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从事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他在宪政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便是其宪政理论的精华。一、“权能分治”孙中山先生第一次表述“权能分治”思想,是在他1922年发表的《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一文中:“政治主权在于人民,或者直接以行使之,或间接以行使之。其在间接行使之时,为人民之代表或者受人民之委托者,只尽其能,不窃其权。予夺之自由仍在人民。”[1]孙中山先生把国家的政治权力分为“政权”(或者“民权”)和“治…  相似文献   

2.
肖飞  申群喜 《湖湘论坛》2005,18(3):29-30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博采中西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创立“三民主义”学说,极力追求民主政治,精心设计了以“五权宪法”为核心的民主共和宪政体制图式,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现代化思想主张,并着手进行一系列宪政体制创新的尝试,为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思想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该命题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使得传统中国的权力始终朝着集权的方向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立宪运动也产生了影响。正是基于该思想,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设计了一个集权的“万能政府”。由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作用,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终归失败。从中可知: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文化对舶来宪法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一、兼爱——博爱——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是在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下长大的一代伟人,深受儒家“爱人”、墨家“兼爱”思想影响,后来又受到西方“博爱”精神教化,孙中山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其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①用中国旧道德溶合在欧洲学到的“自由”、“平等”、“博爱”之中,用美国总统林肯的“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加以概括——形成孙中山三民主义雏形。  相似文献   

5.
罗旋 《湖湘论坛》2005,18(5):71-73
在近代中国,宪政对国家的重要性被提到了空前的位置,从康有为、梁启超的开国会、设议院到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宪政建设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从宏观上看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在于片面追求宪政的功利性价值,忽略了其内在目的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训政思想是孙中山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宪政民主建设的全面规划和思考。作为革命程序论的一部分,训政思想集中反映了孙中山开放创新的文化观,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更是对中国儒家传统的吸收和借鉴。由于时代的局限,孙中山的训政思想带有一定的保守性,主要表现在先知先觉、知难行易以及保姆思想等方面。这与儒家传统观念有密切关联,反映出儒家传统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来源,并对其训政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于孙中山的思想和精神,我们应该抓住死也不放,就是我们死了,还要交给我们的儿子、孙子……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的发言  相似文献   

8.
蒋立文 《长白学刊》2011,(6):113-118
第一次护法运动后短短三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嬗变与升华.主要表现在:首次从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根源;重构了自己的经济思想体系;构建了“五权分立”宪政学说.更可贵的是,他对帝国主义、苏俄革命、工人运动、知识青年等都有了新的认识,“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正在其脑海里孕育.所以能够如此,离不开他本人对...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大人物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杰出的贡献。本文试图对三位伟人的西部大开发思想作一初步探索。孙中山先生的西部大开发思想 1919年,孙中山写成《实业计划——建国方略·物质建设》,在这个计划中,孙中山的西部开发思想体现出以下特点: 创造性。孙先生本着“使大多数人享大福”之宗旨,坚决主张将千年以来封建王朝“取东南以养西北”的传统政策,改为力促西部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方针,亦即将历代封建王朝单纯从“分配”领域内寻求解决办法的作法改为从“生产”领域内寻找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民主宪政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成果。在我国 ,民主宪政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于 195 4年制定了第一部宪法 ,开始了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建设。但是 ,从反“右”扩大化 ,到“文化大革命” ,宪法虚无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盛行 ,使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宪政建设的进程一度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我国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982年宪法颁布后 ,国家权力的运行逐步走上了法制轨道 ,人…  相似文献   

11.
一、孙中山国家结构思想的发展历程孙中山的国家结构思想是其宪政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是在借鉴欧美国家结构形式的同时,针对中国的历史状况,逐步发展完善的。他的国家结构思想,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1年12月以前)。孙中山12岁时跟随他的哥哥前往夏威夷檀香山,就读于英人办的教会学校。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在他立志颠覆清廷从事革命活动起,就把美国式的联邦制作为中  相似文献   

12.
吴玲 《传承》2013,(6):94-95
权能分治理论是孙中山宪政思想的精髓,是其五权宪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权能分治理论中既包含了西方的主权在民理论、现代公司中的管理制度,也吸收了中国古代的"贤人治国思想",同时还借鉴了西方宪政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天完善法制体系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法治文化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冯惠 《传承》2013,(2):92-93,96
“三民主义”作为黄埔军校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孙中山建军思想的支撑点;“以党治军、以军固党”是孙中山建军思想的指导原则;“以俄为师”,在军队中设立党代表制度是孙中山建军思想上的一个关键性的突破;“武力与国民相结合,又要为国民之武力”是他建军思想的最高峰,这些为我党创建人民军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次历史性巨大变迁,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进行政治创新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的政治创新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社会建立民主政体的探索,形成了“宪政”图式;毛泽东的政治创新主要表现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形成了“人民民主”图式;而邓小平的政治创新,主  相似文献   

15.
经济振兴与文化重建——孙中山和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比较唐丽萍薛文同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始于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时期。到目前为止的整个现代化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堪称是20世纪前期、中期和后期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三位巨人。其中孙中山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黄健 《今日广西》2008,(13):24-25
上午从酒店出发,参观台北国父(孙中山)纪念馆,茶色瓦片的大屋檐,每面100米长,14个柱子,是蒋介石执政时代建造。旁边是中山公园,为纪念孙中山修建。拾级而上,大厅内有孙中山雕像,五个卫兵行礼步值勤换岗,伴随着音乐,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大厅。二楼东侧大厅有孙中山图书馆、阅览室,两侧有纪念品商店。一楼东侧是孙中山事迹陈列展览,分为“读书救国,组党建国,革命起义,建立民国,三民主义,民主宪政”六个阶段,体现了国民党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  相似文献   

17.
李在全 《北京观察》2016,(z1):26-29
1924年11月3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发表演说,明确告诉全校师生:“要希望革命成功,便先要牺牲个人的自由。”孙中山这种强调“整体性”观念以及“天下为公”思想中崇尚公益、抑制“私”的取向,决定了其政治思想很难生成以个人权利制约公权力的逻辑。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发达国家资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们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研究,比较着重阐明他的“平均地权” 和“节制资本”思想,而对他的“发达国家资本”思想则注重不够。实际上,不论在旧民生主义中,还是在新民生主义中,孙中山都把“大资本公有”或“发达国家资本”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实际上认为,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应当把“发达国家资本”当作通向“集产社会主  相似文献   

19.
王晓天 《求索》2007,(12):207-211
文章认为,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五权宪法”思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考察可知,孙中山的监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辛亥革命为界标前后经历了两个时期,随着其革命恩想的形成和革命实践的发展而形成,而发展,而完善。孙中山还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他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这是孙中山认真考察和研究外国的监察制度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得失利弊之后总结出来的。孙中山还对监察机关的设置及职权等作过多次阐述,在监察机关及其职权的设计方面可谓匠心独具。总之,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相似文献   

20.
王松 《统一论坛》2001,(5):29-3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先驱。在西方列强的挑战下,面临着“新”“旧”“中”“西”的冲突,孙中山选择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道路。他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又认真研究西方兵法,特别是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