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也是祖国医学的精髓.正确的辨证论治,必须以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为思想指导,以临床证侯为客观依据,准确地选方用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典范,要掌握其书中辨证论治的理论和规律,就必须对其所论述的每一个证侯给以真正的认识和确切的理解。古代《伤寒论》注家虽然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工作,但有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所称饮证,是指水液在体内不能正常运化输布,停留于某些部位所致的病证。《伤寒论》一书中,虽未见有关该证的专题讨论,但对其病因病机,尤其是辨证施治的论述却遍见于六经各篇。据笔者统计,《伤寒论》中治疗饮证之法达19种,所创方剂合15首。这些治疗法则的确立和方药的具体运用,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至今仍为医家广为采用。现仅就《伤寒论》理饮之法及其应用作一归纳分析,并初步总结其立法、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临床特点.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风、火、痰、虚、瘀"是该病的致病因素,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该病起病急,证候复杂多变,传统的诊断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中医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肝炎,中医多认为系湿热内蕴所致,治以清热利湿。但由于其有急、慢性之分,迁延日久还可能发展成肝硬化,因此治疗不可执其一端。现将笔者临证治疗体会简介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急性肝炎治拟清热利湿 初起时巩膜及小便发黄,继之波及全身,或有寒热,厌食,倦怠乏力,肝肿大有压痛,苔白腻,脉濡数。此为湿热交阻于  相似文献   

5.
实质性脏器闭合性损伤,常发生在人体受到钝性的外界冲力之后,是法医定点医院常见的急症。此类伤者易发生脏器大出血,如果诊断不明确、处理不及时可发生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所以,对这类急症尽快判断脏器是否损伤是救治的关键。在伤情允许时,立即进行B超检查,可及...  相似文献   

6.
咳嗽是内科临床常见的病证,其范围颇广,涉及呼吸系统多种疾病。清代新安名医程国彭于其所著《医学心悟》中,对咳嗽的辨治,论理透彻,深入浅出,辨证精确,用药别具心匠。本文就程氏论治咳嗽经验试作探析,目的为中医诊治呼吸系统疾病提供借鉴。1轻宣止咳散肺寒外感咳...  相似文献   

7.
新安妇科学术成就评析黄孝周(歙县中医院245200)关键词新安医学,妇科,学术成就新安妇科是新安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资料可远溯于张果《医说》一书,其专设以“妇人”篇,收有妇科证治等凡31节。明清之际,专著较多,如徐春甫《妇科心镜》、吴谦《医宗金鉴...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有关治脾论述颇详,书中有方可循。有法可效,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沿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笔者就上述二书中有关条文,整理归纳出“治脾六法”,浅谈如下: 一、温中补虚法: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主证:脘腹冷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呕吐泄泻,或虚劳里急,心悸虚烦.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等。病机: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治则:宗“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立温补法,  相似文献   

9.
"在急诊室,我们是和时间赛跑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与生命息息相关,众多学科在这里交汇、联动,使许多濒危的生命重新复苏。"广西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医科大")校长、广西急诊与医学救援人才小高地主任赵劲民的话语,为我们"推开"医科大一附院急诊科的"门",也揭开小高地神秘的面纱——2013年12月,广西急诊与医学救援人才小高地(以下简称"急诊小高地")依托广西医科大学成立。  相似文献   

10.
淤血证,既包含血管内和血管外淤血,也包含了血液成分变异之证。本文仅就儿科淤血证作一讨论。 一、成因   儿科淤血证,出现于儿科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其形成原因有下述几个方面: 1.外邪、痰食,阻滞致淤:外感时邪、内伏痰食,皆可导致气机不畅,阻碍血液运行而淤滞。《奇效良方》中说:“气塞  相似文献   

11.
疑难案件的本质是规范与事实对应过程中的主体价值判断冲突,其处理过程要运用不同类型的论证组合进行复合论证,其处理结论还要同时接受内部证立和外部证立的检验。检察委员会疑案决策应符合疑难案件复合论证机理,并注重利益衡量方法的运用,利益基点应定位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表里同病是指患有太阳表证的同时,兼有本经或他经内脏病变者。表里同病形成因素包括邪气因素和体质因素两方面,发病方式为合病与并病以及素有内疾、复由外感引发表的里同病。其证治类型可分为:表里同病,病位偏表,先治其表;表里同病,里证重急,治里为先;表里同病,病势较缓,表里同治。其证治特点为首辨病机,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临证中,曾治愈一些高热患者。现择其数例,以就正于同道。 1.风热外感 治宜轻宣 朱某,男,26天,患儿于五天前开始发热,朝轻暮重,体温波动在38.5℃~40.5℃之间,鼻塞流涕,经用青霉素及对症处理4天,热势有增无减,于1983年11月4日晚邀余往诊,查体温39.7℃,烦躁,有汗不解,面红唇干,鼻翼搧动,呼吸急促,腹膨,大便夹有未消化奶瓣,苔薄腻微黄,指纹浮浅而红,血白细胞总数13.8×10~9/L(13800mm~(-3)),中性54%,淋巴46%。证系风热外感,肺卫失宣,治宜辛凉解表,宣肺达邪。以桑菊饮加减:桑叶、贯众各4.5g,菊  相似文献   

14.
把量表的科研方法引入到中医学研究当中是中医科学化的重要举措.在中医学量表设计中,只有对中医临床常见症状、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对症状量化、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等进行规范化处理,才能促进中医学量表研究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胸腹诊属四诊范围,起自《内经》、《难经》,奠基于仲景,后世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为了便于临证应用,本文试就仲景著作中主要的胸腹诊内容作一归类辨析。归类的对象着重于已经构成胸腹诊专门术语的临床范畴。对于痞、满、痛等症状,则着重论述其与体征结合的辨证意义。由于日本“汉方医学”伤寒派腹诊基本上属于仲景胸腹诊体系,所以本文将其有关内容作补充性论述,以示胸腹诊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视痛无补法,仅以通利攻逐为痛证之治法者由来已久,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不言而喻.笔者于诸多痛证诊治中,曾宗通利为主要手段,虽有过显效例案,但也有过沉痛教训,对那些无效或加重病证,反省识证不准、辨证有误、犯了虚虚之戒.再拜读前贤论著验案后,方悟其病因繁多,机理复杂,治痛之法不能只局限于通利攻逐一隅.  相似文献   

17.
所谓欲脱证,既病情骤变,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重症。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欲脱证,立论新颖,治法独特,用药别具一格。笔者不揣谫陋,爰引书中有关论述,归纳为欲脱证治八法,评介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18.
徐恕甫(1884-1964年),字道忠,安徽巢县人.常以为士君子立身处世当怀抱救人之术,济人之心.又常思天下至难之理莫过于医,至重要之事亦莫过于医,遂崇尚范文正"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明训,乃求道于数家名医,披览搜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兼收并蓄,学成后遂悬壶于庐巢两邑,治病救人,技高望重,临证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病家咸往,辐辏于道.悉闻当年求之于其,无论富贵贫贱诊金药资概不研究,多少随人着量,贫者不但诊金不受,药资亦自愿代偿.于1956年任安徽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聘为安徽省工人疗养院医学顾问,1958年当选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病故,享年80岁.编著有《医学源流》、《伤寒摘要》和《徐恕甫医案》等.笔者昔曾整理徐氏遗存手稿内容,将其学术思想撰文发表[1~3],唯仍似有未尽之处,故予再探,以补不足.  相似文献   

19.
痰病证治     
痰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瀚的医籍中有较详细的记述。从临床角度来看,痰之为病,既多且杂,变幻百端,堪为临床各科常见的一大病证。故深入研讨痰证的理论及其证治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杏轩医案>是清代新安医家程杏轩所著的一部总结其临床经验的医学著作.该书选案精严,辨证明晰,立方有据,用药灵活,是程氏"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的临证实录.程氏立足<内经>,师法仲景,推崇景岳,研习吴门医家温病学术思想,融汇历代其他医家学术精华,兼收并蓄,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