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 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为工作忙碌、为家庭操劳。长期的紧张、焦虑、压力,使人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心力交瘁。好在现代人学会了善待自己,他们总是在想方设法寻觅生活的另一种乐趣。于是,在各式各样能帮人“减压”的“吧”里,“泡吧族”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心理压力?根据生物学家沙理尔所说,心理压力基本上就是生活的波折。也有学者认为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力与对他的要求有距离时,就会感到不安,从而产生压力。这里说的“压力”,就是指“心理压力”。 现代人是生活在压力之中的。尤其是居住在现代化都市里,繁忙和紧张的生活,使许多人感到有压力。对于青少年来说压力更大,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3.
周矩 《重庆行政》2010,12(3):47-4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竞争和压力也正在深刻地影响到政府各个部门各级的领导干部。适度的压力让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但是,如果对压力处理不当,也容易使人在长期的紧张生活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尤其是对心理素质欠佳者,由于主观愿望与客观满足之间出现巨大差距,加上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策略来应对,则会引起一些领导干部消沉退缩、逃避责任、工作上听之任之,信仰丧失,甚至出现精神变态、犯罪或自杀。  相似文献   

4.
所谓应激,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难题,在困难面前会感到压力,这就是心理应激,简单地说,可以把心理应激理解为压力或刺激。应激产生于“生活事件”。“生活事件”也可称作生活变化,如下岗、失业、亲人或自己患严重疾病而缺乏有效的疾病保险救助,子女因家庭收入微薄而不能升学,突然出现的“无妄之灾”等不幸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带给人们的是巨大的、痛苦的、消极的心理感受,如紧张、焦虑、恐惧等等,这正是应激的心理反应。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反应会使人产生行为方面的障碍,从而影响家庭关系,影响工作。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讲,如何正确应对…  相似文献   

5.
巧施压力     
压力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适度,过或不及都将适得其反。压力过大,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焦躁情绪,学习无法安心,还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压力太小,则会造成学生没有动力,随心所欲,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作为教师,对学生施以适度的压力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那些自认为“破罐子破摔”、对学习无所谓,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的学生,更要施以必要的压力,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与自己的前途息息相关,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对那些来自社会、学校或家庭的压力过大的学生,教师则要设法为其减压,以免压力过大造成不良后果。所以,“施…  相似文献   

6.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2,(22):61-61
“累”是现代社会的通病,已成为人们的习惯、人们不仅为生活所累,还为金钱、工作等所累。“累”不仅使自己产生烦恼失去快乐,也使自己丧失健康医学专家认为:烦恼与心脏疾患、高血压、胃溃疡、风湿、痛风、糖尿病、甲状腺异常、神经性疾患等皆有关联;同时也是“美容上的大忌”,严重时则会造成精神失常,甚至自杀,所以,卡耐基先生劝告天下人:“要避免紧张、不安、急躁、恐惧、愤怒、憎恶、嫉妒、焦虑、忧烦、  相似文献   

7.
《人民公安》2012,(7):44-44
由于公安机关的各种日常工作繁杂琐碎,在此环境中工作的民警,会经常处于各种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压力之下,焦虑情绪难以避免。尝试以下做法,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相似文献   

8.
1缩小心中的“剪刀差”。高考对每个考生都是一个重大的心理应激源,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而紧张、焦虑程度又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与自我评价、实现既定目标的可靠程度。实现考试目标的可能性越大,则考试前的紧张和焦虑就越轻,反之则会重。在众多考生中都有争取考上理想学校的心理需求,此乃人之常情。一般来说,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健康心理,但是“好高骛远”,“剪刀差”太大,则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应缩小心中的“剪刀差”,找到自己在众多考生中的真正位置。全面、准确地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实际能力,进行有…  相似文献   

9.
谁都不喜欢尴尬的冷场,可这偏偏是人与人相处不可避免的窘境。明明现场气氛冷到冰点,额头却渗出热汗,心里抓狂,大脑空白,嘴巴紧张到根本张不开……这时候,往往还会出现时间失真的体验,明明只有十几秒钟,却感觉像是过了半个世纪,越害怕这种尴尬,就越觉得时间慢得离谱。冷场虽然让人备感压力,但是这也说明我们的“亲社会性”。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完全无视别人,对人际关系毫不在乎,那么冷不冷场也就无所谓了。所以,有时候人会通过故意制造冷场来表达敌意与攻击欲,“我就不说话,让他下不来台!”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碰到冷场的第一反应都是想方设法化解,因为这种尴尬让我们紧张焦虑,既然没有地缝可以钻,就只能勇敢面对了。  相似文献   

10.
备课卡片     
适度压力对人有益在医学上,人们把任何与人体生理有不相适应的环境和事件都称为压力。生活中,压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生压力好比琴弦。松紧适度时,弹出的乐曲优美动听;系得太松时,弹出的乐曲低沉乏味;绷得太紧时,虽弹出的乐曲显得高昂,但容易折断琴弦。。C理学家认为,适度压力有益健康,不足或过度的人生压力有损健康。当人生压力适度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适宜的刺激状态,器官组织功能处于彼此协调状态,这样就能使整体生命活动处于高效的状态。相反,人生压力不足就会显得生命松懈,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无所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保安》2012,(14):56-57
“怀才不遇”已经不是李白、杜甫等胸怀大志的名人的专利了。人在职场,空有一身技能却无法发挥价值,空有一腔宏图大志却因职务低微无法实现,足以让职场人焦虑不平。某网站曾做过的一次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575位职场人士中,有41%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有34%的人偶尔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只有25%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相似文献   

12.
日前,成都市一项“关爱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教师希望自己接受心理健康咨询。在回答“工作中感到最焦虑的“问题时,很多教师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压力过大“。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进行评价时,51.8%的教师选择了“疲于奔  相似文献   

13.
日前,成都市一项“关爱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教师希望自己接受心理健康咨询。在回答“工作中感到最焦虑的“问题时,很多教师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压力过大“。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进行评价时,51.8%的教师选择了“疲于奔  相似文献   

14.
日前,成都市一项“关爱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教师希望自己接受心理健康咨询。在回答“工作中感到最焦虑的“问题时,很多教师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压力过大“。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进行评价时,51.8%的教师选择了“疲于奔  相似文献   

15.
日前,成都市一项“关爱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教师希望自己接受心理健康咨询。在回答“工作中感到最焦虑的“问题时,很多教师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压力过大“。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进行评价时,51.8%的教师选择了“疲于奔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理所当然要过上好日子,但很多人把过好日子简单地理解为住大房子、开好车子、追求时尚,这种不切实际的追求,无疑会增加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这样如何能够找到真正的幸福呢?我所欣赏的生活态度是“高瞻远瞩的思想,平实朴素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在出现心理困扰的时候唐楠中国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今天,面对变革中的社会,不少人也都有自己难念的经!社会学家指出:生活中充满矛盾和争斗,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精神心理的危机。极度的紧张、焦虑、抑郁、孤独都会使人陷入窘境、困境和绝境。据统计,...  相似文献   

18.
在日趋紧张的现代城市生活中,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对有幼儿照料需求的城市青年父母来说,这一冲突显而易见。在这一冲突的背后,“陪伴”已日渐成为建构和维系亲密关系的一项新伦理。本文基于作者对微信民族志资料的深度剖析,揭示了城市青年父母与其他社会主体互动并形塑陪伴新伦理的过程与机制。由于时间短缺,城市青年父母要在家庭生活和工作投入中获得两全,尚是一件颇为艰难的事情,两者冲突的后果是进一步加剧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焦虑,使陪伴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巨大的情感负担。文章从工作与家庭伦理变迁的背景出发,以“工作—家庭”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现代城市青年父母的家庭生活、工作压力与育儿焦虑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报载:前不久,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孙明山表示,全国公安机关2005年将对在职民警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此次普查,以地、市级公安机关为基本单位,还将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档案(据2005年1月2日《北京青年报》A9版)。笔者以为:此项举措不仅体现了对广大民警的爱护和“以人为本”,有利于公安队伍建设,促进了公安工作,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目前的形势下,民警面临着诸多工作压力,例如经常值班,休息时间过少;工作负担重,责任大;经常遭遇危险等。压力一旦产生,就会使民警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有时就会不自觉地将这种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表现为对…  相似文献   

20.
给自己鼓掌.是自信的体现,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是一种自我激励,是对自己生命潜能的激发。当然,为自己喝彩,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人以为对自我鼓掌是“出风头”.是不稳重、不成熟的表现.因而不敢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使自己失去了许多成功的机遇;有的人自我估价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觉得自己不行.甚至拿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长期这样.就会形成“我不行”、“我不能”、“我不敢”的潜意识。这样一来.不但失掉了很多机会,而且给人留下了平庸无能、无所作为的印象.自然得不到好评和重用.、到头来,不免发出怀才不遏、壮志难酬的叹息.陷入苦闷之中,由此看来,必须学会给自己鼓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