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盯着什么干     
干部应该盯着什么干 ?不言而喻,首先要盯着群众干 ,因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其次要盯着问题干,因为干部的职责就是出主意、想办法,替群众排忧解难。   盯着群众干,盯着问题干,我们绝大多数干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但也有少数干部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对头,他们盯着的是另外一些东西,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曰盯着领导干。其特征是只看领导的眼色行事,专拣上级高兴的事儿干,曲意迎奉,习惯当“传声筒”,干工作不是从本地实际出发,而是看领导“怎么说”,领导喜欢什么就干什么。…  相似文献   

2.
据《河北日报》载,河北省泊头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一改往日各级领导做报告的方式,把农民群众请上主席台,请他们给干部讲课,讲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最喜欢什么样的干部,以及生产生活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乡亲们的一句句肺腑之言,使干部们深受教育,也使他们深感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怎样做一个受群众欢迎的好干部。时下,一些地方的干群关系不够融洽,个别地方甚至比较紧张。究其原因,有的干部与群众交流少,对群众所思所盼知道少;有的干部办实事的决心很大,但思路却与群众愿望脱节,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干部驻村作为多途径锻炼干部的一种有效形式,既为基层解决了不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也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富有实践开拓精神的年轻干部。但是,也有少数干部驻村当“客”,令群众十分反感,应当引起重视。  少数干部驻村,一是当“攀客”,一进村就住进富人家,很少进五保户、贫困户家中看看、问问,百姓称之为“嫌贫爱富”干部;二是当“稀客”,名义上驻村,实际上一年到头进不了几次村,村民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百姓称之为“下乡镀金”干部;三是当“说客”,指手划脚,评…  相似文献   

4.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巩固农村政权的骨干,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在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干部不找群众”、“群众也不找干部”的“两不找”现象。不少农村基层干部上班无事可干,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闲得发慌,有的甚至长时间外出,平时找不到人影,到发工资时才能见上一面。目前,农村干部真的不需要找群众、群众也不需要找干部吗?  相似文献   

5.
干部考核工作中,我们在往会遇到这样一些干部,即通常所谓的“两头冒尖”干部,他们工作能力比较强、工作实绩比较突出,但是群众对其思想素质、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有微辞、有反映。而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时又是些短时间内难以核实清楚的问题。对这部分带有疑点的干部,我们姑且称之为“疑点干部”。因为这部分干部“疑点”的调查核实的难度比较大,加上时间、人手等条件的限制,对这些“疑点”,考核组在短时间内也难以调查核实清楚,也难以及时下一个明确的结论,只能把群众的这些议论作为“疑点”,向组织上汇报,为组织上合理评价和…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太湖县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组织县、乡镇干部2700多人深入农村访贫困户,问衣食冷暖,帮他们找脱贫路子;访温饱户,问发展思路,帮他们走向富裕;访小康户,问致富经验,促他们思源思进;访老党员、老村干部,问兴村良策,请他们献计出力。从以往群众找干部到如今干部主动进农家,这一变化打动了农民群众,他们高兴地说,党的好传统又回来了。这一变化也触动了干部自己,他们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了朋友,听到了以往听不到的心里话。刘羊乡五羊村村民罗建平原来经常给乡政府提意见,乡党委…  相似文献   

7.
近日回乡下老家,遇见一件新鲜事:村里的群众见到熟 悉的乡村干部,多称他们为“某某老师”、“某某师傅”,这 些干部也习惯群众这样的称呼。而以前在农村,群众见到乡 村干部总是称呼“某某书记”、“某某长”。群众对乡村干部 称呼的细微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键是解决好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一、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干部能上能下的自觉性。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干部能上能下的意义、目的、内容,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公开领导干部不能胜任现职的具体衡量标准,既让他们对照标准自我警醒、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也让广大干部群众熟悉了解有关情况,提高参与评议干部、监督干部有关调整工作的积极性。要在干部工作中宣传“三破三树”:即破除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树立“公仆”意识;破除“上荣下辱”的陈腐思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破除…  相似文献   

9.
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群众不找干部、干部也不找群众的“两不找”现象,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无事可干,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闲得发慌,有的甚至长时间外出,平时找不到人影,到发工资时才能见上面。群众不找干部,干部也不找群众的“两不找”现象,凸显了时下一些农村基层干部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新任务存在着作风“不符合”、方法“不对路”、能力“不适应”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催粮收款等传统的工作职能没有以后,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  相似文献   

10.
日前,回乡下老家,遇见这样一件新鲜事,村里的群众管熟悉的乡村干部都亲热地称他们为“某某老师”、“某某师傅”,这些干部也习惯群众这样的称呼。而在这以前群众见到乡村干部都称呼他们为“桌某书记”、“某某长”之类的领导职务。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安徽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朱成林在与中青年领导干部座谈时语重心长地说:“强化群众观念,就要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政绩的重要尺度。千奖万奖,不如群众夸奖。”这句话,形象地回答了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对待上级领导的评价与群众的评价问一般情况下,上级部门对干部的评价与群众对干部的评价是一致的。一个干部只有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组织上才会给予肯定,群众也会打心眼里赞许。但在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没有为群众办实事之心,也不在乎群众对他们的评价,但却很在意自己在上级领导心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群众的脸色是反映群众情绪的晴雨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人民公仆的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体察群众的意愿,时刻把群众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级领导干部应十分“在乎群众的脸色”,从群众的“脸色”中找到加强和改进我们各项工作的切入点。但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干部却“不在乎群众的脸色”。为了获取“政绩”,打通升官晋级的通道,劳民、扰民、伤民,挖空心思搞“形象工程”,他们看不到群众愤怒的脸色;沉湎于吃喝玩乐,出入于歌楼舞厅,陶醉于风花雪月,他们看不到群众鄙视的脸色;群众在生活、生产中遇到困难时祈求帮助的脸色,高高在上的他们也视而不见。在他们的眼里,群众的脸色无  相似文献   

13.
“到基层服务群众去!”在乐山,这已然成为各级干部的行动指南。“基层夜话”给干部带来了哪些变化和感悟?他们有话说。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干部搞“政绩工程”完全不在乎群众的脸色劳民、扰民、伤民时,他们看不到群众愤怒的脸色:沉湎于吃喝玩乐,来往于歌楼舞厅时,他们看不到群众鄙视的脸色;群众在生活、生产中遇到困难时,他们看不到群众祈盼的脸色。  相似文献   

15.
执政为官出政绩,是群众对干部的最起码要求,也是每个干部应有的强烈意识。但一个时期以来,少数领导干部在追求出政绩时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不是为群众谋利益,而是以捞取政治资本、升官发财为目的,他们做事是为了给上级领导看,怎么“显眼”怎么做,怎么有利于突出个人怎么做,怎么能博得领导欢心怎么做,一切围绕头上的“乌纱帽”  相似文献   

16.
应当肯定,当前广大中青年干部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总体上做得是好的,在他们中间涌现了像孔繁森、汪洋湖、吴天样、吴登云等那样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也有一些中青年干部,由于没有受过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系统教育,没有经过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长期锻炼,因而对群众的感情不够深厚,向群众学习不够自觉,缺乏密切联系群众的紧迫感。当前,在一些年轻干部中存在“浮、粗、骄、逸”的问题。“浮”,就是作风漂浮,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粗”,就是作风简单粗暴,独断专行,甚至作威作福、欺压百姓;“骄”,就是骄傲自满,盛气凌人,看不起群众,把群众当“阿斗”;“逸”,就是贪图享受,不愿意到艰苦环境去工作,不愿意同群众一起艰苦奋斗,个别的甚至“嫌贫爱富”,不愿结“穷亲”,热衷于傍“大款”,等等。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的第一个秋天,被自治区确定为嘎查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试点单位之一的巴盟磴口县隆盛合镇,传来了激动人心的丰收喜报。短短几个月的学习教育活动,当地的群众欣喜地看到,干部与他们的心贴得更近了,发展意识更强了,社会风气更好了。得民心,农民盼来“及时雨”让广大群众得实惠是这次学教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村一级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其一言一行,代表着党的形象,干部们深知这一点。他们说:“群众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群众盼来了科技下乡。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后,镇党委、政府制定了《隆盛合镇2001年生产…  相似文献   

18.
干部下基层,目的是要访民情、知民声,解民困,增进和群众的联系,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如何与基层群众进行有效交流,获得基层的真实情况,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要说得了“农家话”。到基层了解民情,听取民声,和群众谈话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有的干部在机关坐得久了,习惯摆架子、打“官腔”,不善于与群众交流,和群众谈话没有“共同语言”,这样的干部显然不受群众欢迎,不能让群众接受。和群众交流要避免说“官话”、大话、套话,朴素实在的“农家话”才能说到群众心窝子里去,群众也愿意把这样的干部当成自己人。  相似文献   

19.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的群众路线,也是党与人民群众形成的血肉关系。农民朋友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只有各级干部深入农村第一线,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有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精神,与农民打成一片,培养真实情感,农民才把干部当知心朋友,也才信任干部,才敢说实话,抖出掏心窝子的话。  相似文献   

20.
用人岂可藐“公论”马汉文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选人用人要注意社会公论”。这是对党的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高度概括。公论者,大多数群众的意见也。注意公论,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决定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一个法宝。干部生活在群众中,他们的德才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