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震 《唯实》1996,(Z1)
由于中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实质上就代行了宗教的功能——由于这个原因它也被称为“儒教”。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学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和观念形态,更是一种信仰的支柱和生活意义的依据。正是由于这种宗教性质的功能,正是由于孔夫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偶像的地位,儒家学说才积淀成为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主体成分,凝聚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五四”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正是看到孔孟学说对中华民族的这种准宗教功能的影响,才意识到如欲改造中国,使中国走出“中世纪”,不能仅停留在引进电气声光的器械之物上,也不能只停留在推翻皇帝、建立共和的层次上,而是要彻底改造国民心理,重建国民精神。而进行这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重建中国的信仰和价值观念体系——这非得批判儒教不可。 儒家学说中起准宗教功能的以及造成很大消极后果的成份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圣贤崇拜,是把人生理想作为一种既定的目标来信仰的心态。(在圣贤崇拜方面,道家无非是儒家的一个补充。在《老子》这本书中,“圣人”这个词出现过20多次,经常用来指“天  相似文献   

2.
"回儒"和"西儒"是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与儒家学说对话和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两个特殊群体。他们长期致力于"会通儒学"活动,成为儒家型穆斯林和儒家型基督徒,为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新时代,"回儒"和"西儒"的思想活动能够带给我们多种有益启示:一是"相适应"是外来宗教文化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中国化是外来宗教文化适应中国社会的基本规律;三是宗教文化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四是文化融合与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传承的必然趋势;五是和而不同应成为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重要原则;六是文化认同源出于人类文明在精神本真方面的相通性;七是宗教文化的社会地位与其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密切相关;八是高层推动是世界文明交流融合顺畅进行的关键因素。这些重要启示,对于促进新时代的"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5,(7)
近代以来,伴随中国现代化进行的是"西学东渐"和整个中国自上而下的,从精神层面到器物层面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传统思想文化的坍塌,西方思想的涌入,使西方的科学主义、进化论思想在短时间内取代了传统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普遍认同。伴随而来的除了理智主义、科学主义与传统儒家思想、德性精神的对立之外,还有人的精神生活的疏离、意义缺失、异化等问题。为了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认为应该重新竖立儒家思想,用儒家思想来扭转"时代精神的堕落"。  相似文献   

4.
民族主义常常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健康的民族主义可以振兴一个民族,消极的、病态的民族主义则会葬送一个民族。因此,在民族精神建设问题上,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绚丽的文明之一,特别是其思想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我们要以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对待之;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以便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化从尧、舜、禹,到夏朝、殷商王朝,华夏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都奉行教育民主精神。那时不是单纯的“一神教”,而是“万有在神论”。即认为天与地最神圣,宇宙万有皆在这神圣之中。那时的中国人,把神圣的价值贯注于太空、山河大地里。而当把神圣的价值贯彻到政治上时,则先是体现在尧、舜、禹的民主精神之…  相似文献   

6.
文摘     
《红旗文稿》2012,(16):40-41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在价值群中居于主导地位,能够引领社会思潮和集中体现意识形态本质的价值规范。它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反映社会基本制度的本质和核心利益;二是反映处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核心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根本不同。有人认为,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其实不是。资本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它的根本原则是私有财产制度神圣不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儒家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儒家和谐思想包括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四个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二是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四是有利于形成和谐生态观.  相似文献   

8.
重建儒家哲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哲学是一个包括儒家自然哲学、历史哲学、道德哲学、人类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管理哲学、宗教哲学、教育哲学等的有机体系,它具有社会性、人文性、伦理性和直观性等主要特征。重建儒家哲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助于丰富与完善中国哲学体系,为整个中国哲学重建提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有助于挖掘儒家哲学的丰富资源;三是为当代人提供人生智慧、道德规范、行为指导和精神动力。儒学思想体系中包含着大量的哲学知识,儒家哲学具有丰富多样性,近代以来许多哲学家、哲学史家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为我们重建儒学哲学提供了可能。为了更好地重建儒家哲学体系,就应深入挖掘儒家文献与儒家思想中的哲学内涵,不断丰富儒家哲学研究者的理论素养,从不同的理论层面、采用不同的理论范式加强儒家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顺亲、隐亲和谏亲乃是考察儒家孝道的三个重要价值维度。其中,如何化解顺亲与谏亲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的矛盾,成为当前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重大理论课题。理清蕴含在谏亲中的实践智慧,是走出这一困境的根本道路。在谏亲过程中规范亲子双方对"辩"这一难题的态度、方式和行动折射出儒家思想丰富的实践智慧内涵。正是基于实践智慧的力量,顺亲和谏亲在儒家孝道的践履中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对于亲子双方的自我实现、通达有德性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概念是学界争议最多和最为复杂的定义之一.国外的主流观点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情感、运动、理念原则,兼有多种特质.国内学者则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表达了一种族际情感,往往用来表示维护国家利益的愿望.民族主义观点虽然彼此不同,但恰恰是这些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丰富、深化了人们对究竞何为"民族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法律思想史上,儒家的法律思想,曾长期地占据着统治地位。儒家法律思想,大而言之有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阶段,一个是秦汉以后形成的作为封建正统法律的儒家思想。小而言之,在先秦儒家中,亦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孔、孟为代表的“纯儒阶段”,一个是以苟况为代表的“新儒家”。苟况是继孔、孟以后的儒学大师,但苟况的思想已将儒、法两家思想揉合在一起,是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可以说,儒家思想发展到苟况,是一个历史的转拆点。那么先秦儒家法律思想有哪些共性呢?其基本观点是:维护“礼治”,…  相似文献   

12.
黄诚 《党史文苑》2007,(11):59-60,66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中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儒家"和"思想内容丰富多彩,主要体现于"天人合一"、"守中尚中"、"有容乃大"之中,因此,对儒家思想蕴涵的和谐思想加以新的诠释和发掘,从中吸取思想精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少学者认为,相对于西方社会的罪感文化,中国的乐感文化缺乏忏悔意识和反思精神。然而,从先秦时期的几个主流学派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积极的内省精神。儒家的修齐治平、墨家的兼爱交利、道家的自然无为都有一个共同诉求,即通过反躬内省、修己自律,提高自身境界,达到与世界万物的和谐,实现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由是而形成了一种不依赖于宗教的价值导向和信仰维系机制。乐感文化状态下的内省精神参与了对人性缺陷的匡救和改造,承载了中华民族历史责任的担当。  相似文献   

14.
钱穆先生论中国"道德精神"具有超宗教性,其基本思想是:中国的道德文化精神以"不朽论"、"天人合一论"和"性善论"为其精髓,不仅消除了宗教所造成的生死、灵肉、现世与来生等种种分割与对立,而且具备了宗教的功能,也包含了宗教的精神,实为一种更加圆融广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历史上如此悠久广大的历史与民族.  相似文献   

15.
孔孟儒家学说和老庄道家学说二元化的价值观念,很好地塑造了封建士大夫的比较完整的精神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宗教的慰藉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神)人合一”。经过周朝统治者们以及孔子、老庄、苟子等哲人对“天”的涵义的改造,使得神的概念以及神人之间的界限在国人的头脑中是很模糊的,上天崇拜和祖先崇拜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以敬天法祖祭鬼神为特征的宗法性传统宗教。这种传统宗教处在世俗政权统治之下。无论历代封建统治者崇尚何种宗教,都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庶两阶层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两者在宗教信仰上也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09,(7):54-54
丰子义在5月18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民族主义常常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健康的民族主义可以振兴一个民族,消极的、病态的民族主义则会葬送一个民族。因此,在民族精神建设问题上,不能无原则地强调民族主义,应当坚持和发展有利于民族进步和人类进步的民族主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冲破狭隘的民族视野。  相似文献   

17.
狄百瑞认为儒家君子与犹太先知有许多相似,他们都宣告真理,受天命为百姓发声,对统治者提出警告,但是儒家君子的身份和使命在世俗和神圣两个层面均缺乏合法性,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和统治者的认可,从而难以履行自己的使命,这是历史上儒家的最大困境。傅永军认为狄百瑞把犹太先知与儒家君子相类比是错误的,因为犹太先知秉持的最高理想是追求真理,而儒家君子则把成为帝王师和君权谋僚视为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儒家君子所遭遇到的最大困境是失去帝王的信任。借助斯宾诺莎对犹太先知的辨识,通过儒家经典和中国历史对儒家君子的考察,我们看到犹太先知并非真理的宣告者,而儒家君子却是真正的先知,他们并没有狄百瑞和傅永军所说的困境。上述两种比较皆非基于真实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惩治腐败、治理国家的社会政治哲学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人治,一种是法治。这两种哲学在中国古代的代表者分别是孔于和韩非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人治或“仁政”。儒家思想从性善论出发,假定每个统治者都是仁人君子,从而把他当作绅士对待;认为政府官员是“父母官”,他们会像照看他们的孩子们的利益那样照看人民的利益;主张人民应该对政府官员予以绝对的信任,并给予他们以无限的权力,而不必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因为自己的权利由政府和官员们代表并给予保护。法家思想则相反,它从性恶论出发,主张建立一套完善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就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这种理论经过孟子、荀子以及历代儒家传人的不断努力,形成了一个非常系统的德治思想体系.但传统德治是在小农自然经济方式、宗法族制的社会构造及政治意识形态化的儒家学说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其本质是一种统治策略,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和明显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古代成功的德治实践,为我们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了历史依据.新的时期,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强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儒家的德治思想和现实联系起来,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体系,使我们的治国方略更加符合当今中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过程中,把宗教问题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问题的一部分加以研究,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积极大胆地探索农牧区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有效途径,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宗教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尤其是在农牧区,一方面因为广大农牧民物质生活水准和整体文化素质还不是很高,另一方面因为宗教的社会适应性和内聚性强,从而使宗教在农牧区有了得以存在和扩张的条件。因此,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广大农牧区多种宗教及其信徒同不信教群众的力量,都聚集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