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敏 《理论前沿》2008,(7):F0002-F0002
正确、全面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当前学习和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首要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报告》时,应树立五种意识,多角度多层面领悟《报告》精神。  相似文献   

2.
核去核从?     
《外交评论》2010,(3):1-2
今年可谓是“核”年:4月6日,美国发布了最新版的《核态势评估》报告;4月8日,美俄签署了新的战略武器削减条约;4月12—13日,全球首届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举行;5月3日,第八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审议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与此同时,美国首次正式公布其核武器数量;6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29号决议,第四次因核计划对伊朗实施制裁……一时间,核问题似乎又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或者冷不丁从我们的脑海闪过。  相似文献   

3.
1978年2月24日~3月8日五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选举邓小平为全国政协主席。2月26日~3月5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选举叶剑英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华国锋为国务院总理。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这篇文章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一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4.
甘钧先在《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评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是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的安全报告,主要目的是分析美面临的安全环境并提出应对战略。美从1989年开始发表这类战略报告,克林顿政府时期其发表了7次,即1994—2000年每年一次;小布什政府时期共发表了2次,分别在2002年和2006年。从历次报告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真正把评论作为党报的旗帜,作为体现党报权威和特色的重要内容,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2011年4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5月26日,发表《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引来一片叫好声音,之后再度发力推出新的一组文章“如何回应社会关切”,第一篇是《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时,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拟定的“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宣言》发表160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宣言》是不断发展着的开放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指导性、系统性和开创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7.
林立 《海南人大》2009,(10):43-43
8月25日,儋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海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儋州市“十一五”规划中期执行情况的报告;  相似文献   

8.
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作了一个即兴讲话——《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21日,讲话在《解放日报》头版发表。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鲜明地概括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的“七大”报告。《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不长,言简意赅,但在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意义非同寻常。它的不寻常正在于,以一个普通的警卫团战士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为起点,概括出我们党的宗旨,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每一个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毛泽东同志用平实的语言指出:“人总是要死的,…  相似文献   

9.
“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发表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温家宝总理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任务与两大改革的重要思想。他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实现  相似文献   

10.
自2008年3月13日《南方都市报》第一次在国内提出“御宅族”这一概念至今,“御宅族”在中国的规模成几何级增长。根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合作的调查显示(4610人参与),59.6%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47.1%的人为宅男宅女们感到担忧,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数据不仅昭示着“宅”正在逐渐成为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派生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而且这种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正逐步年轻化,高校在校大学生逐渐成了“御宅族”的主力军。笔者针对河南师范高校“宅”现象进行了调研,以求摸清情况,分析原因,探寻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五一口号”,并于5月2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和中国未来走向的基本主张和基本立场。其中,第五条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在60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一口号既是珍贵的政治记忆.也反映了一条深刻的历史轨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党小知识     
《人事天地》2011,(7):57-57
名称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相似文献   

13.
西隐 《人事天地》2008,(11):4-7
2006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在显要位置发表了署名为俞可平的一篇政论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翌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全文转载;随后,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网站也纷纷转载。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江泽民文选》在全国出版发行,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8月15日,中央召开了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就学习《江泽民文选》提出明确要求。中共中央专门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2006年8月18日,中共湖北省委就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有关要求下发了通知,现将省委通知精神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听父辈们讲故事,总是免不了在他们讲的过程中或讲完后问上一句:“某某是好人吗?某某是坏人吗?”走进校门后,又正好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整个十年与“文化大革命”相始终。读的书大多是掐头去尾、支离破碎的“语录”和一些极端的口号,如“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踢开党委  相似文献   

16.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拆迁条例》)实施以来,对城镇化建设起到_『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物权法》实施后,各地不时出现的“暴力拆迁”和“钉子户”现象,使得拆迁问题一次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也使《拆迁条例))几近沦为“恶法”的代名词。因此,2011年1月21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征收条例》)的出台将征收限定在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并彻底抛弃“拆迁”这一非法律语词。但寄希望于名称的改变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征收所带来的问题,显然不切实际。从实践反映的情况来看,房屋所有权人与其说是关注征收(拆迁)是否是基于公共利益这一上游问题,不如说更多关注的是能否对被拆除的房屋进行“足额”补偿这一下游问题。因此,房屋征收中如何保护房屋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因为征收而降低被征收人的实际收益,就显得十分必要。以下以一起行政案件为例,通过《拆迁条例》与《征收条例》中的“变”与“不变”,来分析被拆迁人房屋被拆迁(征收)时的权利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7.
6月10日,《人民日报》推出关于“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如何落实”的系列报道,首篇聚焦湖北经验。湖北的典型作法,即紧紧揪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中央纪委亦在近期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强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这些强烈且清晰的信号,足见党中央重视程度之高、贯彻落实决心之大。  相似文献   

18.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根据会议安排,下面由我给大家传达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主要精神。3月5日至1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期8天半,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这次会议尽管是一年一度的例会,却有着不同以往的特殊意义,是在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中央对开好今年“两会”高度重视,3月313上午,  相似文献   

19.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3):F0003-F0003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深化新形势下坚持与时俱进繁荣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经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批准,5月10日。总政治部宣传部、国防大学军队党史党建研究中心和我院联合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暨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理论研讨会”在革命圣地延安成功召开。  相似文献   

20.
《围城》是中国40年代学者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发表后在华语文坛确立里程碑地位;但在随后的40年间,因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这本小说成为“毒草”、“四旧”,在中国大陆遭到禁锢,直到80年代才重见天日。《围城》描写的是人性的欲望怪圈——主要表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要件中:如婚姻、事业……等方面循环往复的“进进出出”;回顾这本小说40年的际遇,又何尝不是经历了一回人性的“围城”呢?文章尝试从文学的历史观批评方法入手,浅析《围城》所蕴藏的深刻人性认同在约半世纪后掀起回归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