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拜读贵刊1982年第1期所载“‘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辨析”一文,颇受启发。我们同王锡安同志一样,对历代医家注释都感觉不甚满意。我们认为,正确理解这段经文的关键,是首先弄清“阳病”、“阴病”的概念。“辨析”一文虽然从多方面对经文作了探讨,但对“阳病”,“阴病”的概念仍含糊不清,如文中说;“阳盛固属阳病,阳虚也应是阳病……阳病既可以治阴也可以治阳”等等,给人的印象是模棱两可。为此,我们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为商榷。  相似文献   

2.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阴阳学说表述自然界中的气候现象和植物生长变化,以及人体生理病理活动的内容,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由于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拟就此作一分析。一、历代医家的注释:唐·王冰说:“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此处的“天”、“地”,颇不具体,有似未解。明·张景岳说:“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阴阳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  相似文献   

3.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4.
口苦是一自觉症状,其所以能产生,正如《素问·奇病论》云:“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及《灵枢·四时气篇》:“胆液泄则口苦。”由此而知之,临证多从火热证辨治。其病因机制有三:一是外感邪入少阳;再是内伤肝胆郁热;三是痰热内扰。治法均宗“热者寒之”之旨,或以小柴胡和解泄热;或以龙胆泻肝汤清泄肝胆;或以黄连  相似文献   

5.
《景岳全书·伤寒典》对于外感病有着一套极其精辟的见解。笔者过去曾撰有《谈张景岳对外感病的认识与发挥》一文,现在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来再作进一步讨论与研究。 一是论厥 自来论厥,多以辨别阳厥与阴厥为首要。因此际病机多趋于危重阶段,如果一经误诊,处理不当,则变在俄顷。但问题是,阳厥与阴厥之间,是否绝无转化之可能呢?在前辈医家中,颇不乏把这一问题说得绝对化了的。试举清·喻嘉言《寓意尊》中“辨黄长人伤寒疑难危症治验并详诲门人”论厥的一段为例: “凡伤寒初起发热,煎熬津液,鼻干、口渴、便秘,渐至发厥者,不问而知为热也。若阳证忽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治疗不寐证的引阳入阴类药物的分类作用特点,为临床治疗不寐选方用药提供更多选择。方法 以中医资源网中药数据库为资料来源,以与“不寐”相关的中医术语为检索词,并通过界定引阳入阴的内涵,确定分类标准,筛选出各类引阳入阴类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具有引阳入阴作用的单味药46味、药对4对。结论 引阳入阴类药物针对不寐阳不入阴的核心病机,是治疗不寐的重要药物。  相似文献   

7.
跷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叶天士擅长采用奇经辨证方法治疗各种内科病,在治疗“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型不寐时提倡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加减。若病机包括“厥气客于胃”,则治以加减温胆汤类方;若病机包括“阳伤痰阻气道”,则治以加减外台茯苓饮。  相似文献   

8.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9.
《内经》灸治特点浅析任晓湘(四川省渠县人民医院635200)关键词:灸法;《内经》中图法分类号:R245.8;R221灸法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灸法是一种特殊的外治方法,在临床上既可单独疗疾,亦可配合使用。《灵枢·官能》篇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1666~1745)在祖国医学史上不仅以温病学家著称,而且对内科杂病亦颇有建树。对于疸病的治疗足可开人心窦,以为后学津梁。现就《临证指南医案·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版)剪录数案,归纳成八法,试析之。 一、宣腑湿热法 疸有阳黄阴黄之异,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分,虽病因皆以湿得之,但湿之转化具有双向性,一从火化为阳黄治在胃,一从寒水为阴黄治在脾,治脏治腑二者不容混淆。临床所见阳黄者多,治腑的方法也较纷繁,医者常用攻下,或者执一清利,每致阴阳两伤而变生他证。叶氏深明其理,提出:“当宣腑湿热,但不宜下”,如:  相似文献   

11.
西苑读书记     
天明则日月不明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谓:“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后世注家亦一直沿用其说。 我觉得“大明”、“小明”之说不可通。古代文献中,皆称太阳为“大明”。如《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郑玄注谓“大明, 日也”:《周易·系辞》云:  相似文献   

12.
《古今名医方论》和《内经博议》的作者署名新安东逸罗美。《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称:“罗美(十七世纪)清代医家……新安(今江苏新沂县)人。”上海中医学院《重刊珍本医书集成·内经博议》书目提要(1985年版)与此同。他们把“新安”说成是江苏省的新安县(今名新沂县)。最近王新华点注的《古今名医方论》(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年版)在“前言”中说:  相似文献   

13.
说起“治未病”,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它在预防医学上的重要意义。但是,中医学的“治未病”并不仅仅限于是一种预防思想,它更是一种治疗思想,而且是从较高的理论水平上研究提高疗效、更好保护机体的卓越的治疗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治未病”的涵义和“治未病”思想对外感病治疗的指导意义,作如下论述。 一、“治未病”的涵义 “治未病”一语的提出,最早见于《内经》,其后,《难经》、《金匮要略》亦有论述。  相似文献   

14.
阳和汤出自清·王维德撰《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肉桂、干姜炭、麻黄、生甘草七味药组成。本方功能温补和阳、散寒通滞,是治疗外科阴证的著名方剂。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极易伤阳。若阳气虚弱,失于温煦推动之力,则人体气血津液运行受阻,阳虚阴寒之病遂生。《内经》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阳和汤即宗其旨。方中重用熟地补血充脉,以鹿角胶养血助阳,再以肉桂温通血  相似文献   

15.
略论阴结     
阴结者,正虚火衰而大便闭也。与邪实火亢之阳结判若天渊。仲景云:“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阳结;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阴结恒属三阴,故《素问》有“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之论。盖以肝主疏泄,肾司二便,脾与胃脏腑相连,为病固当如是。观《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与“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二句,其义概可见矣。陈梦雷注云:“泾大便,溲小便。”此  相似文献   

16.
厥阴病质疑     
中医界对《伤寒论》中厥阴病的争议至今尚无定论,甚而有“千古疑案”之说。笔者认为欲探厥阴病,必先明其本质,本明则其它自可迎刃而解。《索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何也?歧伯曰:两阴交尽也。”因此,理解厥阴病应重在一个“尽”字。厥  相似文献   

17.
〔学术深讨〕”《金匾要略》治肺挚要略论唐宗海治血四法…·。。章升娥(1厂。2…………··。……,、…·王旭东(3)。17谈情志之变与肺郁 试论《内经》的妇科学成就及 ·,……………··、……·唐学游():5 贡献—…………··。··、·赵荣胜(8 )。19薛生白湿温病辨治浅析-试析。伤寒论》组方遣药的……… ··、……。··。。·。··郁觉初(1)。7 基本特点—………、…范仁忠(4):2略论阴结—··,……。………郝文轩(l)。9 对王冰援引《周易》注释《黄帝叶天士伤寒中寒门医案评议 内经素问》的研究一李 滨(4)。5… ·,……………………  相似文献   

18.
胞阻刍仪     
胞阻,中医妇科病名。首载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其云:“……有妊娠下血,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意言胞阻指妊娠下血腹痛。而后世对此病有歧义。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云:“夫漏胞者……亦名胞阻。”《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则云:“妊娠腹痛,名胞阻。“《女科综要》又云:“妊娠腹痛,又称胞阻、子痛……。”《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中则言:“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  相似文献   

19.
伏气温病学说《内经》探源杨钦河(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510407)关键词:伏气温病;《内经》中图法分类号:R228;R22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语,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医家大多认为是伏气温病学说的主要理论渊源所在,但...  相似文献   

20.
清·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近代医家推崇的温病学名著之一。该书凡例中说:“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称为原病篇。原病篇相当于全书的总纲,此篇引《内经》原文十九条,内容涉及温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其中针刺治疗热病条文有七条,尽管如此,但吴鞠通在上、中、下三焦篇中却没有一处是用针刺治疗温病的。那么,原病篇刺热内容与吴氏治疗温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