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苏联剧变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大事,其根本原因在于苏共的社会主义实践出了问题。经过70多年的探索,苏共并没有找到适合苏联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因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发展成改向,在抛弃斯大林模式的同时,也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教训值得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但把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归为信仰虚无主义危机,是本末倒置。苏联剧变不是信仰虚无主义的问题,是放弃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信仰,转而信仰其他选择的问题。发生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公开性、民主化,而在于原有的信仰空洞无物,未给民众带来实惠。  相似文献   

2.
在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将苦心经营了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制度温和地变成了资本主义制度。其中,政治信仰危机及其崩溃无疑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通过对前苏联政治信仰的嬗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们更好地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社会主义阵营从此不复存在。然而,苏联剧变解体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忽视了自身的建设问题,特别是在思想建设中的种种错误倾向,严重影响了苏共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与战斗力,最终走上了偏离马克思主义的邪路,导致了悲剧的上演。这是一场值得共产党人永远铭记的悲剧。跨过世纪的时间节点,在更多的历史碎片公之于世的今天,回眸苏联共产党思想建设历史,剖析其主要的错误倾向,探究其始末缘由,依然足以警示今日的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4.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苏联剧变苏共垮台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丧失了动力机制,走进了死胡同。人们在抛弃这个模式的同时,也抛弃了作为国家领导核心力量的苏共。这是因为,在斯大林体制模式条件下的苏共,长期不思改革,难以做到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吸取的教训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理论,深化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5.
苏共的衰败最具本体论意义的是关于苏联模式,这一模式的产生和形成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也有长期运行后形成的严重弊端,关键是它纠错机制的缺失。苏共领导之所以没能构建和完善相应的纠错机制,一方面是当政的主要领导者自身没有认识其弊端并加以改革;另一方面是继任者对苏联模式的固守而屡失改革机遇,一错再错使得各种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而沉疴难起。  相似文献   

6.
苏东剧变以后,原来在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有的党已解体不复存在,有的甚至被宣布为非法。然而,在苏东大地上,真正的共产党人并未屈服,他们重新集合起来,举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旗帜。 在前苏联,各种共产党组织和左派团体纷纷成立。1991年9月9日,苏共部份党员不顾苏联议会暂停苏共一切活动的决议,在莫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苏联,在既无国外敌人入侵又无国内人民造反的形势下发生剧变,直至解体。这其中有历史原因,即远因;但关键是现实原因,即近因。苏联剧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直接原因是:改革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共产党的蜕化和变质,领袖们的背叛,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缺乏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联领导人逐步抛出错误的改革路线,引发信仰虚无主义危机。指导思想的人道主义化瓦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合法性,经济建设的私有化浪潮摧毁社会主义信仰基石,政治改革"新思维"引发自由主义信仰泛滥,自由化舆论宣传滋生多元理想信念。信仰虚无主义的催化剂效应,形成一股又一股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最终促成苏联解体。苏共在处理意识形态问题上教训深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共十分重视对青年的思想教育。但青年一代却不可逆转地走向苏共愿望的另一面。苏联社会的隔代悖论,主要原因在于:苏共一面是自身在蜕变;另一面却无视时代的变迁和世界日新月异的进步,只会按照一成不变的程式,强行向青年一代实现教条式的灌输。青年工作的失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科学地分析苏联的政治发展道路及其教训,有助于坚持和完善我们的政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苏联剧变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聚焦并引用了专业人士深思熟虑的观点和结论,结合自己访问俄国的感受和分析,着重从政治发展道路的角度,从苏共执政体制的弊端来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从而找到有益的借鉴。本文提出应从思想信仰、党的领导、改革节奏、军核控制、防范分化、防备反叛等六个方面吸取教训得到启示。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实行行为终了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中止行为类型的划分,而且还间接影响到不同类型中止犯的认定标准。在德国,关于实行行为终了与否的判断标准,存在行为计划说、个别行为说以及全部行为说等学说。在日本,则存在主观说、修正的主观说、客观说、遮断说以及折衷说等不同见解。其中,全部行为说和折衷说较为可取。在我国,对行为是否实行终了的判断也应采折衷说,即应与是否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内容联系起来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从整体上说就是党的先进性,因此永葆党的先进性,对强化军魂意识具有着根本性价值,包括认同价值和促进价值;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从个体上说就是党员的先进性,因此永葆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强化军魂意识具有着主体性价值,包括中介价值、示范价值和保证价值;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先进性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现实基础,对我们强化军魂意识有着重要的发展性价值,包括基础价值和着力价值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先进性源于党的阶级性,但先进性并不等于阶级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中,体现着时代特征。党的先进性需要通过制定正确政治路线和具体纲领来体现。党的组织路线服从、服务于政治路线。不同历史时期党员的标准、党员的成分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决定了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将思想建设置于党的建设首位,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吸收新社会阶层中优秀分子入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约定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作权归属是委托创作合同的重要条款。著作权归属约定的性质关系到委托人著作权的取得、受托人义务的履行以及双方利益的平衡。在债权形式主义的背景下,委托人通过委托创作合同取得著作权属于继受取得。由于作品的无形性和著作权登记制度的缺失,受托人移转著作权依赖法律推定。著作权从创作完成之日开始移转,委托创作合同的书面形式往往成为著作权移转的公示手段。但是委托人支付报酬的义务与受托人移转著作权的义务构成对价,并对法律推定的著作权的移转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婚生否认之诉是人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大陆社会伦理观念较为相近的台湾地区,其民法亲属编经过十余次修正,其亲属法日益与世界亲属法的潮流相融合。反观我国亲属法和民事诉讼法,仅就婚生否认之诉中适格原告问题仍无法达成一致。而适格原告是成功构建婚生否认之诉的前提。借鉴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成功立法经验和结合我国现状,论证我国婚生否认之诉的诉讼主体不仅限于夫、妻及子女,还应有条件的包括第三人。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地方立法机关在地方立法中更科学合理地设定法律责任 ,立法者在拟定法律责任条款时 ,首先要体现地方立法的目的 ,同时 ,其内容的设定 ,还要体现出科学精神 ,具有可操作性 ,考虑该法在施行中的要求。但从我国现行地方立法法律责任条款来看 ,仍存在法律责任条款不协调、缺乏衔接 ,法律责任条款过于原则 ,法律责任条款有明显空白漏洞等方面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地方立法的有效实施。针对地方立法法律责任条款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衔接和协调、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量化、避免法律责任条款的空白漏洞等措施 ,完善地方立法法律责任的设定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民法物权内容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现代民法相衔接的<物权法>的制订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广大学者对此各抒已见,而其中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也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我国现行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完善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各类办公机构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怎样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 ,提高时间运用和工作效率作了系统、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军事法官的职务责任是我国立法机关为军事法官设置的非遵行不可的权利和自由的边界,是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有效途径。对其理论的研究,应把内涵、目的、构成、特征等作为起点。内涵是指军事法官在军事审判活动和赋予的其他活动中所承办的事务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法律在军事领域的实现;实现军事司法价值的均衡;完成军事司法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它由职务责任主体、职务行为和责任三部分构成。内容包括一般职务责任和特殊职务责任。显示出行为主体单一性、职务行为内容的特定性、责任后果的多样性、权力与责任的一致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权利失效原则是大陆法系一项重要的司法判例原则,它有助于补充现有相关制度的不足,维护正常的社会交易秩序。权利失效原则适用的客体广泛,包括形成权、请求权和抗辩权等。适用于形成权,其法律效力是使权利本体归于消灭;适用于请求权,其法律效力是产生相对人的抗辩权。我国应在立法中体现权利失效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