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金凤 《青年探索》2002,(1):57-58
在清华结情缘 这时,一件影响她一生的事情发生了,她认识了正在清华外文系三年级上学的钱钟书。 那是1932年春天,清华园的丁香、紫藤盛开,幽香袭人。和杨绛同来清华借读的一位同学是钱钟书的亲戚,带钱钟书来到古月堂门外。清华校规,男生不许进女生宿舍。杨绛刚从古月堂钻出来,便见到了钱钟书。 钱钟书当时已名满清华。1929年,20岁的钱钟书报考清华外文系,中、英文极佳,只是数学考了15分。校长  相似文献   

2.
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大学位于北京西北郊,原址曾是清代皇家的几处园林遗址。其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最初是利用美国退归部分"庚子赔款"而建的,1912年改为清华学校。  相似文献   

3.
据传"梁启超力荐没有学位、没有著述的陈寅恪"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并以自己作比,弄得清华校长曹云祥没办法。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4.
《浙江人事》2007,(9):33-33
查品洋,1954年9月生于浙江诸暨,现任绍兴一中校长。他是一位实干型校长,在他的带领下,有48个班级的百年名校绍兴一中更加青春焕发。近四年中,高考重点上线率年年都有新突破。有43人进入浙江省文、理前100名,2人获绍兴市(文、理)高考第一名,有55人考上清华、北大,有3人考上剑桥、麻省理工、耶鲁等世界名校。  相似文献   

5.
孙媛媛 《小康》2024,(9):78-80
<正>梅贻琦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针对当时的中国教育旧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在教育已经“跃进”的今天来看,也是熠熠生辉。梅贻琦(1889-1962),祖籍江苏武进,生于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1945年筹备复校,继续担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中国台湾筹办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新竹清华大学前身)。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相似文献   

6.
清华北大: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窗口张卫民当年,我到清华读研究生,入学第一天就吃了一惊。在新生入学典礼上,满打满算校长只讲了几分钟话。我从小学念到大学,深知师长们大都有训话的癖好,每逢开会,不说到口干舌燥不肯罢休。照我过去的浅陋经验,堂堂清华校长,就是讲...  相似文献   

7.
1938年初,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由长沙迁至昆明,正式合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不久,由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分别是三所大学的校长)三人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主持联大工作。但由于蒋、张二人在陪都重庆另有公职,很难对联大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故而昆明时期的联大,只好由梅贻琦一人领衔主持。  相似文献   

8.
大师的风度     
梁启超与陈寅恪同列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两人的友谊也很特殊。应该说,是梁启超最早把陈寅恪举荐到清华的。关于梁启超举荐陈寅恪的故事,人所共知。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立即决定聘请陈寅陪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相似文献   

9.
《小康》2009,(5):37-37
第1代 詹天佑 1872至1875年,清政府送120名12至15岁幼童赴美留学。这批幼童成为了近代中国留学之先声。在这批归国少年中.有不少以后成为清末民初的优秀人才.如民国初年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等。  相似文献   

10.
单补生 《黄埔》2013,(1):74-76
有一网店拍卖一黄埔证件,附有实物图片,浅蓝证皮烫印金字"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登记证",纸质128开,6页12面,内有总理遗像、遗嘱、校长近影、本校誓词、校训"亲爱精诚"、校长勉同学语等内容"。持证人照片压钢印"中央军校毕业生调查科",  相似文献   

11.
谢泳 《传承》2008,(1):42-44
西南联合大学一开始设计的模式就是北大、清华、南开三个学校合成,但同时三个学校各自保留独立的学校学藉。校长不叫校长,叫常委会委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南联合大学到了长沙,当时叫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呆了4个月。1938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沦陷武汉不保,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4月23日,对于两岸清华人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母校清华大学在这天迎来了她105岁生日。105年前,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作为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而成立。众所周知,因国民党败退台湾,清华人也因此分隔两岸。1956年,梅贻琦先生利用清华基金会经费在新竹成立了台湾清华大学。随着两岸关系不断缓和改善,两岸清华的交  相似文献   

13.
清华一瞥     
儿子在清华大学读书九年(本、硕、博),此期间我因公、因私,路过北京必去清华,多则小住几天,少则当日往返。清华:学贯中西,人文荟萃,钟灵毓秀,古迹林立。清华园"清华园"一辞,现在可泛指清华大学校园。清华园原是康熙时熙春园的一部分,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其建园时间与附近的圆明园同。成丰即位后,易园名为“清华园”,并书赐匾额于二宫门之上,即现在的工字厅。  相似文献   

14.
铜铸校徽     
"文化强校"是"一校两院"提出的战略之一。记得,那是2012年八月间元新校长偶发灵感对我说:"如果能有一个铜铸的校徽雕塑作品,将校徽所寓意的理念赋予外化和有意味的的形式,让更多校园文化理念在视觉传达中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并与校园环境相融合,使美化环境过程中处处体现和彰显它的文化特点,具有它的特殊意义……"。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想法和有实际意义的指导性建议。沿着元新校长这个思路,我便开始动手构思出这样一张草图,找到了一些感觉便拿给元新校长看看,是否与他先前的感觉相吻合,有了第一次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刊中报     
《精神文明导刊》2005,(6):32-33
环卫工人动“点子”,“巧治”300公斤污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市容局技术革新出成果;一句话新闻;清华校长“坐骑”与豪华公车;清明节的另类祭品;开过“大奔”吗?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就已着手治理中小学乱收费。2003年3月,教育部部长周济更是怒斥:"哪个学校出现了乱收费问题,要撤销校长的职务!"可到目前为止,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仍允许收择校费,撤掉的反而是支持素质教育、想培养人才的校长。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并未真正落实到教育上,学校没有把"以人为本"具体化为"以学生为本",只是把生源当财源。.其实,对教育界"金钱挂帅"的乱象,只要下决心,是完全可以治理好的。曾记否,"文革"之前,全国所有的重点中学就全部招收"跨区生"而不收一分钱的费,政府还给贫困生发放助学金。  相似文献   

17.
新华 《今日浙江》2010,(23):62-62
"只要骂得对,学生在网上骂学校,有关部门不要删帖子"——最近,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的这番表态,一经上网便不胫而走,成为众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教育史专家郑晓沧(1892~1979),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代宗师。浙江海宁人,1914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文科。同年赴美国留学,在威斯康星大学和哥伦比大学攻读教育,1918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教育系任教授,曾任浙江省立女中校长,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长,浙江大学代理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师范学院教授、院长,杭州大学教授、顾问,担任过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系第二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第一、二届常委,中国民主促进…  相似文献   

19.
舒夷白 《小康》2010,(9):53-54
校长说,你们以后都将成为引导世界的人。或许,这只是一种说辞,然而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心理学上的"正面循环",让他们用努力和一个个的成功,来印证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20世纪大学史上,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可谓备得“身后荣耀”,一句“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名言几乎使他与蔡元培先生比肩而立。而实际执掌北京大学20年之久、且在西南联大时期与梅校长共度时艰的蒋梦麟,相形之下就显得逊色。他最终不无尴尬和酸楚地被迫离别北大,乃至脱离教育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