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燕 《政法学刊》2008,25(4):75-78
性变态系列杀人犯罪是系列杀人犯罪的一种,社会危害极其严重。根据性变态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将其分为两类,不具有暴力攻击倾向的情景性自我满足型性变态和具有暴力攻击倾向的实质性非自我满足型性变态。厘清不同性变态类型的心理满足情景、行为方式、是否具有暴力攻击性等特征是确定案件性质、勾画犯罪人特征、划定重点侦查对象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有组织犯罪是当前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刑法学、犯罪学、刑事诉讼法学等学科对此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使之成为了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文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含义、特征和类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心理矫治对策。分析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原因,认为社会控制弱化和腐败,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打击必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严打的高压下,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心理矫治工作,对那些初陷泥潭、涉恶未深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分子进行帮教,引导他们重回社会,是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法社会学(或法律社会学)是法学和社会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张将法律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来研究法律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以此促使人们从社会整体角度去研究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以便让人们更好的利用法律来解决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较为突出,同时还呈上升趋势,而且其犯罪手段有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较之过去更加隐蔽、狡猾,反侦察、逃避打击的能力明显增强。为此,笔者试图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和运行有效的社会防护网络,从心理矫治的角度来探求未成年人犯罪控制预防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犯罪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检察业务工作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矫治、预防,提出了成立未成年犯罪案件专门机构并实行"捕、诉、防"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扩大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起诉的范围,暂缓起诉,适时变更强制措施,实施"帮教感化、积极挽救、预防教育、维护权益"四个工程,积极矫治、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工作思路,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未成年犯罪矫治、预防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在押服刑人员由于情绪和适应问题严重威胁着监管改造场所的安全与稳定,文中通过对犯罪心理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心理矫治的策略,以提高服刑人员个体改造质量和监狱整体改造质量。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犯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改造群体,其犯罪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心理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密切联系,同时家庭、学校、社会等一些负面因素也对他们缺陷心理具有一定影响。在教育改造未成年犯过程中,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缺陷心理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7.
有组织犯罪的心理成因与相应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庆祥 《政法学刊》2004,21(2):79-81
为了遏制我国有组织犯罪增长的势头和从根本上铲除有组织犯罪赖以滋生的土壤,必须要对有组织犯罪的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有组织犯罪的诸方面成因中,心理成因是最容易被忽略,而又是起着动力性作用的根本因素。其主要有:有组织犯罪群体成员追求犯罪行为结果“相乘效应”的心理、成员个性差异的“互补效应”、成员间个人境遇的相似性、“罪责扩散感”和“法不罚众”的观念、对主流社会和个人处境的不满、对首领的崇拜和畏惧,以及盲目参与者的个性弱点等。我们需要在掌握有组织犯罪心理成因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减少有组织犯罪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陈利 《法制与社会》2014,(32):255+261
性变态都有一定的犯罪倾向,尤其以同性恋导致的犯罪比率最高,应当引起社会对同性恋这种独特的亚文化,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大因素探讨同性恋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分析了同性恋形成的原因和引发犯罪的主要类型,并针对其现实情况制定相应预防对策,希望能引起有关专家对同性恋与其引起的罪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丁寰翔 《犯罪研究》2000,(2):16-17,34
本文指出犯罪成因及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的涵义,从犯罪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犯罪心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特征来分析个体犯罪和群体犯罪在犯罪成因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罪犯心理矫治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角色冲突问题,矫治关系问题,矫治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与选择问题。本文指出为了完善我国的罪犯心理矫治,应该对矫治人员提出更高要求,淡化角色冲突,改善矫治关系,在心理咨询中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对西方心理矫治的理论和方法要加以适当的改造和调整,实现矫治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并在实践中探索和运用新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我有幸阅读了狄小华博士的新著《罪犯心理矫治导论》,这是继他多次获奖的优秀博士论文《冲突、协调与秩序——罪犯非正式群体与监狱行刑研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著作无论从理论的深度、内容的广度,还是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罪犯心理矫治作为管理和解决犯罪问题的方法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一个兴起、衰落和复苏的过程。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出现了罪犯心理矫治的复苏,而将心理治疗重新纳入刑事司法体系的原因是于罪犯心理治疗效果的无分析研究。未来心理矫治的发展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探讨“什么有效”上,放在对从业者的培训上,并且有可能成为刑事一体化、协同化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女性心理成熟年龄较早,具有柔顺和忍耐性格,形象思维能力强,感情细腻,重视家庭情感,这些心理特征使女性犯罪表现出犯罪数量相对较少,犯罪根源多为情感问题,犯罪之前伴随着激烈的思想斗争,犯罪行为多为共同犯罪尤其附从于男性犯罪等特点。针对上述特点,有关组织及司法机关应采取在青少年群体中进行提前教育、预防,注意化解家庭情感纠纷,注意犯意苗头、预防犯意向犯罪转化,加大打击共同犯罪的力度、预防各种犯罪等措施,以降低女性犯罪率。  相似文献   

14.
论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社会人格有很强的致罪倾向。在违法犯罪人群中反社会人格者可达 30%以上,且屡次犯罪以及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现象非常严重。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原因,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但在早期经验和家庭因素对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反社会人格者的犯罪行为有着与一般人不同的特点。预防和矫正反社会人格对犯罪的预防有重要意义。对轻度的反社会人格者采取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成效,而对反社会人格的罪犯更多地应该通过行为疗法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15.
罪犯心理矫治早在1991年已在中国黑龙江等省市的监狱系统开展实施。至今,它已成为我国罪犯改造工作在新时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罪犯改造工作迈向现代化、文明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在罪犯教育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监狱系统各级部门所认可。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未成年人犯罪率极低的国家,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去解释这种犯罪状况。笔者通过对日本福井县的实地考察,发现这一现象与日本发达的少年预防犯罪体系及少年司法制度有关,其主要通过裁判所优先主义、审前的调查先行主义和观察监护制度、审判处理时的保护处分制度以及审后的社会复归程序等防治措施,确保有效地改造青少年和收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良好效果。其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王海涛  刘鹏 《中国司法》2012,(1):104-106
一、引言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准确分析其成因,并开展有效的矫治,对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不再重新违法犯罪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为此,笔者从自身工作实践中的五个典型案例出发,结合查阅资料、访谈等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并对开展青少年重新违法犯罪人员教育矫治工作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监狱开展心理矫治工作,运用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罪犯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维护和恢复心理健康,增强生活的适应性,促进改造目标的实现,是新时期我国监狱工作科学化发展的需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罪犯心理矫治是监狱工作的需要,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笔者从心理矫治的概念出发,对心理矫治的各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心理矫治各个环节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多学科交叉的“计算心理学”概念。  相似文献   

19.
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迅速发展的同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如罪犯心理矫治的难点问题、工作保障问题、督导问题、工作中的侵权问题、发展趋势问题等等,本文对此做了一些前瞻性思考,提出个人观点并予以论证,以期促进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艳 《法制与社会》2012,(4):198-199,205
社区矫正对象是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在行为和心理方面都有别于普通公民和在监服刑罪犯.本文分析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特点以及影响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的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