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医辨证及病机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虚证为病机之本,以肾虚为主,兼及肝脾亏虚,阴阳失调;实证为病机之标,以痰瘀为主,兼及风火;虚实夹杂为病理之常,多见肾虚痰瘀阻络;热毒损络为病理之甚,多见于各种危急表象.  相似文献   

2.
痴呆,最早出现于唐代孙思邈所编集的《华佗神医秘传·华佗治痴呆神方》中。明清及以前,“痴呆”多作为癫、狂、痫的症状描述。至明清时,始有“痴呆”专论。历代医家对于痴呆病病因的认识,多责之于“虚”“痰”“瘀”三方面。痴呆病常虚实夹杂,病位在脑髓,尤以肾虚为本,同时,与其他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其论治以培补五脏、活血化瘀、化痰开窍、调畅情志为主。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家对哮喘病病机的见解颇多迥异,对其治疗多宗“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法则。笔者为求索更好的治效,试就其病因病机、治疗法则等略陈管见,以期诸同道教正。 病因病机 一、历代医家的见解 1.主痰说: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近代陈氏也认为“哮喘以痰为本病主”,因宿痰内伏,能反复发作,故不论其痰从何而来;发病之期应以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疗必须达痰。  相似文献   

4.
李时珍在《濒湖脉诀》中说“痰生百病食生灾”,认为许多疾病都与痰有关。自此说之后,诸如“百病皆因痰作祟”等学术观点与“痰生百病食生灾”大抵雷同。笔者近期对《本草纲目》辑录的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用于治疗各种痰病以及顽痰怪症的方剂有300多首,用药...  相似文献   

5.
“痰瘀同病”为许多慢性病、老年病之主要病机,“痰瘀同治”为其基本治则,然而,气的失常既为痰,瘀之病理基础,又为痰瘀同病之继发病变,互为因果,痰瘀同治之中,又须参入行气,补气之品。  相似文献   

6.
中图法分类号R589.2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它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促进因子”和“危险因子”。临床上可依据高脂血症症状特点,将其归于中医“痰浊”、“瘀血”、“眩晕”等范畴。近年我们以痰凝为核心用导痰汤为主方论治斯症有所体会,现浅谈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虚对大鼠恐惧记忆形成的影响以及补肾方药的调节作用。方法 以4月龄SD青年大鼠为对照组,复制自然衰老与“房室不节”两种大鼠肾虚模型,采用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联合刺激以及CS+US非联合刺激训练大鼠。肾虚各组大鼠给予0.06 g/kg淫羊藿总黄酮和2.025 g/kg龟鹿二仙膏灌胃,对各组大鼠进行僵住行为测试。结果 CS+US联合刺激能显著提高青年大鼠、肾虚大鼠平均僵住时间百分比(P<0.05);肾虚大鼠僵住时间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补肾方药能显著降低肾虚大鼠僵住时间百分比(P<0.05)。结论 肾虚能够增强由CS+US联合刺激产生的条件性恐惧记忆,补肾方药能够抑制肾虚大鼠恐惧记忆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清代名医王孟英,在其著《王氏医案》中应用痰药之病例占十之八九,足见其对治痰的重视。1痰之成因王孟英治痰,为温热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根据“痰之为患,既顽且幻,病状多端,性尤善变”的特点,对“脉症多怪”的许多疑难杂症,如痰邪袭于隧络之关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阳和平喘颗粒对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sthma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verlap,ACO)肾虚痰浊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ACO肾虚痰浊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阳和平喘颗粒,疗程为14 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2(interleukin 2,IL 2)、IL 13、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水平,以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水平和肺功能。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 2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IL 13、IgE水平和FeNO水平明显降低(P<0.05),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orced vital capacity ratio in one second,FEV1/FVC)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IL 2、FEV1、FVC、FEV1/FVC升高值和IL 13、IgE降低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阳和平喘颗粒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ACO肾虚痰浊证,可减轻炎症程度,降低气道高反应,改善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冠心病“痰瘀”辨证与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A(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A ,PDGF A)mRNA表达的内在联系。方法 :冠心病病人 30例 ,随机分为 3组 ,非痰非瘀组、痰凝心脉组、痰瘀痹阻组 ,每组 10例 ;另有健康志愿者 10例。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检测PBMCPDGF AmRNA的表达。结果 :痰凝心脉组、痰瘀痹阻组PDGF AmRNA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痰瘀痹阻组与非痰非瘀组比较 ,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BMC中PDGF AmRNA表达的异常可能是冠心病“痰瘀”演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图法分类号R242祖国医学认为“怪病多痰”,对一些疑难重症多从痰入手治疗,并且认为病久成瘀,故多采用痰瘀同治的方法,却很少论及痰气同治。事实上,“病之生也,不离气乎,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气乎”(《景岳全书》)。气对痰病的形成、发展和转归起着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2.
史锁芳对肺系疾病中“痰”的治疗颇有心得,将治痰之法分为温化法、清化法、宣化法、通化法及补化法。其强调治痰应分清标本虚实,着眼五脏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肿瘤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肠覃”“石瘕”“筋瘤”等属于肿瘤一类疾病的描述。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一则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所致,如《三因方》曾总括指出:“气血凝滞结瘿瘤”;二则为人体津液凝滞,痰瘀互结而成癌瘤,正如《谦益斋外科医案》所指出的“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相似文献   

14.
胡国俊认为脾虚湿蕴、肾虚腑涩、水泛毒结、肠胃积滞是慢性泄泻的常见病因病机,治疗应常运用消导通调之法,“通因通用”,清洁肠腑,恢复其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5.
肾虚可影响及脾而引起脾亦虚,在这种情况下,因肾虚为本,脾虚为标,通过补肾,即可使脾虚复原。这种治术,应当称为补肾生脾法。但古之医家,拘于五行生克理论,认为肾属水,脾属土,水只能生木,不能生土,而究之临床,生心火补脾土的情况又较为少见,故就说“肾藏真火,火生土就是补肾中命门之火以生脾土。”因此,医者  相似文献   

16.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GIOP)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而形成的一种代谢性疾病。GIOP可归属于中医学“骨痿”“骨枯”“骨蚀”范畴。糖皮质激素为辛温燥烈之品,长时间应用会食气伤阴,致使机体“阴火”内生,“阴火”向外燔灼筋骨,向内加重对脏腑精气的虚损,虚则致瘀,瘀可生痰,虚瘀日久可为内毒,阴火与虚、瘀、痰、毒相互交织发为骨痿。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剥离验案三则朱新民(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合肥230061)关键词视网膜剥离,辩证论治视网膜脉络膜中医称为视衣,在五轮中归水轮范畴,属肾。按五行学说,肾、肝,脾的疾患均可致目络壅滞,如脾湿易痰壅,肾虚则水滞,肝郁者气阻,而痰湿、水滞和气郁均可致视网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先兆流产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查阅分析300份先兆流产病历,统计并分析其中医证型与病因、年龄、孕周的关系。结果 先兆流产的中医证型以肾虚型频率最高;不明原因所致先兆流产者以血热型为主,其他因素所致者则以肾虚型为主;肾虚类证型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高于非肾虚类证型的平均发病年龄;孕4~9周是先兆流产的高发病期,且以肾虚型最多见。结论 肾虚是先兆流产的基本环节,在肾虚类证型中以肾虚型最多见,在非肾虚类证型中以血热型最多见;中医证型分布与发病原因、妊娠年龄及妊娠周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王孟英《温热经纬·卷五·方论》指出:“二陈汤去甘草加旋覆花、石菖蒲、胆南星,亦名六神汤,治癫狂昏厥诸痰证极效”。笔者以此方加味治癫狂痰盛者多有效验。试举一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论痰及痰说     
痰为历代医家广泛论及,至宋元已蔚成系统,成为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的加剧,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与痰密切相关的肿瘤及代谢、呼吸、心脑血管、精神等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就使前贤所倡"痰为百病之母”、"百病兼痰”、"怪病多痰”诸说被赋予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特就痰及痰说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