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英勇就义还是思想激进都表明谭嗣同的哲学个性鲜明,卓尔不群,在中国近代哲学史、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对于戊戌启蒙思潮和中国近代哲学研究不可或缺。谭嗣同的哲学经历了由推崇气到推崇仁的哲学嬗变,嬗变的契机则是源于甲午战败的"北游访学"。鉴于对从前"所愿皆虚""所学皆虚"的认识,谭嗣同断言惟心是实,期望凭借仁学"以心挽劫"。仁学的建构反映了谭嗣同的心学归宿,对仁的界定和理解则成为近代心学的独特样式,显示了其仁学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深谙康有为的哲学。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梁启超专门辟"康南海之哲学"一章,对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予以介绍和诠释。问题的关键是,梁启超不仅是康有为的学生,而且本身就是一位有思想的哲学家。这决定了梁启超在介绍康有为哲学思想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观点,进而导致与康有为哲学思想的偏离。透视其间的出入,可以直观感受康有为与梁启超哲学思想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作为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是最早对康有为的思想予以宣传和介绍的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康有为思想的宣传、介绍和阐发二十余年而不辍。在梁启超看来,康有为的学术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康有为对宋儒学、心学和佛学的推崇;其二,就康有为接触的西学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范围都极为有限,尤其是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哲学方面的内容。康有为重视教育,梁启超着重揭示了康有为"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从内容看,他重视对孔学、佛学和宋明学同时兼教史学和西学等内容的教育;康有为的"中国政策"具有两大特色:第一,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倡导民权的第一人。第二,就实施而言,康有为不是重民权而是重君权。  相似文献   

4.
综观近代国学思想可以发现,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思想在近代哲学家中最为相似,而与同时代的哲学家渐行渐远。进而言之,两个人的国学思想之所以高度相似,源于对诸子百家的整合以及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宏观认定。这些通过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称谓最直观地表现出来,并且直接影响着两个人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和对国学的研究。康有为、谭嗣同都以孔教、孔学整合诸子百家并且以孔教、孔学称谓中国本土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两个人国学理念的契合度和相似性;反过来,相近的国学称谓以及国学理念不仅决定了康有为、谭嗣同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而且框定了两个人国学研究的宗旨、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5.
陈艳霞  王文宾 《学理论》2010,(27):133-134
康有为和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他们呼吁妇女解放,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束缚,提出了各自的妇女观。试从康有为和严复妇女观的根源、主张及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康有为和严复妇女观所起到的启蒙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6.
在《荀子》的近代视界中,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最为接近。两个人对《荀子》的解读与对荀子的思想解读和态度评价一脉相承,受制于各自的荀子观、学术观和政治观。一方面,与同时代的其他近代思想家相比,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思想诠释和态度最为相似,无论对荀子的抨击还是聚焦《荀子》的政治思想都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而与其他近代思想家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解读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这从宏观透视、主题归类和篇章取舍等各个方面展示出来。异同参半使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比较拥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助于深刻把握两个人思想的异同,又有助于直观感受《荀子》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仁学》和仁学思想对于谭嗣同的哲学至关重要,奠定了谭嗣同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写作《仁学》的初衷和仁学的宗旨,他明确声称是为了"以心挽劫"。谭嗣同标榜"以心挽劫"的著作之所以命名为《仁学》而不是命名为"心学",是因为他寄予厚望的心不是所有的"心",而是既与机心截然对立又能化解机心的慈悲之心,而慈悲之心就是仁。  相似文献   

8.
民族救亡思想是严复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以"自由"为核心,推导出"平等"、"民主"、"法治"等政治主张,形成集政治救亡、文化救亡、道德救亡于一体的理论体系,对清末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政治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今日中国虽不再是清末濒临民族危亡的中国,但在当前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却出现了"道德危亡"的症候.严复在百余年前对"中体西用"的批驳、对道德危亡的"棒喝"在今日之中国仍很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封建帝制崩溃前后"新史学"的倡导和推进戊戌维新虽然被顽固派扼杀了,但戊戌运动由此开启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是阻挡不了的。至20世纪初年,由于空前民族危机的刺激以及逐步形成的共和革命思想的推动,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急剧变化的局面,掀起了输入西方新思想、新学理,用以分析中国历史与现实问题,寻找救国道路的进步潮流。十年之间,雨后春笋般地刊行了大量译著、杂志和报纸。梁启超对当时情况有过生动的概括:"戊戌政变,继以庚子‘拳祸’,清室衰微益暴露,青年学子,相率求学海外。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社会有机体论曾经被严复、梁启超等人作为论证自由的重要工具。根据社会有机体论,个人是构成国家的细胞,国家的盛衰取决于其构成细胞———国民素质的优劣。据此,正如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衰微源于中国人素质低下一样,中国社会的出路在于给予国民以自由。在社会有机体论的框架下,严复、梁启超所讲的自由围绕着救亡图存展开,从强调个人自由不得侵犯国群自由开始,最终呼吁个人为了国群放弃自身的自由权利。严复、梁启超等近代思想家的自由思想彰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导致了自由的悖论。  相似文献   

11.
十八世纪以来的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其直接动因就是文艺复兴以来的、高扬人之理性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与西方内生性的思想启蒙不同,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是由于外力压迫而产生的,其思想启蒙之路经历了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三个历史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党和政府所确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囊括了启蒙运动以来的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的本质内容,并实现了对二者的超越,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单纯强调人之价值、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发展观念。这无疑是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当代启蒙。  相似文献   

12.
1868年日本成功地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即明治维新运动。从此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而强大的国家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30年之后,中国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了一场向日本明治维新学习,旨在保留封建统治基础上的资产阶级社会改良运动,即戊戌变法。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为什么同为亚洲的封建国家,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效法日本,走明治维新道路的中国戊戌变法运动却失败了呢?  相似文献   

13.
在《费论》中,恩格斯首次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就哲学基本问题本身而言,存在着有和无、是和否的当代质疑。从当代的哲学形态来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已经不足以构成哲学基本问题,而顺应历史、观照现实的人学思想则成为时代的主流,转而成为当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冯友兰、韦政通、朱伯崑、田浩诸大家,均误认中国哲学中有一个"功利主义"的传统.实际上中国哲学家根本不倡导"西式功利主义":他们不主张以"义"为手段,不主张以"动机"为手段,不主张以"利他"为手段,不主张以"利物"为手段."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这才是中国哲学看待一切问题的坐标.中国哲学讲功利,但必把群体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个人功利的位置上,亦必把天地万物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人类功利的位置上;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立足"宇宙背景"谈"功利",优先考虑"天地之利"或"大利".这就是所谓"大利主义"."大"是中国哲学考量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撤掉这个"宇宙背景",则中国哲学失其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失其为"中国思想"、中国学问失其为"中国学问"矣."大利主义"完全不可用"西式功利主义"去解读.  相似文献   

15.
出于立孔教为国教的目的,康有为对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和荀子备加关注,并成为最早对孟子与荀子进行比较的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对两人的比较从经典文本、学术源流、传承方式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展开,尽管受制于立孔教为国教的宗旨,带有某种"偏见",却开启了孟子与荀子比较的话题,引领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致思方向。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标志着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卓越贡献,这次革命是对旧形而上学的清算和调解。后来人们习惯用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去概括《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以表明"哥白尼革命"与康德哲学的关系。而康德从未使用过"哥白尼革命"这一术语,事实上他只是在再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提到过哥白尼,在这里他想表明的则是哥白尼的最初观点。本文将结合"哥白尼革命"的提出背景,重点探析"哥白尼方法"与整个康德哲学的关系,并浅析这一场"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最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少年时代接受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汉学基础,1891年购得《瀛环志略》,开始接受西学启蒙教育,同年拜康有为为师,入万木草堂学习,成为坚定的改良主义者。1894年与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要求光绪皇帝变法。后任上海《时务报》总撰述,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专门负责译书时务局。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更广泛深入地为维新改良实践进行启蒙宣传,被誉为“言…  相似文献   

18.
戊戌维新变法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由伦理中心、道德本位的致思趋向,向现实政治中心的致思趋向的转变。其直接现实性就是对封建政治制度的否定。因而,与这种新致思趋向相适应的,是一种否定性的思维方法的诞生。这种思维方法诞生的标志,表现为康有为对以往封建伦常理论的考证,提出维护封建伦常观念、宗法关系的思想是伪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伪造。从而他提出了孔子是一个维新派的观点,并据此“托古改制”。特别是梁启超直接提出破坏主义之主张,在思想上直接动摇了以往传统思维方式上视作金科玉律的封建伦常道德和政治上的宗法关系。当然…  相似文献   

19.
正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启蒙理性"、"控制自然"的世界观、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异化消费是导致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启蒙理性虽然以其知识性系统破除了宗教神话,但却又走向它的反面;"控制自然"的哲学世界观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保护的只是资产阶级自身的经济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化消费则强化了业已存在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进行的法治建设是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法治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的历史构成当代中国法治革命的重要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及其新阶段构成法治革命的现实背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构成法治革命的政治背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成法治革命的法治背景与直接动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法治革命的基本维度,观念与精神革命、价值与原则革命、规范与制度革命、国家治理革命成为法治革命的核心主题,思想革命、思维方式革命、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革命则构成法治革命的主体意涵。法治革命和包含着法治革命的"社会革命"始终彼此支撑、相互塑造而共同融合在一起,它们始终处于进行时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