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迟来的正义     
郑太男 《台声》2013,(8):52-53
早年台湾社会普遍流行跨海通婚,但到了清朝明文规定禁止携眷来台,从大陆唐山漂洋过海来台的男子只得与本地平埔人女子通婚,所以台湾民间有俗语:“有唐山公,没唐山妈。”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蒋经国开放赴大陆探亲以来,跨海通婚的状态有了一些变化,“台湾公”开始娶“大陆妹”,而这些通过通婚来台的“大陆妹”身份变成了大陆配偶,成为台湾当代的“唐山妈”。  相似文献   

2.
近来,台湾校园“霸凌”案例惊动台湾教育体系,甚至整个台湾社会,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到台湾当局都纷纷宣示将“反霸凌”作为校园的重点工作。台湾校园发生了怎样的“霸凌”事件?为什么台湾校园的“霸凌”现象如此严重?如何才能预防这些严重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兰文 《两岸关系》2008,(3):31-32
近一段时间以来,台湾各界一再引用日本学者大前研一“M型社会”的用语形容台湾贫富悬殊加剧,以及中产阶级不复存在的事实。那么,台湾到底是不是M型社会?如果是,那台湾的“M型社会”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4.
“作为台湾团代表,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两岸交流机制能更进一步,深入台湾社会的最底层。”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陈云英表示。  相似文献   

5.
刘红 《台声》2006,(2):22-23
陈水扁发表的以“拼政治、拼台独”为基调的元旦讲话,无疑是告诉人们,对于台湾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他没有政策:对于“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台湾民意,他熟视无睹。陈水扁当局逆势操作,违反民意,执政效果几乎全部走向民进党自己主张的反面,可以说在“三台一选举”中遭到重创的民进党日子不好过。  相似文献   

6.
曹骏  李伟 《统一论坛》2012,(2):64-66
频繁的选举是台湾社会的一大特色。近年来,台湾一次接一次的的选举给人们提供了观察、了解、分析台湾社会政局发展演变、政治生态变化、政治力量消长的诸多看点和条件,也促使人们对台湾的选举制度和历史作出深入、准确的了解。 一、台湾选举的分类 i.“中央公职”选举 这一层级的选举分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央”民意代表即“立法委员”和“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  相似文献   

7.
李翌鹏 《福建通讯》2001,(10):43-44
去年5月20日,具有台独背景的民进党人陈水扁就任台湾新领导人:一年多来,台岛内政治社会乱象横生,经济持续低迷,两岸僵局未能突破,即使是在“外交”,台当局领域不仅毫无建树,反而遭遇与马其顿的“断交”风波。陈水扁上台之时宣称耍让“中华民国继续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为此,台当局在延续“务实外交”的政策路线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所谓“外交”政策原则、主张和策略,这些政策主张实施情况如何,让我们来看看台湾新当局“务实外交”的发展变化及其困境。  相似文献   

8.
当前台湾失业问题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自2001年以后,失业问题愈来愈突出,受失业影响的人口数达百万人以上,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造成失业率大幅上升和失业人口的增加,主因是台湾产业结构的剧变,传统产业处于“夕阳工业”的没落状态,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而取而代之的高技术产业并不能全部吸收这些劳动力,就业人口反而有所下降,而劳动力供给却在不断增加,失业率攀升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这种发展趋势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台声》2007,(12):36-38
台湾岛内批评陈水扁的“呛声”出现色彩纷呈的奇观,各种愤怒的骂名似乎调动起了台湾社会的充分想像力。  相似文献   

10.
在蓝绿对立下,台湾社会南北发展也有不同,民意也各有特点。长期以来,台湾南部县市的“政治认同”问题一直是两岸高度关注的议题。要看到台湾南部“政治认同”的倾向性和特殊性,也要看到其参与两岸交流的迫切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卢谦 《两岸关系》2010,(8):63-64
最近台湾媒体《壹周刊》爆出猛料,陈水扁之子陈致中涉嫌招妓丑闻,虽然陈致中否认自己卷入其中,但“招妓门”依然疑雾重重。随着台湾新闻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将陈致中招妓的传闻炒得热火朝天,“你的车子借人了吗”,成为台湾社会当下的流行语。由于“招妓门”,陈致中不但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且关于他个人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动态     
《台声》2011,(1):10-11
台湾媒体接连报道多起中小学校发生恶意欺辱同学、威胁老师的所谓“霸凌”事件,引起台湾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集体性反思。  相似文献   

13.
《时事资料手册》2007,(2):106-106
台湾当局近来动作频频,极力推动“去中国化”的分裂活动,为其图谋“台湾法理独立”营造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4.
李家泉 《台声》2001,(5):13-14
自李登辉以来,台湾社会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就是凡主张“台独”或倾向“台独”的人,都说他们是“爱台湾”的。最近一年来愈演愈烈。   李登辉是自称“爱台湾”的人,主张“台湾优先”、“台湾第一”、“台湾生命共同体”,并且自比摩西,希望率领台湾人“穿越红海”,去自建“台湾人的国家”。   吕秀莲是自称“爱台湾”的人,张口闭口“台湾人民的利益”、“台湾人民的意愿”、“台湾人民的幸福”,说什么“台湾是属于台湾人民的”,“台湾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金美龄是自称“爱台湾”的人,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最近台…  相似文献   

15.
沐泽 《台声》2007,(7):79-82
清末,改良图存呼声撼动着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根基,催化民智的需求呼唤着社会价值与人生观念的变革,导致了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新剧”的创建。1907年,由中国留日学生组成的“春柳社”在日本东京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馆演出《茶花女》片段,被史学家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到今年整整100年过去了。回首百年,中国话剧在跌跌撞撞中一步步成长,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之路上沧桑无数,亦荣光相随。 1921年由从大陆返台青年学生组成的“鼎新社”在台湾上演《社会阶级》、《良心的恋爱》等剧目到今天,台湾话剧也走过了她近90年的风华。当我们回望台湾话剧发展史时,看到的不仅仅是台湾话剧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更是台湾话剧中所承载的对民族历史、生命体验的反思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16.
近日,陈水扁在向极端“台独”组织“世台会”发表讲话时,公然声称“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鼓吹“公民投票”,气焰十分嚣张。陈水扁的讲话在台湾社会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和不安,更受到全世界华人的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  相似文献   

17.
廖翊 《台声》2001,(7):26-27
今年 3月 9日,我和港台部采访室主任赵卫经香港前往台北,与新华社第一批赴台驻点采访的范丽青、陈斌华进行业务交接,开始了在台湾为期一个月的驻点采访。 感受“痛苦指数”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痛苦指数”一词在台湾社会中频频出现。就像当局发布各类经济指数一样,“痛苦指数”也每每翻新,不时出现在台湾的媒体中。   “痛苦指数”的内容包括收入、支出、生活满意度、家庭、安全、环保等从民间调查中取得的数据。去年下半年以来,台湾的“痛苦指数”大幅上升。   3月 18日的这一天,台北天气阴冷,尽管是周休日,台北的街头还…  相似文献   

18.
自1960年以来的台湾经济,在长达40年的“长盛期”里,其快速成长为台湾民众带来巨人财富,“橄榄型(即中产阶级居多)”社会逐渐形成。然而进入21世纪初期,台湾经济发展形势出现逆转。2000年政党轮替以来,台湾经济一蹶不振,2001年跌人低谷,至2004年,人均GDP仍未恢复到2000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赖锦宏 《台声》2011,(1):36-37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儿子连胜文,在台湾“五都”选举前夕在台北县议员候选人陈鸿源的造势晚会上被林正伟(绰号马面)枪击,一时之间沸沸扬扬,不仅引起各种政治揣测,更让人对台湾的民主前途和法治社会产生忧心。案情发生后一个月,台湾警方仍未能公布调查案情,更让许多“阴谋论”在社会上滋生。  相似文献   

20.
姚同发 《黄埔》2008,(4):52-55
台湾著名作家叶石涛在他的《台湾文学史纲·序》开宗明义地说:“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明末,沈光文来到台湾开始播种旧文学,历经两百多年的培育,到了清末,台湾的旧文学才真正开花结果,作品的水准到达跟大陆旧文学并驾齐驱的程度。”他还说:“台湾的新文学运动,也曾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