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典籍浩如烟海."对于现代的普通人来说,学传统文化,一本《论语》,一篇《老子》足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岂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2.
杨师群教授的论文《老子政治思想批判》深入批判了《老子》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实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扬弃和开新的学理探索。“杨文”的批判对象指向比较模糊,在批判中存在多重逻辑,个别论断有失公允。一是把理论与实践、价值与事实相混同,有断章取义之嫌;二是以现代学科分化视角审视《老子》思想,不予以历史的分析,有苛责古人之嫌;三是没有辩证地看待《老子》思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厚今薄古之弊。《老子》政治思想的扬弃和开新,应当明确批判的对象和进路,整体把握“南面之术”和“有道治世”的思想主题,以及“正言若反”和“形而上学”的言说特征,在“《老子》注我”和“我注《老子》”的辩证统一中探析《老子》政治思想跨越时空的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对秩序与和谐、公平与正义之法律价值理想的追求,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道和谐之精神内核相互契合。特别是随着天道和谐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依归,天道与人道的水乳交融便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天与人的关系格局出发,传统法文化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平主义和世俗主义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陈芷烨  ;徐孙铭 《求索》2008,(7):94-96
老子道的混沌性给人们理解老子哲学带来很大困难,由此导致对老子哲学的定性,要么徘徊在唯物与唯心之间,要么径直认为老子哲学为消极哲学的典范。我们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出道与万物之间的双向敞开的关联及道、体道者所显现出的外在形象,是理解和把握老子之“道”的关键。天道敞开自己,化生万物;人道敞开自己,在回归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并由此而产生对生命存在之源—道的敬畏之情。这种对世界、生命的敬畏态度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4):62-62
国学泰斗季羡林的弟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岳川谈“文化自尊”,“我们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全世界没有人会尊重我们。”“中国的文化产值所占GDP比重只有2.5名.甚至不如公款吃喝占的比重高。”王岳川在题为《大国形象与文化创新》的讲座中说。“目前中国在经济上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文化上缺乏实力和自信。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全盘西化’的思想让中国文化迷失了方向。北京798的艺术全部是从美国批发来的。《百家讲坛》讲了10年,还没把古人的四书讲完。”  相似文献   

6.
钟周铭 《人民论坛》2023,(11):107-109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淮南子》一书继承了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庄的道论思想,并试图将社会政治活动中的人事与自然运动变化规律中的天道相结合,强调“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将天和人的关系纳入到一个新的范畴之中。《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对于认识汉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以及为当下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上善若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道德经》所蕴含的管理思想,正是当今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吸取和借鉴的思想基础,“道”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无为而无不为”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人本管理、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挖掘《道德经》的管理思想,指导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加强现代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8.
人本哲学与后现代的人性化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推动下的西方近现代的发展,是服务于个人的利益和欲望的,且伴随着思想的停滞与道德的衰落。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循其旧路,可以试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以仁为本”、讲责任的“后现代的人性化企业”就是具有超越“现代”意义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吴育林 《求索》2007,(2):147-149
天人关系或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包括儒学和道学基本上都主张天道与人道、天和人是一致的、和谐统一的,并从人的主体性和天的自然性(或无为性)等不同的角度对“天人合一”的命题进行论证,用以解释说明社会政治和人际间关系应有的法则,蕴含着无穷精奥的治世智慧,对中国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工具理性、文化精神导向、化解矛盾的普世性方法论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钟玲玲  彭传华 《前沿》2013,(18):50-52
“公正”不仅是西方社会的价值核心,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乃至现代社会所应重视和追求的伦理基础。吕坤在继承前入研究的基础上,唯躬行实践为本,疾呼“‘公正’二字是撑持世界底,没了这二字,便塌了天。”从政治、法律、经济三方面阐述了其公正思想,主要内容包含:“能使天下之人者,惟神、惟德、惟惠、惟威”的执政公正观;“只把持得‘公’字定,便自天清地宁、政清讼息”的执法公正观;“圣人所以安天下,只是个‘平’字”的经济公正观。在明朝中晚期出现政治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吕坤所呈现的“公正”思想,深刻体现了“古今通理”的现代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翠玲 《前沿》2008,(6):179-181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具体表现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理想、道家的天道自然及《易传》追求阴阳和谐,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其意蕴得以重新阐扬。  相似文献   

12.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对外是社会角色,对内是自然角色。“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人构建完美人格的途径。老子通过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参悟,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原、构成和变化趋势,其《道德经》一书作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对管理学也同样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naturalrights”是近代西方启蒙学者提出来的。汉文出版物通常把英文“naturalrights”译为“天赋人权”。夏勇认为,“在自然法学里,‘天’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人固有的本性”,“从根本上讲,这种权利是‘天然的’,不是‘天所赋予的’,是‘自然的’,不是‘他然的’”①。根据英文的原意,“‘naturalrights’以译为‘本性权利’或‘自然权利’为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天赋权利’一词必须废弃”②。“当然,不在‘天所赋予’的意义上而在‘自然’、‘天然’、‘固有’意义上使用‘天赋权利’一词亦无不可。”③在我国,有不少学者否定“天赋…  相似文献   

14.
:从建筑学最基本的空间概念到独具一格的中国传统建筑乃至现代许多建筑大师提出的“自然主义——有机建筑理论”,都是脱胎于《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维模式。后工业化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 ,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人们要求“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强烈。以意大利建筑学家赛维、美国建筑学家赖特为代表的现代有机建筑学派和以英国建筑学家查尔斯 -詹克斯为代表的后现代建筑学派 ,正是在老子智慧的启迪下 ,把道家的“有无相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转变成现代建筑的灵魂 ,强调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和谐。本文旨在探索老子智慧中“有无相资”、“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等观念对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 ,说明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永久魅力及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的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老子之“道”,其内容涵盖了他对生死本质的认识,生死价值实践观和生死之超越的思想。老子对生死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待生死的认识上,老子有一种自然的生死观、辩证的生死观,在生死的价值实践上,老子信奉返朴归真的养生之道,追求长生久视的精神境界。老子还认为如果人的精神与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就能摆脱死亡对生命的限制性。老子的生死观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natural rights”是近代西方启蒙学者提出来的。汉文出版物通常把英文“natural rights”译为“天赋人权”。夏勇认为,“在自然法学里,‘天’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人固有的本性”,“从根本上讲,这种权利是‘天然的’,不是‘天所赋予的’,是‘自然的’,不是‘他然的”~。根据英文的原意,“‘natural rights’以译为‘本性权利’或‘自然权利’为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天赋权利’一词必须废弃”。“当然,不在‘天所赋予’的意义上而在‘自然’、‘天然’、‘固有’意义上使用‘天赋权利’一词亦无不可。”  相似文献   

17.
仁而不以为仁--论老子仁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梓根  张松辉 《求索》2007,(6):214-216
一般认为,老子反对仁。我们认为老子实质上并不反对仁,并且相对孔孟提倡的仁而言,老子提倡的仁境界更高,更理想化。老子要求仁发自本真,是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不具有任何强迫或虚伪的成分。这与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道法自然”的核心原则是一致的。郭店简本《老子》关于仁的表述值得注意,但我们认为研究老子的思想当以通行本《老子》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实践论》和《矛盾论》作为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包括传统哲学、古典文学以及前人的历史教训和生活经验等。在“两论”文本中,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出发,通过灵活运用典故,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选择、批判与继承。这就使得“两论”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合理转化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两论”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传统文化也在毛泽东思想中焕发了生机。应该讲,毛泽东在“两论”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正确扬弃,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深厚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理论,同儒家“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法家的法制理论相互辉映比照,成为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道的哲学。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的,离开了自然的本性,道也不成其为道。“自然”的涵义,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詹剑峰先生解释老子的道时说:“凡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谓之自然。”道生…  相似文献   

20.
“‘皇’和‘王’古为辉煌、光明之意。”《诗·小雅·渐渐之石笺》“皇,王也”。分开来说,“‘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这是《古辞辨》中的第一条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有3条解释:1.盛大。2.君主。3.姓。《康熙字典》古体“皇”字有5种写法,如果我们不看皇字的原形,对这5个字根本就不认识。而甲骨文目前还没有发现“皇”字。周,毛公鼎、颂鼎上的“皇”字,上部像甲骨文的“日”,有三竖,下部是一个“土”字。从字形上看,像太阳的光芒照耀大地,这也许就是王凤阳先生说的“‘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的来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