清透邪之力,协助清营凉血之品以解营血邪热。如:(1)银翘散  相似文献   

6.
气虚发热是内伤引起的一组虚热,治疗主以“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证诸临床,疗效确切。究其气虚发热的机理,各家说法尚不统一。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内科学》内伤发热篇中罗列五种:一是认为脾气虚陷,中焦虚寒,因之虚阳外越而呈热象:二是认为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蕴为湿热,促使下焦阴火上冲而致发热;三是认为气虚则卫外不固,感受外邪,正邪相搏而发热;四是认为中气虚则不能生血,致血虚而发热;五是认为阳气不  相似文献   

7.
淤血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对妇科尤为重要。妇女以血为本,举凡经、带、胎、产诸病,不论虚实寒热,最后均可导致气血淤结。唐容川说:“女子胞中之血,一月一换,除旧生新,旧血即淤血。”故淤血阻滞为妇科最常见的发病机理。现就有关妇科的淤血证治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瘀血汤出自《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主治“妇人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之症。笔者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收效满意。基本药方:制大黄3~6克,炙地鳖虫4.5~9克,桃仁、柴胡各9克,郁金12克,丹参、鸡血藤各15克,枳壳10克.加减方法:伴胸闷、腹胀、纳呆,苔白腻或黄腻等湿阻证者,可加厚朴、陈皮、甘露消毒丹(包)各9克;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相似文献   

9.
张某,女,35岁,教师,1987年4月13日初诊。患者14岁月经初潮,平素为(3~4)/(28~30)天,4个月前因忧思忿怒而月经愆期,量少色黑,曾先后服用逍遥丸及活血调经药多剂罔效。近2个月月经未来,妊娠试验(一),精神苦闷,常喜叹息,口干不思饮,食欲欠佳,脘腹胀满,脐周常胀痛,能触及一3×5cm的包块,质硬、边缘清楚,疼痛拒按,经某医院作“B超”检查,提示“无病理实质性包块探及”。血常规检查:红细胞4.09×10~(12)/L,白细胞3.8×10~9/L,血红蛋白126g/L,血小板93×10~9/L。舌暗红,边有瘀斑,苔薄腻,脉弦缓。证属瘀血阻滞胞宫之闭经,法当破血祛瘀通经为宜,宗《金匮要略》下瘀血汤加味:制大黄、地  相似文献   

10.
《五十二病方》"婴儿病痫方",是中医学史上有关"痫"的最早记载.《黄帝内经》中与痫证相关的病名多达9种,突出患者痫发时躯体动作异常的特征.唐代《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癫痫的病名.至宋代《幼幼新书》列癫痫专条.历代医家对于癫痫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热""惊""痰",临床上多为诸型交错互见.癫痫病位在脑、肝、心、脾、肾.气机失调贯穿癫痫全病程,而痰热互结是癫痫的关键病机,此外,风火相盛、气虚生惊、邪毒入络、瘀血阻窍是癫痫的常见病机.发作期以心肝失调、逆气上冲为主,休止期脏腑失和、邪气潜伏,恢复期脏腑气血基本调和,余邪未尽.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脑卒中以"瘀血阻滞、脉道不利"为基础,在"血溢脑脉之外"后相继发生瘀血压迫脑髓,内风化火上炎,瘀血化为痰水上蒙清窍,毒损脑髓的病理过程。诸邪弥漫脑腑,阻遏脑络气机,脉道不利,血液减少,脑髓不充,诸症蜂起,实为脑窍被扰失养所致。根据叶天士胃腑"以通为补"的理论,通调脑之气血阴阳,去瘀生新,恢复脑司元神之职,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张志秋医师,年近八旬,行医、任教五十余载,学验丰富,善用攻下,临证应用大黄尤有独到的经验和见解。本文仅举述点滴,以飨读者。 大黄素有“将军”之称,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明代张景岳推其为“良将”。在临床上张老甚为赏用。他指出:“《伤寒论》,《金匮要略》有30个方用到大黄,可见古人应用之广,对于寒、热、虚、实之证均可配伍治病。  相似文献   

13.
当归贝母苦参丸为仲景治疗“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证之主方。《张氏医通》释之曰:“此小便难者,膀胱热郁,气结成燥,病在下焦,所以饮食如故。用当归以和血润燥,贝母以清肺开郁,苦参以利窍逐水,并入膀胱以除结热也。”综观此方药味及其配伍,乃苦辛同用,宣清兼施,利湿之中有  相似文献   

14.
甘苦合化法是指苦寒药和甘寒药相配,以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且养阴药常数倍于清热药,使清热而不伤阴的治疗方法。甘苦合化法在《温病条辨》中被广泛运用,涉及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适宜病证包括小便不利、下痢、大便不通以及热伤营血诸证,病机均包含热盛阴伤,治当清热养阴。具体运用时,可加入咸寒、酸寒之品,配合苦寒药增强清热凉血的效果;亦可加入酸味药配合甘寒药以酸甘化阴,增强养阴的作用。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加强清热力度,火热毒盛者当以清热解毒为先;伤及阴血之时,又当注意凉血养血,尚可配合益气之品以益气生津、益气生血。  相似文献   

15.
鼻衄、红汗与倒经虽然均见衄血,但在概念、病机、治则上有异同,为此试作如下辨析。 基本概念 鼻衄,又称衄或(鼻丑),当大量衄血不止时,亦称鼻洪。早在《内经》就有鼻衄的记载,并且对其病因病理作了阐述,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因此鼻衄的产生是各种原因引起鼻部阳络损伤的结果。 红汗之名,始见于清·唐容川《血证论》,曰:“有伤寒失汗,邪无出路,因由血分泄而为衄,此名红汗。”它是伏邪外泄所引起,致衄机理与汗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邪气外闭,阳郁太甚,  相似文献   

16.
三、对照《本经》序文三品定义来确定《本经》药物三品位置 《本经》云:“上品一百二十种,中品一百二十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 但《证类本草》目录白字本经药,经统计,上品是一百四十一种,多二十一种;中品一百一十三种,少七种;下品一百零五种,少二十种。 为什么会有多有少呢?就是因为三品位置被移动的缘故,使《本经》药物三品数字不符。为着使《本经》药物三品数字符合,对《证类本草》白字本经药三品位置,必须重新研究。研究的方法,就是用《证类本草》白字序文上、中、下三品定义,对《证  相似文献   

17.
妇科验方选     
通经散组成:当归、赤芍、红花、桃仁、炮山甲、乌药、刘寄奴、川牛夕、、三棱、莪术各10克,肉桂3克,川芎5克,丹参12克。功用:理气活血,逐瘀通经。主治:月经后期、闭经。方义:芎、归、赤芍活血调经;肉桂、乌药温经理气;桃、红、棱、莪活血通经,逐瘀消瘕包块;山甲、牛夕通经祛瘀达下;刘寄奴辛苦微温,破血行瘀,下气兼逐水;丹参功同四物,祛瘀生新,疗经闭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与《灵枢》、《素问》关系,晋·皇甫谧认为是由《黄帝内经》一部书变成《针经》、《素问》二部书。元·吕复和清·姚际恒则认为《灵枢》、《素问》是汇聚而成。本文考析认为:《汉书》之后的东汉时期医经七家曾经历了一次改纂过程,可能由医经七家被分别集纂成《灵枢》、《素问》、《难经》,一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9.
论热入血室     
热入血室一证,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原文有四条,概括了热入血室的成因、症状、治法及预后。由于文字过简,后世医家因之有不同注解。笔者师先贤之训,就个人体会粗陈管见,敬俟斧正。 概念 要清楚热入血室的概念,必须首先明确血室的含义。古今医家对此讨论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冲任说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曰:“室者屋室也,谓可以停止之处。人身之血室者,荣血停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即冲脉是也。”近代医家蔡氏亦宗其说,认为血室即为冲脉血海。  相似文献   

20.
我科从1988年至1992年5年间,运用《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疗肛裂患者31例,收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31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47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5年。肛门局部检查可见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其中后位肛裂15例,前位肛裂7例,前后位都有者9例。属早期肛裂22例,慢性陈旧性肛裂9例。全部患者均有便秘症状。 二、治疗方法:药物组成:玄参、麦冬、生地黄各15g,生大黄(后下)、芒硝各5g。便血加炒地榆、炒槐花;痛甚加枳壳、延胡索。 每日1剂,水煎服。若药后大便次数增多、便溏,可将大黄改为先煎,并适当减量。 三、治疗结果:经上方治疗,治愈(裂口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