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以望、闻、问、切四诊为基本诊断方法,然而腹诊亦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腹诊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记载,到了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则已将腹诊作为辨证用药的重要参考依据。 日本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7年)就对我国古典医籍中记载的腹诊加以研究,指导临床,并涌现许多腹诊的专著,如《诊病奇候》、《腹证奇览》、《按腹图解》等。笔者在整理家父藏书中,偶见《五云子腹诊法》,认为其有独特的见解和一定的临床意义,现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胸腹诊属四诊范围,起自《内经》、《难经》,奠基于仲景,后世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为了便于临证应用,本文试就仲景著作中主要的胸腹诊内容作一归类辨析。归类的对象着重于已经构成胸腹诊专门术语的临床范畴。对于痞、满、痛等症状,则着重论述其与体征结合的辨证意义。由于日本“汉方医学”伤寒派腹诊基本上属于仲景胸腹诊体系,所以本文将其有关内容作补充性论述,以示胸腹诊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安医家孙一奎重视《内经》《脉经》及张仲景脉法,从"肺朝百脉"的角度对《难经》及《脉经》中寸口脉诊的机制进行阐释;突破《内经》的脉学候具体脏腑等理论,创"证候推移指论"拓展寸关尺候脏腑的运用范围;从元气太极角度探讨人体生理气机之变化,与脉之相应,创"脾胃和平之脉"理论;将人迎气口诊法与遍诊脉法相结合,总结为人迎气口脉、冲阳脉、太溪脉,运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伤寒论》397条文中,就有137条涉及脉诊,并专列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集中地论述脉诊,可见《伤寒沦》十分重视脉诊的应用,本文就此作一分析。脉诊在伤寒辨证中的运用1,以脉定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就十分注意运用脉诊来确定外感疾病的性质。如“辨脉法第一”指出:“凡脉大浮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  相似文献   

5.
《玫瑰门》与《宠儿》都是以女性为中心写作对象的当代小说,展现了东西方女性在历史社会中寻求生存发展的经验。本文通过两书比较,就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女性变态行为进行解读,阐述了存在于女性亚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生存哲学,即在历史社会环境的挟制下,女性以毁灭自我的形式所表达的乌托邦思想。  相似文献   

6.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是我国文献目录学史上比较重要的两部著作。本文通过对两书中所列篇目卷数的分析,认为其具有以下两点意义:一是具有辨体别名的作用:二是反映了当朝官藏书籍的存亡情况。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景岳全书·伤寒典》的研读 ,发现张介宾从诊法、证候、治法和方药诸方面均对《伤寒论》进行了补充 ,尤其对虚证 (阴证 )伤寒的证候及辨治内容 ,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伤寒论》 ,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迎寸口脉诊法在《黄帝内经》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医家对该法的理解逐渐偏离《黄帝内经》的本义,临床医家多采用“独取寸口”脉法,这与当时中国的儒家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9.
自从《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问世以来,国际学术界对马克思的自然观产生了广泛的兴趣.80年代初开始,我国学术界也广泛地关注这一问题,并出版了一些论著,但总的看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作为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就是其一.它最早见于《自然理论与现时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两书中,而后又在肖明老师主编的《哲学》和《哲学原理》中出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相似文献   

10.
在近期的研究成果中有两本特别令人关注的新作:一本是2004年出版的《当代实证犯罪学新编——犯罪规律研究》,另一本是2006年出版的《发展犯罪学——从传统犯罪到现代犯罪》。为什么两书并提呢?这是因为我觉得二者很像姊妹篇,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是以实证求证犯罪规律的产生和发展,后者是以实证探求犯罪的发展轨迹,都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都具有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内涵,而以对实践的实证为前提。《发展犯罪学》的主要特点有:  相似文献   

11.
舌诊起源甚早,在《内经》中已有描述,但语焉不详。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已有不少有关舌诊的记载,宋·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又特别列有“舌上苔第二十二”一章,把《伤寒论》中有关舌诊的条文加以汇集和说明。现据《伤寒论》、  相似文献   

12.
舌像诊断属中医“四诊”中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和特有的经验结晶。早在《内经》中就有了察舌辨证的记载。如《灵枢·刺节真邪》:“内热相搏,……舌焦唇槁.”《灵枢·热病》:“舌  相似文献   

13.
脉诊     
脉诊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通过脉象的诊察,可辨别疾病的病位,了解疾病的性质,推断病情的预后。脉诊方法有多种,现临床主要采用寸口诊法。 一、平脉:即正常人的脉象,其特点是和缓有力、节律均匀、沉浮快慢适当。但是,平脉常随年龄、性别、体质、环境、气候、情志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这点在诊脉时要注意。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是一部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医内科经典著作。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脏腑经络和四诊八纲等中医基本理论,创立了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对内伤杂病的治疗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贡献。笔者认为,《金匮》一书中,仲景关于杂病的治疗原则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续晓琼 《工会论坛》2007,13(1):153-154
颜之推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盛,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都表现得如火如荼,以儒学传家的颜之推虽不好玄虚清谈,但统治阶级的好尚和社会的时尚使他也不同程度地接受和吸收了道家文化,并融入到了他的思想体系中。《颜氏家训》中有很多处引用或化用了《老子》、《庄子》两书中的典故,现从书中梳理出引用之处,分析它们且力图从中找到一些社会的缩影和颜之推思想中的道家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李白《静夜思》家喻户晓,广为传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其中“疑”字,各选本均无注,初中语文第一册也未加解释。某些参考资料和赏析文章随文解释为“怀疑”,这是不准确的。按:“疑”字有“若、如、似、好象”等义项,在古代诗歌作品中,常作比况助词。《康熙字典人《中华大字典》等工具书中都有这种解释。今人徐仁甫《广释词》和王搭《诗词曲语辞例释》两书中也均有“疑”字的这种义项,所言甚详。兹再补数例:骆宾王《畴昔篇》:“舟移疑入境,掉举若乘波。”又《晚度天山有怀京邑》:“云疑上苑…  相似文献   

17.
1992年9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6条对抗税罪的犯罪构成及其处罚作了明确规定。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定,近年在司法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本文试就其中若干有争议的疑难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左传》与《史记》分别代表不同时期、不同体例史传的最高成就;在史传文体生成演化过程中,《史记》上承《左传》又加以发展,这种内在演化的轨迹在两书处理叙事时间的结构手法中体现出来:外部时间上,《史记》继承《左传》编年体式又加以发展,创造出“表”体记时法;内部时间上,《史记》继承《左传》注重故本化戏剧化的叙事传统,完成了故事时间向情节时间的转化;在故事与情节时间的具体处理方式上,《史记》以顺时叙事为主的传统亦来自《左传》。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该书生动描写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其中就包括运用中医药诊治疾病的详细描述。书中一些医案记录详细,提及的方药有些至今在中医临床中仍有应用,深入研究这些医案及方药,对中医学术研究、继承与发展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养阳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而对其养阴法论及者较少。其实,作为一部阐述外感疾病辨证施治专著的《伤寒论》,对于养阴法的运用非但极为广泛,而且很有见地。本文仅就《伤寒论》有关养阴法运用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两方面的足够重视。一、益汗和阴太阳中风为外感疾病初期证候,其病理特点为“阳浮阴弱”(12条),表现症状为恶风发热、汗出脉缓,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