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汤达早年曾构思、撰写过多部喜剧作品,虽无一完成,但他一生从未停止对“笑”与“喜剧”的思考,希望摸索出喜剧艺术的规律。在他的笔下,喜剧不再局限于某一体裁或领域,而是成为贯穿他全部文学创作的一种风格、一种语调。随着司汤达对于“笑”的理解逐渐深入与转变,他区分出“笑”与“微笑”两个概念,将理想的喜剧定义为“欢快与温情的融合”,并终于在日后的小说作品中达到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2.
耿佳 《法国研究》2005,(2):40-46
小说<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一个波旁王朝时期进行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典型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罗伯斯庇尔曾经反对死刑,后来又支持死刑,成为革命恐怖时期的主要领导人。从表面上看来,其态度发生了巨大转折。但在这背后,罗伯斯庇尔持有一个不变的原则——人民主权至高无上并不可分割。他反对死刑,实际上是运用此原则限制国王和议会权力;支持死刑,则是将这一原则用于为群众运动辩护,以及建构国家恐怖。罗伯斯庇尔的死刑观展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内在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4.
童祉颍 《法国研究》2008,(3):104-105
一,法国在联合国的地位: 自1945年成立联合国以来,法国就是安全理事会成员,与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拥有相同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法国是联合国大部分由选举产生成员的政府机构(如:国际法庭、人权委员会)和常设机构(如:托管委员会、裁军大会)的成员。法语是联合国两种工作语言之一。联合国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总部设在巴黎。  相似文献   

5.
6.
7.
8.
文雅 《法国研究》2008,(3):67-71
庞大的隐喻是支撑起《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宏大小说的重要修辞手法。很多学者在对该隐喻进行热情关注和研究的同时,忽略了借代手法在普鲁斯特美学世界的重要性。法国著名文学批论家热奈特指出,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隐喻和借代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本文旨在通过这两种修辞手法在作品的运用,对其紧密相连的关系作一论证。  相似文献   

9.
重言与无语     
程静 《法国研究》2010,(3):96-98
老子《道德经》中的世界起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令人耳熟能详,《圣经·创世纪》里描述的上帝创造世界也是家喻户晓。作为创世思想起源,这两个文本无疑蕴含着中国与西方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最初原型。我们从这二者之中发掘出大致相同的创世模式。但同时也注意到,在创世过程中,西方"重言"而中国"无语"。对这一差异,本文紧贴《道德经》与《圣经》文本,着重从文学与哲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中花的主题,通过“露”和“看”、贞洁和欲望、斩首和失贞三方面的关系,结合古希腊和巴比伦神话以及给王尔德带来艺术灵感的文学作品,探讨了以“月亮之花”为象征的莎乐美如何完成了象征性的失贞,并论述了这一过程如何象征了美摆脱世俗和道德,最终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1.
波德莱尔的《腐尸》以其独特的格律、新颖的内容、深刻的哲理、恶中发掘美的美学意识及其包含的现代性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翻译条件和翻译观念的不同而呈现出水平参差不齐的翻译作品,本文从众多译本中选出5个为例,解决哪一个译本更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翻译波德莱尔诗歌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13.
王璇 《法国研究》2007,(1):17-21
杜拉斯的小说中有一种位于社会主流道德之外的另类道德观.它是一种少数人的新生类观念.他们是在既定的社会规则之外的范畴去占卜自己的命运,以自主的思考、自觉地去审视自身内在的欲求.  相似文献   

14.
让-马克·帕里西斯(Jean-Marc Parisis,1962-)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极其陌生的法国作家,尽管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已经发表了近十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小说,主要有《快餐的忧郁》(La Mé lancolie des fast foods)、《艺术家的中学》(Le Lycée des artistes)、《从一生开始》(Depuis route la vie)、《巴黎式婚姻》(Mariage à la parisienne)、《身体》(Physique,2005)、《之前、之中、之后》(Avant,pendant,après)等,最后这本小说曾获得2007年的罗杰-尼米埃文学奖。  相似文献   

15.
李末 《法国研究》2001,(1):177-188
法国 1 9世纪末的诗人洛特雷阿蒙 ( Lautr amont)一生中的完整作品只有一首散文诗《马尔多罗之歌》1,且英年早逝 ,湮没无闻 ;直到 2 0世纪超现实主义运动兴起时 ,那些诗歌改革者们才将他抬出来奉为超现实主义文学之鼻祖。法国当代文艺评论家让·皮埃尔·理查曾提出一种微观阅读 ( Microlecture)的方法 2 ,即针对文本中某一个场景、意象乃至一个词等进行分析。本文将就洛特雷阿蒙诗中的“马尔多罗”这一谐音现象进行微观阅读式的探讨 ,期望能从一个细小的论题中看到一片较广阔的天地。1.第三度能指大凡研究过法国文学史或者接触过洛特雷阿蒙…  相似文献   

16.
人口和政治     
摆脱某些禁忌长久以来,禁忌和幻影阻碍了人们对政治与人口之间联系的严肃思考。在所有人的想象中,至少在社会精英中,这种联系揭示了一个人口政策是军事实力的杠杆的时代。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法西斯政体实际上促使了具有侵略性的生育政策向以实现领土征服为目的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17.
Ella Maillart 《亚洲事务》2013,44(3-4):264-270
  相似文献   

18.
孙敏 《法国研究》2011,(2):20-28
本文旨在分析谢阁兰如何在《画》中借鉴中国绘画进行文学创作。首先,中国绘画启发了《画》的形式创造。谢阁兰借用中国绘画的画卷形式和构图方式建构起《画》的绘画空间;其次,中国绘画是《画》的想象来源之一。中国绘画的意象、主题以及有关中国绘画的传说被创造性地整合进《玄幻图》中,谢阁兰借此营造出一个独特的中国世界。  相似文献   

19.
20.
教堂与墓地     
堂院(l′atre)与藏骸所(le charneir) 用来指教堂和墓地的词,其意义都有些摸棱两可,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 教堂作为墓地的功能从墙内开始,然后向外延伸,最终扩展到整个教堂属地的空间上(passus ecclesiastici,in circuti ecclesi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